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风手记之六:“楞伽山人”号的由来

(2011-12-11 18:18:21)
标签:

杂谈

采风手记说明:文联准备出一本关于“纳兰性德轶事传说”方面的书,因此组织十几位作家到京郊乡野去采风,现将我的采风手记逐一发表,请博友们欣赏,并望指正。

                  “楞伽山人”号的由来          

                                                        李进明

 

    纳兰性德出身于满族正黄旗贵族之家,其老姓是叶赫那拉氏,他的字为容若,号为楞伽山人。提起纳兰性德这个“号”的由来,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

    且说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再加上名师辅教,从而使他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因而谙悉传统汉学文化。他在康熙十五年二十二岁之时,一举考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于是在第二年秋季,他便被康熙帝授予乾清门三等侍卫之职。从此,他便开始了入值宫禁、金阶玉堂、伴君护驾、随扈出巡之生涯。

    康熙十八年秋的一天,纳兰性德从乾清宫值禁归来,由于连续几天宫中无事,于是他便打马出了京城,来到西郊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里小住。离开了喧闹的京城市井,再加上渌水亭别墅依山傍水的怡然景致,使纳兰性德那充满压抑的心灵稍稍得到放松。

    人们不禁要问,纳兰性德这位当朝宰相明珠之子,又是康熙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每天能出入皇宫,伴君左右,并常常跟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偶尔还与皇帝唱和诗词,又多次受到恩赏和御赐,这职业在常人眼里该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风光!他的心里怎么会有压抑呢?他应该整天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才是呀!他心中那充满的压抑和忧伤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到底是为啥呢?

    原来呀,纳兰性德与众不同,他的内心十分清高、孤傲,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从来不屑一顾,对庸俗的官场和宫廷的侍卫生涯十分厌倦。特别是与他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表妹惠儿被选入宫中为妃后,他的心灵便遭到巨大的创伤。后来娶了卢氏为妻后,他受伤的心灵才慢慢地得到了些许慰藉和修复。但不幸的是,他与发妻卢氏结婚刚刚三年,十九岁的卢氏便因难产而亡。这突如其来的严酷打击,使他受伤未愈的心灵再次雪上加霜。从此,纳兰性德的内心便由丧妻的极度悲伤转化为难解的困惑与压抑……

    再说纳兰性德来到渌水亭别墅小住的次日清晨,起床后他便到园墅外边散步。走着走着,他耳边忽然听到悠扬的钟罄之声。抬头一看,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漫步走到了玉泉山下的“功德寺”外。他抬眼望了望寺院有些凋敝的山门,想起这座寺院早在明代即已是京城的古寺名刹,于是就想顺便到寺院内转转。他步入寺院后,见偌大的寺院异常寂静,只有正殿上香烟袅袅,一个老僧正在打坐。见到有施主进殿,老僧抬眼望了性德一眼,见其衣冠楚楚,且又眉清目秀,气宇不凡,料想性德一定有些来头,不是达官显贵,就是富家公子。于是他急忙收坐,起身相迎,并合掌施礼道:“阿弥陀佛!老衲正在坐禅,不知贵人驾到,有失迎迓,还望见谅!”

    性德见状,急忙还礼道:“晚生唐突进殿,惊扰了长老诵经,还望海涵。”老僧见性德言谈举止彬彬有礼,就请性德到方丈用茶。

    性德此时心情正在郁闷,见老僧相请,于是便跟随他来到静室之中。二人落座后,老僧的小徒儿便端上茶来。老僧一边请性德用茶,一边望着郁郁寡欢的性德开言道:“施主年少英奇,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真乃大福大贵之相!”

    听了老僧的赞誉之后,性德苦笑了一下道:“长老此言差矣!晚生虽家境富庶,又在朝中享有奉禄,然实则命运不济。结发之妻与晚生情深意笃,却不幸于两年前夭亡。这丧妻之痛一直挥之不去,两年来令晚生终日抑郁难解,心中充满阴霾,故大福大贵与晚生无缘耳!””

    老僧听了微微一笑:“施主乃是性情中人,又身在红尘之中,故必有诸多烦恼与愁绪。老衲身在空灵之境修行,愿为施主排解忧烦。”

    性德感激道:“愿闻长老真言开示,以解晚生愚钝之心。”

    老僧听了性德之言,合掌说道:“大千世界,因缘而合;芸芸众生,自有定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万事随缘,不可强求。佛语说的好: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还望施主早日超脱烦恼,保重贵体安康为要。”

    性德听了老僧的禅语开示之后,心中不禁似有所悟。于是他便对老僧畅所欲言,尽吐心中的抑郁困惑,老僧则以佛经禅语解答之。就这样,经过老僧一番答疑解惑般的开导,性德的心胸顿觉开朗许多。这时,老僧从桌上的一摞经书中取出一本递与性德道:“这是一本佛教经典《楞加经》,如若施主在闲暇之时能读一二,必令施主气静神闲。”

    性德听了,忙双手接过:“多谢长老相赠佛经,晚生一定诚心拜读。”

    此时,性德见时辰已将近傍晌,于是便起身告辞。老僧遂起身,将性德相送至山门外,并用手指着不远处的北山半山腰说:“北山腰上有一石窟,名曰‘楞伽洞’,是佛界先人的修行之所。现洞中仍有多尊石雕佛像,施主不妨抽空儿到那里观瞻一番,必将大有感悟,受益良多。”

    性德一听,十分惊奇,忙向北山腰上眺望,并对老僧再次致谢道:“多谢长老指点迷津!晚生一定拜读《楞伽经》,瞻谒“楞伽洞”,长老请回寺歇息吧。”说着便向老僧施礼告辞而去。

    纳兰性德回到渌水亭别墅后,便果真潜心研读起《楞伽经》来。他在读了几遍经文后,似乎受到佛经的感染,心灵顿觉净化许多,同时对那神奇缥缈的佛国仙境也充满了向往。

    这天,他吃罢早饭后,便走出墅园,独自一人攀登到北山腰上,寻找到了功德寺老僧所说的那座“楞伽洞”。性德不禁一阵欢喜,急忙进入洞中观览。瞻望着洞中那古老的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雕佛像,性德此时的心灵忽然感到怡然超脱,尘世间的烦恼忧郁一扫而光,仿佛进入了一片寂静如水般的空灵世界之中,世俗之心顿感受到了一次洗礼、荡涤和净化……

    后来,性德又多次来到这座“楞伽洞”里瞻仰佛像,以此来让心灵得到一种无形的慰藉。正是由于他多次到这座“楞伽洞”观瞻石雕佛像,才使他的内心受到某种感悟。于是这天他突发灵感,决定以“楞伽山人”为自己的号。

    同时,他还镌刻了“楞伽山人”、“楞伽”、“楞伽真赏”多枚图章,以此来表达他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荣华富贵的轻看,对险象环生的官场和仕途生涯的厌恶,对远离尘嚣、清心寡欲、过世外桃源般寂静恬然日子的向往……

    这正是:西山老僧赠佛经,性德拜读润心灵,

            瞻谒石佛楞伽洞,楞伽山人此号生。


http://s6/bmiddle/7f49d715gb3ce72ac1da5&690

 上图:笔者于2011年11月2日,与作协文友在北京郊外采风时,留影于海淀区永泰庄“纳兰性德家庙-----东岳庙”山门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