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拳郝六爷传奇

(2017-01-02 10:56:31)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尚

文化

体育

       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正在创作民间文学作品集《京城民间夜谭》一书,目前全书已经成形,共计20多万字,由数十篇民间传说故事组成。今刊登一篇刚刚完稿的文章《神拳郝六爷传奇》。

http://s11/mw690/002kwwYdzy77FkLCBzs2a&690
(图片为网络下载,与文章无关)

神拳郝六爷传奇

                                                                               李进明

在京西阳台山脚下,有个千年古村落——北安河。北安河村这块地方开始有人居住、聚落成村,始于辽代之前。到了辽代,北安河村便已经是户数及人口众多、远近闻名,繁华热闹的大村了。关于这一点,从现存村西南阳台山麓大觉寺中的辽咸雍四年(公元1068)撰刻的清水院石碑中,即可看出端倪。

北安河村作为千年古村落,是块风光绮丽、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该村上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其人才济济,文武辈出,不胜枚举,今天专表该村历史上名扬京畿之地的著名民间武术家——神拳郝六爷!

 一、神传武艺

郝六爷是清朝道光(公元1821年—1851年)年间出生的人,他历经了清朝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及中华民国初期等八十余年的光阴岁月。

北安河村作为武术之乡,从明清年间至建国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民间武术数百年来长盛不衰,曾涌现出了大批的武林高手。当年民间及京城武林界便流传出“南有杜心武,北有郝六爷”之说(杜心武乃南方著名武术家,曾经担任过民国初期孙中山大总统的保镖)。这说明郝六爷在当年即以著名武术家的身份而著称于世。

那么,郝六爷的高深武功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一疑问,民间一直相传:郝六爷的武功乃神传,即神仙所传也!传说在郝六爷正值年少的十六、七岁之时,特别迷恋武术,也与村里的同伴们一起刻苦习练武功。有一天夜里,熟睡中的郝六爷正在梦中的院子里习练武艺,忽然,一白胡子老头从天空中飘然而至,来到他的面前。郝六爷见了,忙停下来上下翻飞的拳脚,望着从天而降、神采飘逸的白胡子老头。只见那白胡子老头冲他微笑着说:“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郝六爷回答:“我在家排行为六,人称郝六。”白胡子老头点点头道:“我看你眼睛炯炯有神,身材虎背熊腰,是块练武的料!”郝六爷一听,连忙问道:“听老先生的话茬,您一定会武术吧!”白胡子老头道:“然也!如果你想学,我可以教你几招!”郝六爷一听,急忙跪倒在地,倒头便拜,口中随之回道:“师父在上,徒儿在此叩拜!”

白胡子老头此时叮嘱道:“你想学好武功,我可以教你,但你学成后不能以强欺弱,也不可以随便去显摆!听清了吗?”郝六爷坚定地回道:“听清了!徒儿一定谨记于心,师父请放心吧!”白胡子老头一听,这才放下心来。于是,他便对郝六爷正在习练的武术套路,一一从头指点,并亲授了十套弹腿拳术和十八套拿法。郝六爷对师父传授的套路和招法,一一熟记于心,并当着师父的面,逐一演练一遍。望着学有所成的弟子郝六爷,白胡子老头开心地笑了,并语重心长地说道:“徒儿呀,你现在的武艺在这京城地面上已无敌手了!”说着他仰头望了望布满星辰的天空,接着说:“这时辰也不早了,天也快亮了,天亮之前,我就要走了。我走后,今生今世你再也不会见到我了!”

