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2017-06-19 21:33:21)(一)数感
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也就是对数和数间的关系感悟,简言之就是对数的深刻理解。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是自数数开始的,辨认具体实物对象数量逐步建立的,是一个渐进过程。比如:通过猜想来锻炼学生的数感,在除法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口算“60÷3、15÷3”,在体验到容易计算后,让学生猜想事先编好的题目“80÷4、60÷2=、90÷3、40÷2、24÷2”等题目中。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数字计算的猜想活动,不在于学生可否快速、准确答对,关键在于通过此种活动有意识的培养的数感和探究能力。
(二)模型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应用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及空间方式的一个数学结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及图表,所以其和符号思想存在诸多共通点,有着普遍性意义,是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中模型思想有着重要地位。倘若符号思想更为强调抽象空间及符号表达,则模型思想则更为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也就是通过数学的结构化特性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诚然,将现实情境进行数学结构化也是一个抽象化过程。在新课改小学数学中,有这么一类内容可借助模型思想方法进行解答,即相遇、追击的数学问题。在课堂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现实生活例子进行教学,把学生逐步带进数学氛围中,然后引导其将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抽象为模型,再把此种模型应用具体数学题中。譬如:在正式上课前,数学教师先向学生问到“大家都应该坐汽车,那么在车上有没有看到旁边的车有些快,有些慢,在乘车过程中,有看过超车现象吗?”,在学生肯定回答后,再问“你们思考过倘若后车要追上前车或者超越它要满足什么条件?倘若前后两车车速相同,后车能超越前车吗?假如后车速度是5km/h,前车是2km/h,那则两车距离10km时计时,后车需多久超过车?”基于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变成数学模型,从繁到简,然后具体到图形上,讲完后再引导学生练习相关习题,充分体会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三)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讲课,使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单单在考试做题上,同时还能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旦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后,必然会留心去观察生活,亲自去验证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否适用。譬如:一年级加法教学中,可拿学生熟悉的实例来讲解。在课堂上,可事先准备一些糖果,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提问,让学生站起来之后,拿出糖果,对学生说:“现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东西,假如我先给一块糖果,那你手中有几块?我再给你3块,现在有几块?”回答正确全部给他,回答错误只给1块,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其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再如: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事先准备粉笔盒,然后在讲台上摆作长方形,让学生数每边盒数,再两边相乘,看总是否为总盒数。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切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有这样的题目:一篮子内可放5个橘子,小明手中有27个橘子,则需要几个篮子能全部装下?对于此种问题学生一时难以下手,因27除5,无法除尽,存在余数,正常学生答到用5个篮子。此时教师用粉笔作为例子说明,可直观、具体的给学生讲解透彻,实际要6个篮子。此问题并不难,在讲完后,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此类问题,譬如:小A医院排队看病,前面已有14个人,每次叫4个,则需要几次才会叫到他?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发散其思维,拓宽其思路。再如:追击问题,学生可尝试自己出题,可将车换作船,改为追击相遇的问题,或两车相遇问题等。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散、创新,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