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精髓

标签:
品味人生宽容情感文化娱乐 |
- 《品味人生》
- 宽容为什么会成为传统美德之精髓呢?首先,宽容是一种智慧。人之处世,无外乎一是处人,二是处事。
而在尘世之中,人,形形色色的;事,林林总总的。做人做事不仅有文化差异、性格差异、社会阶层差异,也有理想、追求、兴趣等差异,可以说,人的一生伴随着差异而生,而长,同差异而去,差异是一个与社会人形影相随的伴生物。如此而言,在一个伴差异而生的世界,什么是最根本的生存法则?非有宽容莫属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精髓。我国传统美德之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宽容和谐文化理念,首先就充分体现在“和谐”二字本身,让人感到温暖并富有哲理。单看字形,“和”乃是“禾”加“口”,为“大地生禾,养天下之口”,表明和的基础是人人有饭吃,口中有粮自然和。“谐”则为“言”加“皆”,表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言路皆通自然和谐。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我们的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宽容于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陌生,很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起如“家和万事兴,不和外人欺”,强调家庭和谐,家庭内部成员应相互包容和理解。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生活在一种斗争哲学的环境中,结果斗得夫妻离散,兄弟不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活得诚惶诚恐、人人自危。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又陷入另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建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尔虞我诈的新社会,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宽容精神。宽容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宽容是行为者对于他人所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人及行为或信仰有能力制止却不制止的一种克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宽容、善待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说要用宽容来看待社会,来理解社会,我们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除了自己以外的“他”,因此,我们都秉持着这种待人原则,宽容、理解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精髓。 - 其次,宽容是一种厚德载物的美德。人之于世,有喜有忧,有欣有戚,有顺有逆,有欢有悲。古人云:“天称其为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为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之大者,以无不容。”宽容就是从常人的心态面对周围发生的不正常的事情,这些事中可能有人的错误、失误,也有可能是刻意的伤害。如果我们用宽容去应对那些不正常的事,尤其是应对那些刻意的伤害,也许会被别人嘲笑为懦弱,也有可能失去一时的利益和面子,甚至是所谓的“自尊”,但得到的一定会更多,譬如人心、情感、敬慕,一刻永远没有自愧、内疚、自亏得平静的心。在中国自就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说对于冥顽不化的人,你不要忿然忌恨。因为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他尽善尽美。要懂得忍耐,就会有补益;宽容,德行才算伟大。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胸怀宽广,宽容无私,包容一切,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他们“额上能跑马,肚里能撑船”,德国大文学家歌德一次外出散步,在小路上迎面碰上一位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严厉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盛气凌人地对歌德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答道:“而我正好相反”。笑容可掬的给对方让路。歌德的忍让,机智和幽默不仅巧妙的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以大海之深和天空之高的胸怀,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博大起来,也才能让世界更加精彩,美好。懂得宽容的人,人生就会高雅;习惯宽容的人,人生就会灿烂;所以,宽容自然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
-
再次现代社会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异质社会,要把这样的社会构建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各种基础条件,其中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是宽容精神。宽容指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早在春秋时代《易经》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宽容为历代思想家所提倡,《论语》中有“宽则得众”,《尚书》中有“必有思,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以及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在今天,宽容理念更多作为一种个人的美德和集体美德,为人们所提倡。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也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必备素质,宽容大量成大事,小肚鸡肠难成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春秋战国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并尊为仲父,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一;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最终自刎乌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民间大众文化中以谚语格言为世人所相传,很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起如“家和万事兴,不和外人欺”,强调家庭和谐,家庭内部成员应相互包容和理解。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生活在一种斗争哲学的环境中,结果斗得夫妻离散,兄弟不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活得诚惶诚恐、人人自危。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又陷入另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建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尔虞我诈的新社会,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宽容精神。 -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构建宽容和谐社会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化解矛盾,社会是由各种人群构成的,人们之间也就势必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里,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各种犯罪活动的猖獗,给社会稳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使民众对党和国家、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构建和谐社会因素很多,但对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及社会成员来说是需要一种宽容和谐的优秀传统道德品质及文化精神、一种理念。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它能够及时发现矛盾冲突,并有能力正确、妥善地解决和化解冲突,实现利益的大体均衡。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因素很多,但离不开一种宽容精神、一种宽容理念。这种精神理念,就是在守法、知礼的前提和基础上的谅解和宽容。对个人而言,是道德义务;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自然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图片来自网络)202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