郝六爷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连忙上前拉住白胡子老头,于心不忍地说:“师父别走呀,您传授徒儿武艺的大恩大德,叫徒儿何时报答呢?”白胡子老头笑着说:“小事一桩,不须报答!为师走后,徒儿好自为之!”此时,鸡叫头遍,天发亮了。白胡子老头这时忽然一纵身,一个旱地拔葱便飞身跃上半空,紧接着便张开双臂,挥动宽袍大袖,冉冉腾空而去,转眼间便无影无踪了。郝六爷望着蒙蒙发亮的天空,忽然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他回想起梦中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特别是梦中白胡子老头传授他的种种武功,样样都没忘记。此时,郝六爷喜不自禁。于是,他急忙穿衣起身,来到院里,急不可奈地将梦中所学、熟记于心的武术套路全都演练了一遍。练完以后,郝六爷的武功便炉火纯青,功夫到家,无人可敌了。从此,一代武术名家便在北安河村诞生了!后来,有关神传武功于郝六爷的故事,也从北安河村的老人们口中传出,并祖祖辈辈相传至今。

另外,关于郝六爷的武艺乃神仙所传还有一种说法。这就是相传郝六爷年轻时,酷爱武术,经常刻苦练习刀枪棍棒及拳脚功夫。有一天清晨,天还没大亮,郝六爷便背上花篓筐来到村西的树林里去搂树叶子。当他来到周家坟大墙圈外的一片树林里时,因见这里有块平地,正好练功,而且四周也清静无人,于是他便放下花篓筐,在这块平地上打起拳来。正练得起劲时,不知从哪儿忽然冒出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只见这白胡子老头在旁边看了一会儿郝六爷练拳,然后哈哈一笑说道:“我说小伙子,你练的不错呀!能看的出来,你这功夫也有几年了!只是可惜了,你练的这拳术尽是花架子,上阵无用呀!”

郝六爷一听,知道遇到行家里手了,于是连忙停止打拳,上前拜见白胡子老头,并恳求白胡子老头给予指点。白胡子老头见郝六爷虚心好学,且又年轻力壮,并有深厚的功底,于是便对郝六爷的拳术给予一一指点,并传授练功秘诀,这不禁令郝六爷的武功顿时茅塞顿开。当天光大亮时,郝六爷便已完全掌握了白胡子老头所传授的武艺真功。当他刚要向白胡子老头叩谢之时,一转眼的功夫,白胡子老头便没了踪影。从此以后,郝六爷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是他的弹腿拳术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后来,当人们听说郝六爷那天下无敌般的拳术,是在有一天的天亮前、在村外树林中由一个白胡子老头所传授的时,无不一致地认为那白胡子老头是位神仙,郝六爷的拳术乃是神传也!

公元2016125日,笔者参加“一发小”喜得孙儿的喜宴,有幸与郝六爷的嫡传曾孙、即郝六爷的长门长孙之二子、现年64岁的郝九林先生同坐一桌。席间,笔者向他求教了有关他曾祖父郝六爷神传武艺之说。对此,郝九林先生一笑了之,并且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关于我太爷爷的武艺是神仙所传之事,那只是民间百姓们的传说而已,这种传说流传的时间久了,人们就信以为真了!其实,这怎么可能呢?天底下哪有什么神仙呢?”紧接着,郝九林先生便讲述了他曾祖父郝六爷年少时的习武经过。

那还是在清朝年间,郝六爷当时正值十六、七岁,而且喜欢舞枪弄棒、酷爱武术。郝六爷有一个结拜兄弟,家住距北安河村东六里路的高里掌村。因这个结拜兄弟也酷爱武术,每天练习拳术及刀枪棍棒,所以人送绰号“崔把式将”。古时候的人讲究“穷文富武”,即是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才练得起武术,没钱的人家只能让孩子去读书了。这崔把式将就是出生在一个家资丰厚的大户人家,所以他不愁吃穿,每天尽管结交朋友,研习武功。

