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人生——宽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上)

(2019-02-07 18:13:46)
标签:

品味人生

宽容

文化

礼仪

传承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忍让也是一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俗话说: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

品味人生——宽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上)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宽容、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既要求自尊又强调宽容不矛盾。礼是指由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及表示尊称的态度或动作;仪是指人的外表、动作及按程序进行的礼节。简言之,“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礼仪又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我们知道,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重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可见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又是礼节和礼仪的总称,遵行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对方有尊敬之意,有乐贤之荣;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意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还须遵循一定的典礼程序等。正如孔子所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我们的社会活动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长辈,关心朋友,这不但不是自我卑下的行为,反而是一中至高无上的礼仪,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人内在的素质。“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礼”的良性循环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而得以生生不已。

品味人生——宽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上)

当然,礼貌待人也是一种自重,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娇人。尊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总之,对人尊敬和友善,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真诚”原则:礼仪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组织形象,所以礼仪对于社会活动的目的来说,不仅仅在于其形式和手段上的意义。同时社会活动的从事者并非短期行为,从事社会或者商务活动中,讲究礼仪,越来越注重其长远利益,只有恪守真诚原则,着眼与将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获得最终的利益。也就是说从事社会人员要爱惜其形象与声誉,就不仅追求礼仪外在形式的完美,更应将其视为情感的真诚流露与表现。宽容“谦和”原则:“谦”就是谦虚,“和”就是和善、随和。谦和既是一种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条件。《荀子.劝学》中曾说到:“礼恭而后可与言到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言道之致”,即是说只有举止、言谈、态度都是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谦和,在社交场上即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因为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着较强的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当然,我们此处强调的谦和并不是指过分的谦和、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更不是妄自菲薄。应当认识到过分的谦虚其实是社交的障碍,尤其是在和西方人的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现会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

品味人生——宽容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传承(上)

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宽容的原则: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的一种礼貌,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品格或态度。在有些商务活动中,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难免出现冲突和误解。遵循宽容的原则,凡事想开一点,眼光看远一点,善解人意、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利益。“适度”原则: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交距离,也就是要善于把握住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此话不无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结果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一般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理,又不能低三下四;即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所谓适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达到沟通的目的。总之,掌握并遵行礼仪原则,在人际交往、商务活动中,就有可能成为待人诚恳、彬彬有礼之人,并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尊重。那么我们在社会活动中,除了应掌握并遵行上述礼仪原则外。还要掌握多方面的礼仪习惯。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叫涉外礼仪。涉外礼仪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外事交往增多。了解涉外礼仪的内容和要求,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则显得尤为重要。

礼仪在古代社会同样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专门阐述礼在中华民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隐公十五年》)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未完待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9.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