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精神是待人有着积极的健康意义(上)
标签:
品味人生宽容情感文化娱乐 |
《品味人生》
在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突起一门叫“宽容学”的新学科,专门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对人宽容心态与自身健康的联系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目前证据确凿的是,人的宽容品格对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不宽容”状态对身心产生不良压力,这种“不宽容”交织着苦恼、愤怒、敌意、不满、仇恨和恐惧,还有强烈的自卑和自弃,使人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激素紊乱等,从而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减退,甚至可能会伤害神经功能和记忆力。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宽容是如何具体调理身心健康的,但好处却显而易见,如宽容者更快乐和更健康长寿。据研究,人类的“情感宽容”可能是一种“接受和宽厚的本性”,使人类不会在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上纠缠不休或没完没了,而是向前看,对未来充满希望。宽容应该融合于人格和品质之中,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常态,而不仅是对某事的简单回应。
宽容的品格是需要后天培育和修养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和媒体的引导,社会形成风气,非常重要。例如,现代的人应过着一种多元和平衡的生活,而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而社会对幸福和成功的认同只有一个标准,如挣大钱发大财或出人头地,结果只能是不宽容。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何况,加强品德修养,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可以说,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同学、对师长、对社会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校园贷”瞄准一些学生的“奢侈生活”,这些问题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难辞其咎。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从挤绿皮火车几十小时去上学到行李靠快递的“空手到”,从背上包着铁饭盒的铺盖卷儿到手中一刻也放不下的手机,这是品德教育必然要面对的时代场景变化。如何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样的问题,恐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回答。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今天,应该说,我们加强品德教育,已经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更先进的手段。比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比如,以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公益心。加强品德修养的目标,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要填上沟通的“代沟”、学会对话的“语言”,找到与当代青年的共鸣点,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让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在幼儿园,我学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从小事、小节开始,让品德修养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就能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价值基础。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林则徐有句名言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24、3.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