一天清晨,天刚亮不久,崔把式将便来到村外自家的场院里准备练功。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突然发现有一个人正躺倒在他家场院的稻草垛上酣睡。崔把式将心想:这大冬天的,到处天寒地冻,是谁在这露天的地方睡觉呢?万一冻坏了咋办?于是他上前一看,原来睡觉的是个穿着不整的白胡子老头,一看就知道是个赶夜路后累得疲惫不堪的“大暗贼”。“大暗贼”是民间百姓对武功高深、能蹿房跃脊、并且行侠仗义的江湖侠客之俗称。崔把式将见此情景,连忙把这个睡觉的老头推醒了,并请老头到场房里休息,还弄来酒饭款待。场房里有一个土炕,灶火嘴里正架着干柴烧炕,因此屋里很是暖和。老头酒足饭饱后,也暖和过来了,这时他忽然看到屋里的墙角边放着刀枪棍棒等武术器械,于是他开口问崔把式将:“小伙子,这些玩艺是你练的吗?”崔把式将点了点头答道:“是啊,我已练了好几年了!”

老头一听,立时来了兴致:“那好哇!走,到场院上,把你练的功夫亮一下,让我也见识见识。”于是,崔把式将抄起刀抢棍棒,来到场院,把这几年所学的武术套路全都给老头练了一遍。没想到老头看后,竟然连连摇头,稍后才说:“你练得不错,一招一式很是花梢好看,但只是花拳绣腿而已,临阵大多无用!”崔把式将一听,知道面前的老头功夫不浅,是个行家高手,于是连忙跪倒在地,恳求老头给予指点。老头说:“我一见你,就知你是个热心肠的忠厚之人,好吧,起来吧!”说着便将崔把式将从地上搀起。从此,这个老头便在场房里住下了,每天给崔把式将传授武艺和指点招法。但却一直不肯吐露姓名。

过了几天,崔把式将觉得自己一人习练武术有些孤单和闷的慌,于是便向老头提出想把北安河的把兄弟郝六也叫来,他们俩人一同拜老头为师,共同习练武艺。没想到老头竟然同意了。于是,崔把式将连忙跑到北安河村邀来郝六爷,二人一同向老头学习武功。就这样,这位老头在那间场房里住了一个多月,每天都认真向崔把式将和郝六爷二人传授武林真功及秘诀。直到二人的功夫均达到出神入化之时,老头才告辞离去。

民间相传,郝六爷年少时在高里掌村与崔把式将一起共同习武时,都是每天晚上去,半夜回。北安河村与高里掌村相隔六里路,而且全都是低洼不平、宽窄不一、蜿蜒曲折的乡间土路。特别是夏天一下雨,土路更是泥泞不堪。因此,这条路白天都不好行走,更何况夜间行走时到处一片漆黑呢?然而村中的老年人却说,郝六爷当年习武去高里掌村时,在来回的一路上,他全是打着小翻、折着跟头一路前行。那功夫真是深了去了。这不禁令那些在夜路上偶遇郝六爷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二、“簸箕水”比武

郝六爷到了中年以后,便武功盖世了。这期间,郝六爷因名声在外,响遍江湖,因此曾引来诸多的武林高手、江湖大侠来与之比武,以决高下。民间相传,大清光绪年间,郝六爷就曾在京西白家疃村南的“簸箕水”,与皇宫大内高手进行过一次较量,结果以郝六爷大获全胜而告终。

京西白家疃村在北安河村东13华里处,该村也是个大村,特别是村中纵贯东西的那条三里长街很是著名。白家疃村的南山坡上有一处风水宝地,名叫“簸箕水”。因该地的地貌形似簸箕,且树木环抱,山泉潺潺,所以故得此名。由于簸箕水这地方风水好,因此,不知从哪个朝代起,这里还建起了一座庙宇。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从皇宫中退役下来的一些老太监,便来到这座庙宇中居住养老。这些老太监来此居住后,由于听村中的百姓们说起了北安河村的郝六爷武功高超,无人能敌,于是他们便捎信回宫,请来了几个守卫皇宫内院的武林大内高手,准备与郝六爷一决雌雄。

这天,郝六爷接到了白家疃簸箕水太监们送来的邀请信,请郝六爷于次日上午光临簸箕水比武。郝六爷看了信后,微微一笑地对送信人说:“回去告诉他们,我明天上午准时到场!”

