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一:人眼像素经过仔细论证,(别看视网膜细胞那么多)
大约等效于一台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变,400万像素——是的,只有400万像素,感光度ISO50-ISO6400,快门1/24的不停连续拍摄的相机。
镜头约等于3片3组,全部由非球面镜组成,光圈(瞳孔)小于F32时,一般是某种化学**中毒,大于F2.8时~~~那是死人。
对焦速度极高,在0.5秒内就能完成从最远到最近的切换,永不跑焦。 非近视的情况下,景深极大。
影像处理器大约相当于4块Digital 3,并行工作,而后台的模糊识别处理器,则无法用地球上的计算机来衡量。
色彩不好说,一般是认为在32位和48位之间。
说法二: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数据表明,观看物体时,人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分辨率为2169 X 1213。
再算上上下左右比较模糊的区域,人眼分辨率是6000 X 4000。
那么,2169 X 1213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人观看物体时,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双眼[ 视 角 ]大约是35°(横向)X 20°(纵向)。
同时人眼在中等亮度,中等对比度的[ 分 辨 力 (d)]为0.2mm,对应的[ 最佳 距 离 (L)]为0.688m。
其中d与L满足tg(θ/2)=d/2L,θ为[ 分 辨 角 ],一般取值为1.5',是一个很小的角。
将视场近似地模拟为地面为长方形的正锥体,其中锥体的高为h = L = 0.688m,θ1=35°(水平视角),
θ2=20°(垂直视角)。以0.0002m为一个点,可以得知底面长方形为2169 X1213的分辨率。
索尼7680×4320超高清晰分辨率的未经压缩的18分钟未经压缩的超高清视频大小为3.5TB,平均每分钟194GB
按照这个数据量偶算过,每分钟经过人眼的数据量约为140.34GB。也就是说,平均打一个小时的XBOX360,将有8420.4GB的数据被传导到大脑。这些数据如果刻成蓝光光碟,需要337张!
而如果把人眼想象成一个高清摄像头,这个摄像头的总线带宽为2.339GB/秒,换算为更形象的网卡速率,应该为19161M网卡。当然,这只是人脑在同一时刻处理的视频数据所占用的带宽,还不包括音频,温度,气味数据。而人脑几乎可以同步处理这些数据,所以人脑的带宽之大是远远超乎人的想象的!
其实真正牛的是人脑,每秒处理数据是PB级别的!目前世界上最强的磁盘阵列,也刚刚突破PB大关不久而已。
人眼是很不可思议的精密系统,自动对焦,曝光自动补偿,单反,自动运动模糊处理,还包括免费赠送的夜视功能。。。。。
最神奇的是,实现这些功能,不需要升级IOS和安装任何驱动,不需要耗电!出生时的婴儿的眼睛就具有人眼所有功能了。
大家平时还是珍惜珍惜这么高档的设备吧,特别是过年,看片不要太晚,打游戏不要穷凶极恶,上班看电脑多用眼药水,呵呵。 说法三:根据R. N. clark的陈述,人眼的分辨率大约是0.3 arc-minute(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弧度单位)。而根据Michael F. Deering在The Limits ofHuman Vision中的描述,人眼的成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是不同的,中心位置可能小于1度,越往外围越低,最外围似乎只有12度。这点和数码相机基本上图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比较平均不同。
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人眼所看到的东西是动态的,而数码相机看到的是静态的。区别在于,相机是一次成象,而人眼则是眼睛和大脑的组合,眼睛持续不断把图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并且眼睛在不挺的转动,让高分辨率的感应区域扫过对象的各个细节。大脑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动态累加,就得到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图象了。因此,虽然高分辨率的成象区域比较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比一次成象要清晰很多,并且视野大很多的图象。所以,下面说到的信息是基于累加的结果,而不时一次成象的结果。
clark计算,如果视野是90x90度的话,那么计算的结果,相当于324百万象素。如果按照近180度的视角的话,那么是576百万象素。注意这是大脑和眼睛动态累加的结果。
关于人眼的ISO。clark通过用Canon 10D与人眼对比进行实验,他估计完全适应黑暗环境下的人眼的ISO可能有800。
关于焦距。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1968, page 49 关于标准欧洲成年人的数据是:
Object focal length of the eye = 16.7 mm
Image focal length of the eye = 22.3 mm
所以,应该是22mm左右。关于像素的说法四:肉眼的解析力约为一角分 (一度的六十分之一), 这是肉眼的解析元 (resolution element) 大小. 解析元在概念上所对应的, 就是底片的最小星像, 其三分之一, 便对应到CCD或数字相机的像元. 我们眼视的视角约为180度*120度, 两侧较宽广, 上下较狭窄. 这是整个视角大小, 但我们真正能集中注意力且分辨景物细节的, 约只有中心的90度*60度的大小而已. 在这90度*60度的范围内, 共容纳有一千九百万个解析元, 约相当于一亿七千万画素的数字相机. 眼睛的视野120度左右
人的视野所能看到的范围是180°(狗是250°)相当于镜头17mm的焦距。
由于镜头属于单目视野.拍摄范围本身就小于人的双目视野.再加上镜头的透视效果远不如人眼的透视效果自然.即使镜头的视场能达到180°.但在透视效果上近大远小的明显差异.使得空间感显得极为夸张.同时.超广角镜头的桶形畸变使直线的严重变形.也使效果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一般广角和长焦是无法达到人的视野范围的水平的.我们看到的所谓360度全景照片其实是照相机旋转拍摄之后合成的照片.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大约等效于一台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变,400万像素——是的,只有400万像素,感光度ISO50-ISO6400,快门1/24的不停连续拍摄的相机。
