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八)

标签:
宽容品味人生情感文化娱乐 |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宽容和谐、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激励中华民族发愤进取,不懈奋斗。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阶段,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应坚持不懈地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文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人才培养,形成育人精神作用于人才的行为规则当中,为社会培养素质更优能力更强的合格人才。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和谐”精神,是建设社会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文明思想的重要文化根基。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也是“天人和谐”思想在社会治理和发展方式上的文化表达。从社会治理来看,中华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家”和“国”是命运攸关的共同体,治好小家才能治好国之大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家国情怀以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支配人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我们要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以文化的力量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宽容和谐
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憾。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家国间找寻意义、构建价值,留下了无数经典,绵远悠长优秀传统文化至今,成为国人心中最深厚的积淀。中华民族家庭所特有的人伦传统,也形成强大的亲情凝聚力,成为社会安定的基础,国家富强的基石。常言道:“心诚则美,品正则贵”。诚然,做人,贵在品正。人品端正的人,上天自会庇佑他,福泽绵长,受人敬仰。《礼记·乐记》中提到:“德者,得也”。品德端正的人,得到的自然也多。而缺少品德的人,无论才学有多深,终究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人品是一个人最强大的靠山,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处事和容,人和政通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道出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傲视世界的生存智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撇一捺组成的“人”字,写法简单,寓意深刻,人与人只有相互扶持支撑,才能站得稳、立得牢。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地交换信任,把相互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和谐共存。相处之道,博大精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大的障碍是信任,而“信任”这个两个字贯穿于人们的爱情、亲情、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词,它能毁了多年热恋的情侣,也能让亲情支离破碎,让好朋友越走越远。但是,如果两个人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那两人之间任外界如何?也不能将感情摧毁。最感人的爱情,不一定是非要一起大起大落,轰轰烈烈。而是危难来临,你们的紧紧拥抱,不抱怨,不问彼此原因,相视一笑见真情,便懂得了对方,互相信任、互相宽容的爱情,才有永恒。
中华文化为政处人都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容,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宽容和谐,各方共进的合力。我们的社会应当既承认个人的可贵精神,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又尊重他人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每个人都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融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能协调。须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证明,人和才有政通,人和才能事业和顺。懂和谐、会包容、善团结是难得的人生智慧和境界,也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所谓五味要和,才有美味醇香;五音要调,才能步调一致。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提出:“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一个单位和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决策者殚精竭虑地谋划和决断,还需要众多集体成员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响应。“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这是哲人有感于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得出的理性升华,也是中华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群体智慧的高度结晶。目前我们既要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要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坚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强调三个音,来使我的乐队变成团队。首先强调起音,起音不齐,乐曲就乱。第二个是专业音,不管是吹喇叭的还是打鼓的,都要表现出自己专业上认为是最好的、最高段的音。第三个是团队音,当你打出自己的专业音之后,还要考虑到整体,是不是会成为干扰别人的音。”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我们都是交响乐团中的成员,定位在准确的位置,既不跟着高音攀升,也不被低音压抑,才能奏出最和谐的乐章。办成一件事情,成就一项事业,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成功的。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国、爱民和用兵,朕不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朕不及韩信;但是,朕懂得与这三位天下人杰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观项羽,连唯一的贤臣范增都团结不了,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所以团结、和谐、宽容、就是要相互尊重、承载你我,相互合作、包容你我,有利于和谐的话多说,不利于和谐的话不说,有利于和谐的事多做,不利于和谐的事不做。老百姓讲:“你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大家都可能参与过拔河比赛,这是一种充分体现集体和谐精神力量的运动,每个人都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密配合、互相支撑,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和谐是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基础构成元素。如果身边有一批志同道合、精诚团结的同事朋友,群策群力同心协力,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同甘共苦众志成城,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宽容人和的力量,不是加法的效应,而是乘数甚至是指数递增的效应。个人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合力的效果,产生势不可挡的威力。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年,谈领导水平、领导艺术的文章很多,持有的观点也繁多,各有所见,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在我看来,无外乎“和谐”二字。一位很睿智勤奋并很有文学风采的老同志讲过,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好像一个好乐师、画师和厨师。乐师的本事是能用不同的音律编排出优美动听的乐曲,画师的本事是能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厨师的本事是能用不同的味道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领导者不妨也学学这“三师”的本领,描绘多彩的图画,烹制美味的佳肴,演奏优美的乐曲。古往今来都演绎和印证着大千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岁月哪里是日日的鲜花和酒宴,人生哪里是天天的欢笑和掌声。