笫二天上午,郝六爷在簸箕水的庙里与早已恭候的大内高手们一一相见后说:“你们今天邀我来比武,请问都使些什么兵器?”那些大内高手见问,于是纷纷回答说:“单刀”、“花枪”、“棍棒”、“七节钢鞭”等等,不一而足。郝六爷听了不禁哈哈一笑,随口回道:“你们使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难道不嫌太俗了吗?”那些大内高手们听了一愣,于是反唇相讥:“你说我们使的兵器乱七八糟,那么请问六爷,你今天用什么兵器与我们较量呢?”郝六爷依旧笑着回道:“我今天空手而来,什么兵器也没带!”大内高手们一听,均急扯白脸地说:“你什么兵器都不带,那怎么与我们比武呢?”“是啊!来比武哪能空手而来,什么都不带呀?”“六爷呀,你是不是心虚了?是不是不敢与我们比了?要是这样,干脆认输得了!咱们也省得费劲了!”

郝六爷听他们嚷嚷完了,这才和风细雨地说:“各位莫急!我今天既然来了,哪有不与你们比武之理?但今天咱们如果较量兵器,恐均难保失手,如若失手,必有一伤无疑。这样一来,咱们之间岂不伤了和气?那日后咱们还怎样见面?”大内高手们一听,齐声回道:“六爷说的很对!那咱们今天只比拳脚,不用兵器如何?”

郝六爷听了仍摇了摇头说:“用拳脚比武也不文明,如若一方出手太狠,轻则致对方受伤,重则也会危及对方性命也!”大内高手们此时被郝六爷的话说得摸不着头脑了,他们顿时七嘴八舌起来:“六爷你今儿个这也不使,那也不文明,那咱们今天还到底比不比?比什么?”“是啊!今天咱们比什么才文明呢?”“对!六爷你是不是怂了?如果你认怂了,不就文明了吗!”“对!对!哈哈哈……”

郝六爷听了大内高手们话后,仍是不急不恼,只听他慢条斯理地说:“我看今儿个咱们就来一场既文明,又无危险,还不伤身的比武吧!”那些大内高手们一听,顿时像掉进蛤蟆坑一般,呱呱乱叫:“六爷你今儿个唱的哪出戏?这天底下哪有这样比武的?”“是呀!今个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呀!”“还没听说六爷这样比武的,真新鲜!”

郝六爷等着大内高手们说完后才道:“你们全说对了,今儿个咱们就来个新鲜的比武!我看这样吧,今儿个我趴在地上,你们上来五个人一齐把我按住,等你们把我按牢实了我再起身。如果我能站起身,就算我赢了,你们输了。如果我站不起来,就算我输了,你们赢了。就这么简单,你们说怎么样?”大内高手们一听,顿时乐了!心想:我们个个身强力壮,五大三粗,难道五个人还按不住你一个人吗?于是他们连忙应道:“六爷说的好,今儿个咱们就按六爷说的比!不过咱们一言为定,六爷如果输了,可不许反悔哟!”

郝六爷此时也毫不示弱,大声回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们上来五个人按住我吧!”说着他便面朝下趴在了地上。那些大内高手们一见,立刻呼啦一下就扑上来五个人。这五个人分别按住郝六爷的四肢和头,把郝六爷紧紧压在地面上,令他丝毫也动弹不得。待那五个大内高手全都按住了后,郝六爷才问了声:“你们都按好了吗?如果按好了,我可要起身了?”那五个大内高手齐声回答:“按好了,你起吧!”