镜头约等于3片3组,全部由非球面镜组成,光圈(瞳孔)小于F32时,一般是某种化学**中毒,大于F2.8时~~~那是死人。
对焦速度极高,在0.5秒内就能完成从最远到最近的切换,永不跑焦。 非近视的情况下,景深极大。
影像处理器大约相当于4块Digital 3,并行工作,而后台的模糊识别处理器,则无法用地球上的计算机来衡量。
色彩不好说,一般是认为在32位和48位之间。
说法二: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数据表明,观看物体时,人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分辨率为2169 X 1213。
再算上上下左右比较模糊的区域,人眼分辨率是6000 X 4000。
那么,2169 X 1213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人观看物体时,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双眼[ 视 角 ]大约是35°(横向)X 20°(纵向)。
同时人眼在中等亮度,中等对比度的[ 分 辨 力 (d)]为0.2mm,对应的[ 最佳 距 离 (L)]为0.688m。
其中d与L满足tg(θ/2)=d/2L,θ为[ 分 辨 角 ],一般取值为1.5',是一个很小的角。
将视场近似地模拟为地面为长方形的正锥体,其中锥体的高为h = L = 0.688m,θ1=35°(水平视角),
θ2=20°(垂直视角)。以0.0002m为一个点,可以得知底面长方形为2169 X1213的分辨率。
索尼7680×4320超高清晰分辨率的未经压缩的18分钟未经压缩的超高清视频大小为3.5TB,平均每分钟194GB
按照这个数据量偶算过,每分钟经过人眼的数据量约为140.34GB。也就是说,平均打一个小时的XBOX360,将有8420.4GB的数据被传导到大脑。这些数据如果刻成蓝光光碟,需要337张!
而如果把人眼想象成一个高清摄像头,这个摄像头的总线带宽为2.339GB/秒,换算为更形象的网卡速率,应该为19161M网卡。当然,这只是人脑在同一时刻处理的视频数据所占用的带宽,还不包括音频,温度,气味数据。而人脑几乎可以同步处理这些数据,所以人脑的带宽之大是远远超乎人的想象的!
其实真正牛的是人脑,每秒处理数据是PB级别的!目前世界上最强的磁盘阵列,也刚刚突破PB大关不久而已。
人眼是很不可思议的精密系统,自动对焦,曝光自动补偿,单反,自动运动模糊处理,还包括免费赠送的夜视功能。。。。。
最神奇的是,实现这些功能,不需要升级IOS和安装任何驱动,不需要耗电!出生时的婴儿的眼睛就具有人眼所有功能了。
大家平时还是珍惜珍惜这么高档的设备吧,特别是过年,看片不要太晚,打游戏不要穷凶极恶,上班看电脑多用眼药水,呵呵。 说法三:根据R. N. clark的陈述,人眼的分辨率大约是0.3 arc-minute(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弧度单位)。而根据Michael F. Deering在The Limits ofHuman Vision中的描述,人眼的成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是不同的,中心位置可能小于1度,越往外围越低,最外围似乎只有12度。这点和数码相机基本上图象分辨率中心和边缘比较平均不同。
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人眼所看到的东西是动态的,而数码相机看到的是静态的。区别在于,相机是一次成象,而人眼则是眼睛和大脑的组合,眼睛持续不断把图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并且眼睛在不挺的转动,让高分辨率的感应区域扫过对象的各个细节。大脑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动态累加,就得到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图象了。因此,虽然高分辨率的成象区域比较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比一次成象要清晰很多,并且视野大很多的图象。所以,下面说到的信息是基于累加的结果,而不时一次成象的结果。
clark计算,如果视野是90x90度的话,那么计算的结果,相当于324百万象素。如果按照近180度的视角的话,那么是576百万象素。注意这是大脑和眼睛动态累加的结果。
关于人眼的ISO。clark通过用Canon 10D与人眼对比进行实验,他估计完全适应黑暗环境下的人眼的ISO可能有800。
关于焦距。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1968, page 49 关于标准欧洲成年人的数据是:
Object focal length of the eye = 16.7 mm
Image focal length of the eye = 22.3 mm
所以,应该是22mm左右。关于像素的说法四:肉眼的解析力约为一角分 (一度的六十分之一), 这是肉眼的解析元 (resolution element) 大小. 解析元在概念上所对应的, 就是底片的最小星像, 其三分之一, 便对应到CCD或数字相机的像元. 我们眼视的视角约为180度*120度, 两侧较宽广, 上下较狭窄. 这是整个视角大小, 但我们真正能集中注意力且分辨景物细节的, 约只有中心的90度*60度的大小而已. 在这90度*60度的范围内, 共容纳有一千九百万个解析元, 约相当于一亿七千万画素的数字相机. 眼睛的视野120度左右
人的视野所能看到的范围是180°(狗是250°)相当于镜头17mm的焦距。
由于镜头属于单目视野.拍摄范围本身就小于人的双目视野.再加上镜头的透视效果远不如人眼的透视效果自然.即使镜头的视场能达到180°.但在透视效果上近大远小的明显差异.使得空间感显得极为夸张.同时.超广角镜头的桶形畸变使直线的严重变形.也使效果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一般广角和长焦是无法达到人的视野范围的水平的.我们看到的所谓360度全景照片其实是照相机旋转拍摄之后合成的照片.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