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
(2018-07-03 09:43:50)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正比例》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理念:
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习正比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折,即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离散走向连续,从运算走向关系,所以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秉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备用题,。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
青蛙只数 |
嘴巴数 |
眼睛数 |
腿数 |
1 |
1 |
2 |
4 |
2 |
2 |
4 |
8 |
3 |
3 |
6 |
12 |
… |
… |
… |
… |
n |
n |
2n |
4n |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师:我们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你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路程/千米 |
90 |
180 |
270 |
360 |
|
|
|
|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质量/千克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应付的钱数/元 |
30 |
27 |
24 |
|
|
|
|
|
1、学生独立填表。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老师想继续考考你们,想挑战吗?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
面积/cm2 |
1 |
1 |
2 |
|
3 |
|
4 |
|
边长/cm |
周长/cm |
1 |
4 |
2 |
|
3 |
|
4 |
|
2、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可与同桌交流、讨论)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用卡纸出示)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
6 |
7 |
8 |
9 |
10 |
11 |
爸爸的年龄/岁 |
32 |
33 |
|
|
|
|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