还没等那五个人的话音落地,说时迟,那时快,郝六爷便突然爆发神力,一个鲤鱼打挺,外加一个鹞子翻身,就凌空蹿起一丈多高,紧接着便稳稳地站在了地上。而那五个按住他的大内高手呢,此时早已被郝六爷这名为“五马分尸”的神功击得东倒西歪、摔到一丈开外去了。待那五个人从地上陆续爬起来后,一见郝六爷面不改色,气也不喘一口,都明白了自己不是对手,于是纷纷跪倒在地,对郝六爷甘拜下风。

自从郝六爷在白家疃村簸箕水与皇宫大内高手比武获胜后,他的名气便冲出了江湖,进入了皇宫大内武林高手圈中。从此以后,经常有来自皇宫大内的武术名家来北安河村与郝六爷切磋武艺,交流功夫。就连那些常年在江湖上闯荡的武林大侠,也纷纷前来郝六爷家中拜访讨教。

 三、“庙角”显神功

“庙角”是一个地方,它位于北安河村中街的十字路口处。这里是村子的中央,是商铺云集的繁华之地。因为此处的十字路口西北把角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二层小阁楼——“文昌阁”,里面供奉的神灵为“文昌帝君”,所以此处故称“庙角”。文昌帝君是玉皇大帝手下主管文人学士科举考试和功名利禄的主神。关于这座文昌阁的来历,村中百姓历来流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说:北安河村民天生喜好打斗,厚武轻文之风盛行。北安河村是武术之乡,该村数百年间习武之风长盛不衰,村中的武术名家和武师把式层出不穷,该村男子从老至少大多都练过武术或者至少都会三招两式武功,一点不会武术者少之又少。因此,官府为了地面上的安定和谐,防止社会出乱子,所以千方百计压住北安河村的“武风”,严防它兴盛起来,于是才在该村中央建了这座“文昌阁”,其意就是借助神灵来达到“抑武扬文”的目的。俗话说的“文昌压土地”,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大清光绪中期,这时,郝六爷的年纪已经六十有余,即已经进入了晚年的初期。这天,一个在江湖上浪迹多年的武师,带着几个徒弟来到了北安河村。因他听说了北安河村的郝六爷武功盖世,天下无敌,并且曾轻而易举地战胜了皇宫大内的众多武林高手,于是他专门慕名而来,目的就是要找郝六爷比试武功,一决高低。这个江湖武师年纪在四十岁上下,正值壮年。这天他在村中央的庙角处摆下场子,向围观的村民们表演他的刀枪棍棒和拳脚功夫。其间,他大放厥词,并口口声声、指名道姓地非要郝六爷出来与他决斗、争一胜负不可。

此时,这个江湖武师的狂妄之言,早已被混在人群中看热闹的郝六爷的徒弟们转报给师父了。没想到郝六爷听了后,一点也不气恼,只是微笑着说道:“嘴长在别人的脸上,别人爱说什么就让他说去吧,咱哪能拦得住?”众徒弟这会儿是愤愤不平,纷纷请求师父出马,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口出狂言的江湖狂徒,为北安河村出口恶气、扬扬威名。在众多徒弟们的再三请求下,郝六爷在无奈之际只好出了家门,来到村中央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庙角。

这时,人们见德高望重的郝六爷在众多徒弟的簇拥下来了,于是大家纷纷让开一条通道,让郝六爷一行径直来到那名江湖武师面前。在郝六爷的徒弟将师父的大名报上后,那名江湖武师一见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郝六爷,其模样只不过像个乡间干瘦老头而已。望着人不出众,貌不惊人的郝六爷,那江湖武师不禁哈哈大笑,笑毕才张口说道:“在下久仰六爷大名,而今始见真颜,真乃幸会!幸会!”说罢,他朝郝六爷大大咧咧地拱手一礼,郝六爷见状也随之还礼。只听江湖武师又道:“在下今借贵村一块宝地摆下场子,其意就是为了与六爷切磋武功,以分个山高水低出来!”说着,他伸手一指场子边上摆放整齐的一溜兵器道:“在下的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不管六爷善使什么兵器,在下全都奉陪!——六爷请!”

郝六爷见这个江湖武师年轻气盛、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式,不禁又是微微一笑。他冲江湖武师摆了摆手道:“你的兵器真挺齐全,不禁令我这个乡下佬大开眼界。不过,今天你的这些兵器,咱俩全都用不着!”江湖武师听了一愣:“什么?全都用不着?——此话怎讲?”郝六爷哈哈一笑:“是啊!用那些兵器干嘛?舞刀弄枪的多麻烦!再说万一失了手怎办?伤了我这老头无所谓,倘若伤了你呢,我怕从此毁了你在江湖上的名声呀!”

