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修建者陈镛家族

标签:
陈镛 |
分类: 聊城 |
http://s7/mw690/001ozhLrzy6Ru0QDkTYe6&690
陈镛墓位于冠县辛集镇洼陈村村南 十米。墓为圆形土丘,直径五米,高一米五,占地一百平方米。其中墓前碑刻一通,文革后立,高一米八,宽七十五公分。
陈镛(1344年-1428年),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享年八十四岁。他曾随朱元璋参加了义军,后留守东昌府任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守御东昌,在任共十二年,多有建树。明洪武二年,东昌守卫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由他主持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其后,为“窥敌望远”,他又主持以修城所余砖石木料,于城中央建楼一座,洪武七年(1374)完成,取名“余木楼”,俗称古楼、鼓楼,后定名光岳楼。
修建光岳楼的木材哪里来的?
光岳楼为何没留下修建者陈镛的名字?
陈德为何后来改名“陈得新”?
2015年4月11日聊城楼南大街商户、今年六十五岁的陈玉灿讲述了家族先祖由安徽濠州迁移定居聊城所经历的风云故事。
聊城陈氏家族一世祖陈德是朱元璋的贴身护卫,晚年埋名归隐
有个传说,说的是朱元璋幼年偷鸡尽孝的故事。当时,朱元璋的母亲病重,卧床不起。朱元璋为了给母亲养身子,便和表兄在夜间去偷地主家的鸡。天明前,他们发现,没有炖鸡的柴火。朱元璋便在心里默念:再黑一会儿吧,还得偷柴火去。为这份孝心,天真的晚亮了一会儿。和朱元璋一块偷鸡的这个表兄便是陈德。
后来,朱元璋从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县)组织起义军,建立了明朝。
其间,在大败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一度因战船搁浅而遇险。紧急关头救了他的便是表兄陈德。当时,有一身武艺且力量极大的陈德,身中九箭,成功护送朱元璋脱险。那时,陈德的身份便是帐前都先锋,即朱元璋的贴身护卫。
再后来,陈德升任天策卫亲军指挥使、佥大都督府事等职,跟随明朝大将徐达等人北上进军,围剿元军残余势力。
明洪武三年(1370年),陈德被封为临江侯,子孙世袭。洪武十年,出现了一个插曲。在表弟、明太祖朱元璋的暗示下,陈德埋名归隐。其后,朱元璋“卸磨杀驴”,对功臣能臣展开了一场杀戮。归隐的陈德也因此躲过一劫。
据《明史·卷一百三十一》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陈镛的父亲陈德被封为临江侯,陈镛继承其父陈德爵位,洪武十六年陈镛为征南左副将军,讨伐龙泉等地的寇乱。后在汴梁(今开封)练兵。洪武十九年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西南会州城)跟从吴祯,之后于洪武二十年跟从冯胜征讨纳哈出,后和大军走异道迷失。次年因为胡惟庸案连坐,有因为曾经在西征时候有过错,被降职处分。后爵位除去。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原文:“子镛袭封。十六年为征南左副将军,讨平龙泉诸山寇。练兵汴梁。十九年与靖海侯吴祯城会州。二十年从冯胜征纳哈出,将至金山,与大军异道相失,败没。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洪武十一年,官方消息称陈德去世。其实,陈德没有死,而是改名陈德新,离开老家濠州,搬到徐州萧县曲里度村,并修建了浩大的庄园。尽管修建了庄园,但陈德并没有在此长期居住,而是搬迁至当时堂邑县北十里、马颊河北岸的洼陈村(现为冠县辛集镇洼陈村),并长期定居下来。
陈德是其家族到达聊城的一世祖。现在,其后人集中分布于冠县、临清、东昌府区三地。而市民陈玉灿为其第十八世孙。
