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的胡同(二三四条)

标签:
北京西四北胡同平淡网士原创摄影杂谈 |
分类: 摄影 |
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原为降清明将祖大寿住宅,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
蛮子门,蛮子门是商人富户常用的宅门形式。蛮子门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将槛框、余塞板、门扉等安装在前檐檐柱之间,门扉外没有容身空间。砖雕装饰彩绘也略显逊色。
西四北四条,明代称熟皮胡同,相传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后因制皮时散发臭气而称臭皮胡同;1911年后以谐音雅称为受壁胡同。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因为此胡同是西四路品迤北西侧自南向北的第四条胡同,改称西四北四条。
金柱大门,“金柱”,就是檐柱以内的柱子。金柱大门,就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广亮大门的门扉设置在中柱。门前空间比金柱大门更宽敞。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级别都很高,院子起码也得三四进,有些甚至还带有花园,这样的院子多位于官员集中的东西城,南城很少见这两种形式的院子。
西四北三条,清代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65年后改做西四北三条。
西四北三条39号,程砚秋故居(程砚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从1937年起直到1958年逝世前寓此),故居不开放。
如意门,等级上低于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高于墙垣式门。如意门的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间砌墙,在墙上居中部位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
如意门楼是没有官级的普通百姓的门楼,门楼无法做得如广亮或金柱大门那样宽大敞亮,便尽财力所能在雕饰上下功夫。
西四北三条11号,曾为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住所。现为西四北幼儿园。马福祥(1876—1932),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回族,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武举。1912年,任宁夏镇总兵,后又任宁夏护军使等职。
西四北三条11号,西四北幼儿园。
圣祚隆长寺。位于西四北三条3号,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距今四百余年的历史。原为汉经厂外厂。寺中有一尊五方佛,佛像高近5米,铜制,毗卢佛身,下有莲花座,每片莲花瓣上都铸有小佛像,所以这尊铜佛像也有“千佛绕毗卢”的叫法,现在这尊佛像仅存,但保存在法源寺中。据资料,院内存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诗文碑。
寺的山门上,有残缺石门额,上可辨“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几个字,敕建,说明是帝王诏命所兴建的,祚是赐福之意。
从西四北三条东口出来,向南不远,西四北大街167号,矗立着一个不起眼儿的破旧的建筑,近前仔细端详,匾额的黄色标语“毛主席万岁”下,依稀可辨“护国双关帝庙”六个镌刻大字。穿梭于繁华的西四北大街的人,很少会留意到路旁边有一座古庙。
据资料,护国双关帝庙建于金朝大写年间(1161年至1189年)。
西四北二条,清代称帅府胡同。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1677-1754)在此胡同居住。
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翠花街5号。据清代文献《宸垣识略》卷八“内城四”中记载,清朝一等英诚公扬古利府第在翠花街,至其十二代孙扎克丹一直居住于此。翠花街5号院据附近百姓传述,最初为民国年间张学良将军为赵一荻在京购置的一所宅寓。据老住户讲述,当年此处为舞厅,花砖地,花样纹络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