江湖武师听郝六爷如此一说,更加火冒三丈,他气恼地问:“既然六爷不与我较量兵器,那请问六爷与我比啥?是不是六爷不敢与我比试了,让我白来一趟呀?”郝六爷笑着道:“不,不!既然你大老远的来了,我岂有不奉陪之理?”说着,郝六爷伸手一指场子中的一条板凳道:“我看这样吧,我坐在这条板凳上,伸出一条腿,你如果能把我脚上穿的这只鞋脱下来,就算你胜了。但如果你脱不下来这只鞋,就算你败了。你看怎么样?”江湖武师一听,不禁乐了。心想:我堂堂七尺之驱,力大无穷,难道还脱不下来你脚上的一只鞋?想到这儿,于是他随口答道:“好吧,咱们一言为定!六爷——请!”

郝六爷见江湖武师答应了,便转身坐在板凳上,并随之将右腿伸直,平放在板凳上。江湖武师见郝六爷坐好了,于是也不客气,上前伸出一只手就抓住了郝六爷放在板凳上那只脚的鞋,并使出全身的力气往下拽,可不管他怎么用劲拽,那只鞋却牢牢地穿在郝六爷的脚上,纹丝不动。无奈之下,江湖武师连急带气,立马儿伸出双手,死死抓住郝六爷穿在脚上的那只鞋底,只听他朝天大吼一声,随着喊声,瞬时爆发出千钧之力,只听“嘶啦”一声,鞋底和鞋帮便分了家。可由于惯性之力,那江湖武师便随着鞋帮和鞋底的分家瞬间朝后飞出一丈开外,并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而郝六爷呢,此时他仍然微笑着稳如泰山般地坐在板凳上,而且他的那只脚上,鞋帮依然套在脚面上。

此时,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和喝彩声。这会儿,江湖武师的几个徒弟赶紧上前,将师父搀扶起来。那江湖武师从地上起来后,来到郝六爷面前,复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向郝六爷认输臣服,并将被他拽掉的那只鞋底双手捧着奉还给郝六爷。郝六爷接过鞋底后,连忙伸手将他搀扶起来,并微笑着夸赞说:“看的出,你真有好把子力气呀!今儿个不能算你输,咱俩人只能算个平手!”那江湖武师羞愧交加地回道:“六爷的功夫我今儿个算是领教了,六爷您真乃名不虚传,令我佩服之至!这样吧,咱们后会有期,十年后见!”说罢,他令随行的徒弟们摡搂起兵器,头也不回地便离开了北安河村。

后来,那个江湖武师果然不食其言,十年后的一天,他又来到了北安河村。在十年前他摆场子表演功夫的庙角,他坐在台阶上让围观的村民去通报郝六爷到场,以便再次一决高低。这时,郝六爷已年过七旬,进入古稀之年。大凡人到了这个年龄,已毫无争强好胜之心,郝六爷也不例外。这天,当郝六爷听说那个江湖武师又来找他较量时,于是便告诉徒弟们:“你们出去告诉他,就说我在三年前已经死了,请他回去吧!”

当郝六爷的徒弟们来到庙角,将郝六爷已在三年前去世的消息告诉给那个江湖武师时,只见他懊悔地叹道:“唉,真是太可惜了,看来我这十年的功夫算是白练了!”说着他站起身,随手将手中擦汗的毛巾冲身旁的一只冲天石犼一抖,只听“咔嚓”一声,那只石犼的脑袋便被削掉了半拉。江湖武师的这一举动,令在场围观的众人不禁大惊失色,目瞪口呆。在众目睽睽之下,那名江湖武师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北安河,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他再来。