聊城陈氏家族二世祖陈镛:废土城建砖城,城中修建光岳楼
http://s11/mw690/001ozhLrzy6Ru0TmmkW2a&690
http://s5/mw690/001ozhLrzy6Ru0UoNBa84&690
冠县辛集镇洼陈村陈镛墓碑
冠县辛集镇洼陈村,如今有一座古墓,即陈镛墓,为山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陈镛因为父亲陈德的口信,才来到了聊城定居下来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正式建立明朝。此时,元朝残余势力当时仍在北方较为活跃。陈镛便与徐达、常遇春等明朝大将,北上围攻元军。
1367年12月,他们攻下聊城。此后,徐达、常遇春等继续北上,而当时年仅二十岁的陈镛带领一支小部队留守聊城。
当时,聊城古城是一个土城,四周由土墙围挡。陈镛担心元军残余势力反扑,于是便废弃了土墙,修建了砖墙。巧的是,其间,元朝南方的一个附属国,不知元朝已亡国,正从运河向元大都运输木材,这批木材被陈镛截留,拿来做了城门。
做了城门,这批木材还有剩余。于是,陈镛便想到用剩余木材设计建造一座更鼓楼,发现敌情便敲鼓,以便及时防御。
根据陈镛的构想,从南方请来的能工巧匠,没用一个铁钉,修建了今天的光岳楼。因其取用余木建造,又称余木楼。
洪武十六年(1383年),陈镛又奉命前往前线,与徐达、冯胜会师蒙古,追剿元军。
洪武十七年,陈镛在前线收到父亲陈德的口信,让他就地隐姓埋名逃走。于是,陈镛便把自己统帅的部队就地解散,从此与明朝大军失散。当年,明朝官方发布消息,称陈镛走失。陈德为何捎信让儿子陈镛逃离呢?据传,他又得到了表弟朱元璋的暗示。
家族繁衍:乱世以退求生 扎根聊城六百年
http://s5/mw690/001ozhLrzy6Ru17S7C4f4&690
历经成年的跋涉,从战场上逃离的陈镛,终于与父亲陈德会合,从此埋名归隐,在堂邑县洼陈村(今冠县辛乡洼陈村)定居下来,直至去世。
洼陈村村支部书记陈玉民说,洼陈村有七百多人,绝大部分都是陈姓。家谱上就记载着陈姓后人公认的祖宗陈镛,并且陈镛和他的父亲都埋在村里。十多年前,河北、东昌府区堠堌一带的陈姓后人曾到洼陈村祭祖。
据悉,光岳楼刚建成时,有个牌匾,上面写明了修建者为陈镛。但在洪武二十年,这个牌匾悄悄撤去了。其中的原因便是,陈镛被传卷入了当时的明朝宰相胡惟庸案。当时,胡惟庸因被疑叛乱,遭朱元璋处死。事件中,三万多人受牵连,而被处死。所幸的是,陈镛当时已经归隐,朱元璋也没有追究其族人的罪责。但是,其功名,包括修建光岳楼的功绩等,在公开场合被隐去。
到了一百多年后,明朝嘉靖皇帝时,户部尚书李廷相来到聊城。此次,李廷相登上光岳楼,了解到没有为修建者留名而为陈镛鸣不平,当场批示:“此楼为陈侯镛所建。”侯,是陈镛生前的爵位。
陈镛作为光岳楼修建者的身份,重新得到官方承认。但其后人并没有领受这份功名,依然低调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聊城陈氏家族四世祖陈刚
定居现在的冠县辛集镇洼陈村,陈镛娶杨氏为妻,生育两个儿子:陈良、陈贵。后,陈镛有十一个孙子。其中,孙子陈刚在当时的东昌府任学官,为家族在聊城的四世祖。
陈刚有三个儿子,长子为陈志清。市民陈玉灿即为陈志清之后。最后,陈志清在今天的冠县柳林镇西林头村定居下来。后来,陈姓人从该村陆续迁出,迁到今天的冠县柳林镇南乔庄村、临清市八岔路镇艾寨村等。陈玉灿即为冠县柳林镇西林头村人。
陈姓家族在聊城还留下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堠堌熏鸡,现为东昌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堠堌熏鸡便是用修建光岳楼的余木熏制的。据统计,陈德的后人,现在集中分布于冠县、临清、东昌府区,约有三万人。
原载2015年4月13日《聊城晚报》记者 林志彬;高文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