人是有感情的,理解、信任、尊重是同志间友好相处的前提,应该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一个受人尊敬的好领导,应当善于沟通创造和谐,懂得宽容营造和谐,率先垂范激发和谐。沟通是建立和谐的桥梁。要知道,管理者百分之五十的时间用在沟通上,而管理中百分之五十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能力再强的人也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正确的沟通必须平等相见,换位思考。在沟通中需要有必要的宽容、让步、妥协、变通,“退一步,天地宽”。在领导班子中,意见和分歧总是会有的,要想方设法淡化分歧而不是强化分歧,搁置争议而不要过多争论。从沟通中寻找共识,并努力放大这种共识,而这其中,常常需要迂回,需要耐心和等待。宽容是维系和谐的纽带。如同一个人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呼喊,你若对它友好,它则友好回应。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个集体当中,只有尊重和信任别人,别人才敢跟你讲真话、倾诉肺腑之言,你才能听到直言和真言。只有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观点和个性,谅解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容人、容言、容事,才能成为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同仁,想法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垂范是激发和谐的力量。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关键在一把手。对于领导班子成员来说,有一个好的一把手,是最重要的政治生态和工作环境,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要想营造和谐的氛围,一把手要有所谓“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量,经得起批评,受得了委屈,好话坏话都得听;要有所谓“睁只眼、闭只眼”的大本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紧要问题把得住,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得开;要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几欲达而达人”的大境界,要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周围人都成功才是领导者最大的成功。这又让我想起了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一本书《钝感力》,书里列举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事例,印证并赞赏一个颇有哲理的观点,即人们具有敏感力是一种才华,而具有钝感力也是一种才能。我们对待原则大事应当保持敏锐,要有敏感力;对一般的事情却应具备必要的迟钝,要有钝感力。夫妻乃至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朋友乃至同志间的相交,必须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不需要过于细腻和敏锐。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太清、听得太明不一定是好事,把什么问题都打破砂锅问到底得到的不一定是满意的答案,却往往会使人焦虑、劳累和郁闷,也往往伤害感情甚至使关系破裂。为此要适当拥有与人为善、处事包容的钝感力,这样生活才会顺畅、舒心和快乐。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和乐 和衷共济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讲究和衷共济,重视民族团结。几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造就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团结上牢不可破的民族综合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和谐思想来予以指导和推动。和谐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大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乐,使民族文化和乐共融。古语云:“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极具特色的我国民族多样性,把中华民族装扮得丰富多彩,把华夏文化打造得亮点纷呈,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我们的民族多样性,是中华民族永葆坚强、优秀、勤劳和智慧等优势的重要基础条件。各民族文化精髓的积聚与沉淀,本土文明与异质文明的浸润与滋养,使神奇的中华大地变得愈发厚重。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人接受汉族文化,改汉姓并为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结束“五胡乱华”、开创隋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阴阳五行、八卦节气等起源于汉族的思维理念传入藏、蒙古等地,为这些地区发展自己的哲学、历法、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生成、辐射与激荡,形成了一个内敛而不自闭,外延而不异化的具有强大自持能力的社会系统,使各民族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又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吸纳外部事物,使和谐的气息能够长久地充盈于各族儿女的心田。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和乐共通。各民族和衷共济、自强不息的奋斗,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祖国的疆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汉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彝、白等民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满、锡伯等民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藏、羌族最先开发了青藏高原……祖国的经济由各民族共同发展,稻和麦是百越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高粱、玉米、芝麻、苜蓿、黄瓜、胡萝卜等果蔬经古代西域传入中原。祖国的和平由各民族共同捍卫,十七世纪发生在黑龙江的雅克萨之战,鄂伦春猎人全民上阵奋勇抗击沙俄侵略者。一八四零年,傣族大土司刀盈廷带领汉族、景颇族、傈僳族群众率先反抗英国入侵者。十九世纪中叶,壮汉两族共同成立黑旗军抗法援越,威名远扬。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的血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和乐共进。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复杂而多样。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都进入了封建社会。部分少数民族则有的处在封建农奴社会,有的处在奴隶社会,有的甚至还保留有浓厚的原始社会形态。“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各族人民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和民族纷争的痛苦历史,携手迎来了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这就是宽容和谐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总体上看,宽容是中华文化更倾向于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而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分析性、思辨性、冲突性,强调社会不同利益之间的斗争与博弈。尽管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发展和谐文化,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注意汲取中西方文化的积极养分,用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这正是饯行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和谐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带给人类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征服和战争,而是和平和友谊。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宽容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导不同文化走向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宽容和谐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开放性、服务性等特征。完(图片来自网络)20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