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北安河村中央的那座文昌阁也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了。然而,北安河村那个“庙角”还在,那只掉了半边脑袋的石犼还在。这件见证了当年郝六爷与江湖武师一决高低的遗迹孤零零地蹲在那儿,似乎仍在向后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四、晚年神威

到了民国年间,年迈的郝六爷已经年龄八十有余了,然而他的神威仍不减当年。有一天,郝六爷背上花笼筐到村西的山坡上去搂树叶。当他正哈着腰在山路上行走时,忽然有几个本村的毛头小伙子从后边猛地拽着了他背的花笼筐,想把老爷子扳倒在地,开心取个乐子。没想到,毫无防备的郝六爷竟然没有被扳倒,而且还将那几个毛头小伙子全都摔了出去,只见他们一个个东倒西歪,被摔得呲牙咧嘴地叫个不停。而郝六爷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爷子,则笑呵呵地扬长而去了。

原来呀,当郝六爷突然遭到外力拽他背在身上的花笼筐时,他便立即警觉,随之后仰以泄对方其力,而当对方失去重心、脚下不稳之时,郝六爷又突然弯腰并下蹲,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就将那几个毛头小玩闹全都摔了出去。这下一来,这几个毛头小伙子算是彻底领教了郝老爷子的厉害了,从而也明白了郝六爷真是不减当年勇啊!从此后,他们再也不敢跟郝老爷子耍笑了。

 五、武门虎女

人们都说“将门虎子”或“将门虎女”,意思是指将军家庭出身的子女全是虎虎生威、威风凛凛、无人敢惹。而北安河村郝六爷家族作为武术世家呢,除了该家族的男丁个个勇武之外,该家族的女子同样是武门虎女,不可小觑。

话说郝六爷有一个嫡传孙女,她是郝六爷长子、著名武术家郝永年之女。该女子成年后,嫁到北安河村东八里处的一个村庄。那时由于是民国年间,乡下人的男尊女卑思想都很普遍,其丈夫家也不例外。虽说郝六爷的孙女是个大家族出身的女子,颇有大家闺秀之范,但她知书达礼,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与丈夫相亲相爱地过日子。

民间相传:有一天,不知为何家庭琐事,郝六爷的孙女与丈夫小两口之间发生了一番争执。丈夫一气之下,便耍起了大男子主义威风。他心想:你是我的媳妇,就得全听我的,如果不听,我就要好好教训你。于是,他与媳妇没吵几句,便怒气冲冲地扑上来,边骂边要动手殴打媳妇。可他还没接近媳妇身边时,却见媳妇伸出手掌在他眼前一晃,此时不知怎地,他立马儿便脚下无根、仰面朝天、摔倒在地。

这下一来,丈夫更是怒火中烧,心想:这还了得,你一个女人家不遵守三从四德,竟敢如此大胆地不服管教,还把丈夫推倒在地,真是反了天了!想到这儿,他怒不可遏地抄起一根棍子,再次猛扑上来,举棍迎头便打。可谁知他的棍子还没落下,身子却又挨了媳妇一脚,他也立马又再次倒地,手中的棍子也飞到一边去了。

当他再次从地上爬起来时,抬头一看,只见媳妇仍端端正正地坐在炕沿上,纹丝未动,这不禁令他暗暗吃惊。虽说他嘴上仍骂骂咧咧地不服输,但这回他却不敢再贸然上前教训媳妇了。这时,小两口打架之声惊动了公公婆婆,老两口急忙喊来左邻右舍的邻居来劝解。邻居们进屋后,上前便将丈夫拉出了屋。

在院里,邻居家的一位老者悄悄地劝解其丈夫道:“两口子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你两口子遇事要好好商量,千万别动手打架。”可正在气头上的丈夫哪里听得进这些规劝的话?他挣脱了众人,还要冲进屋去打媳妇。这时,那老者生气地发话了:“大伙儿别拦着他,让他进屋去打吧!只怕他沾不着媳妇的边,就会趴下的!”众人听了一愣,特别是火冒三丈的丈夫这回也成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于是他不由得向老者问道:“此话怎讲?”

