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宽容意识是美德的内在表现(上)

标签:
品味人生宽容情感文化 |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是美德的内在表现, 在人格心理学内,美德概念是指:凡可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勇气自信,乐于助人等,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在社会潜意识里,美德是一种大众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行为,它主要提倡一种自制的、积极的态度。道德感是美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更多地显示出一种人类对他人、自然、世界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的强烈意愿,世界上所有具有过重大贡献的,无一不是具有良好美德的人物。而美德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使人更美的品德,人们因为具有美德而显得更加帅气、更加漂亮。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着宽容对世界的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时间与万物的珍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德。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人人都可以具有宽容这一美德,而当一个人具有美德的时候,看起来就会更年轻、更有活力,更为宽容,为人也更亲切,宽容除了能使我们看起来更美以外,也能使它的拥有者更加幸福。宽容的理念应当以自--由、平等为前提。宽容行为是进行宽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个体美德的内在表现,也是我们进行宽容美德培育的主要目的。
因此,宽容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宽容也是道德的内在表现。传统道德文化形成是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内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道德文化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也无法用法律来约束,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是美德的内在表现。(图片来自网络)2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