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人生——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中)

(2018-09-30 07:51:22)
标签:

品味人生

宽容

传统文化

情感

《品味男女人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从春秋时期说起,

http://s12/mw690/002kuTWSzy7o1yvU3PRcb&690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这种宽容精神当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历来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指导中心的,还提倡血亲人伦、修身养性、思想道德,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甚深,可以说人们的道德观、自我约束力,皆缘起儒家思想。儒家伦理观念中还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既可励人自强刚健,又可导人畏天知命;提倡“忠恕”,既可发展人的宽容和献身精神,又能造成压抑个性!泯灭斗争精神的消极后果;论证“以和为贵”,既可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又会产生轻视竞争意识,形成一团和气的不良结局;在义利观上,倡导以义节利,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是积极的,而重义轻利,轻视事功则是消极的。由此可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和谐友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是“和”,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处理各种关系,所以主张“天人合一”。

http://s1/mw690/002kuTWSzy7o1ywcvZu00&690

战国时期以苏秦与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合纵与连横策略,都是合作精神指引下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成果。当然“天人合一”不是机械地一加一,而是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和交融统一,“天人合一”也不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调节、控制和引导作用,提倡“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人既应改造自然,亦应适应自然,注意不破坏自然,让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大乐与天地同和,上下与天地同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当道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连大文豪鲁迅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道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是说,明白了和谐的道理就是把握了宇宙本原最高的法则。和谐是最高的法则,也可称为“道”,这就是为道家探讨政治准备了一个前提。道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心胸态度:平和、宽容。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毫无疑问,宽容是修炼心性的重要内容。道祖老子称赞“上德若谷”。夫“谷”者,虚也;虚者,能容也。比喻人的胸怀象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十分宽容。即所谓“心若空谷”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够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人对自己的损害或损失也不计较或不追究,说明这个人便具有了宽容的人格和品德。如果一个人,在受到污辱时,能够镇定不惊;面对“曲”、“枉”时,能够泰然处之,那么这个人也就做到了宽容。如此宽容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则有利于修性也。

http://s15/mw690/002kuTWSzy7o1yvYMbA9e&690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释家思想传入,中国本土文化与释家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与交融。释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本土文化基因,完成了释家文化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释家文化优良方面,对自己文化形成了有益的借鉴与补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是这些思想在中国士大夫文人身上的体现,让人们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能找到自己身心栖息地。如:苏轼,才气横溢,一生诗词文赋样样通达,书法绘画也独步一世,拥有宏大的人生抱负。结果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巨大差距,官场失意,不断遭到贬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自嘲,展现了其进退适意的旷达的胸怀。这就是他宽容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滋养慰籍着朝朝代代。中国文化也教人安天知命,顺应自然,重德行善。“仁,义,礼,智,信”是人们一直尊崇的传统美德。最重要的是宽容,礼让,以德报怨,更是令人敬仰的谦谦君子,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因宽容而为世人所敬重者,古语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意思是说古代的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则宽容而平易。宽容是一种智慧,是坚守道义中的包容,它需要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史书上之记载数不胜数。

中国传统文化从史书上之记载中看到,儒、道、释三者得以长期并存,更是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宽容会通精神。所以,在中国古代释、儒、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更是可以见到三者合一的许多具体描写。正是这种尚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延续着中国文化不曾间断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宽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精神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把这当想象作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虽百家争鸣,互相驳难,但也互相吸收。如吕不韦就主张统揽百家,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非凡的宽容精神。事实上,中国古代除了释、儒、道三家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人和”思想的精华主要在于“和而不同”与“有余以奉天下”,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8.9.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