那老者见问,不禁叹道:“唉!你这后生,你忘了有句俗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了吗?你知道你媳妇是好惹的吗?我告诉你吧,别说你一个笨汉了,就是再来十个八个的,也休想到她跟前,全都会站着进去,躺着出来!”啊!众人一听,全都惊呆了。特别是那个气势汹汹的丈夫,这会儿也不禁惊得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老者的下文。

只听老者接着道:“你也不出去打听打听,光在家里窝着与媳妇耍横,你知道她是什么人吗?”见丈夫回答不出,于是老者接着说:“实话告诉你吧,你媳妇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出身于北安河的武术世家!他的爷爷乃是名扬京城内外的一代武林名家、人称神拳郝六爷。当年在白家疃南山簸箕水,郝六爷一个五马分尸,一下子就撂倒了五个皇宫大内的武林高手。你媳妇的父亲和叔父,也就是你的老丈杆子和叔丈杆子郝永年、郝永丰,他们老哥俩也是名震京西的武术大师。再加上你媳妇的兄弟姐妹,他们个个都是身怀武功的高手。你和你媳妇动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了!”

老者的一席话,顿时令在场的所有人茅塞顿开,一个个露出了对北安河郝六爷家族惊叹、敬佩的神色。特别是那个刚才还不可一世的丈夫,此时却像霜打的茄子,立马儿蔫了下来。老者见状,连忙适时劝道:“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你别在这儿愣着啦,快回屋去吧!”说着和众人一起,连推带拉地硬把他送进屋里去了!丈夫进了屋,抬头一看媳妇,顿时感到满脸羞愧、无地自容起来。原来呀,媳妇此时正望着他眠着嘴笑呢!

从此以后,这位丈夫再也不敢在媳妇面前耍威风、摆谱了,因为他已领教过了媳妇武功的厉害了啊!后来,凡是家里的事儿,他都和媳妇好好商量着办,小两口又恩爱如初,和和美美地过起了日子。

后来人们传说:郝六爷的这位孙女,其实她出嫁前也没正经八摆地跟着爷爷和父亲学过武术,只是由于她从小生在武术世家,自幼对武术耳濡目染地有所接触。特别是她家里长年开着武馆,来她家拜师习武的徒子徒孙们每天进进出出,门庭若市。这样一来,她便在不知不觉间就学到了许多武术的招式和功法。可当她也迷恋上了武功,并在私底下悄悄地比划偷练时,一不留神让爷爷和父亲发现了,还往往得到一顿训斥:“嗨!别练了!你一个女孩儿家,瞎练这个干啥?去、去!回屋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郝六爷的这位孙女还是暗暗地掌握了不少的武功招法。而用这些武功招法来对付像他丈夫这样没练过武术的笨汉来说,那还不是绰绰有余吗!

 六、本文附记

以上是北安河村的民间武术家郝六爷及其家族的几则民间传说轶事。这些故事片断,都是笔者在几十年前的十几岁时,听本村老年人随便讲述的。当然,这些故事片断也是在西山脚下的各村之中普遍流传的。但是,在而今的北安河村,能够讲述当年郝六爷及其家族的种种传说故事之人,大多已经做古了。因此,有关郝六爷当年的习武比武逸闻和其在武林中发生的奇珍轶事,大多已经绝迹或失传了。即使能讲出只言片语者,而今也少之又少。

笔者多年来一直注重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每当向本村或邻村的老年人询问起有关郝六爷的传说故事时,他们除了都知道或听说郝六爷的武功盖世无双、无人可及外,但对郝六爷到底有何传说故事,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一问三不知。无奈之下,笔者只好不揣浅陋地将自己心中积存了几十年的几则有关郝六爷的传闻轶事付诸笔端,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以飨读者。同时,亦完成了我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一定要将郝六爷仅存于世、绝无仅有的几则传闻轶事写成文章,并且达到以期使之继续流传下去的愿望。

                                                                      2016-1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