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秘本--“呼降吸升法”打通小周天

(2017-09-01 11:22:07)
标签:

健康


呼降吸升法(打通小周天,就能不生病)
呼降吸升法这种修炼法,其实非常简单。“呼降吸升”是指:呼吸的时候,只要让“呼气”和“吸气”分别对应着“任脉”和“督脉”就可以了。
(1)“呼气”的时候,意想让气息沿着前胸任脉的方向,从上部的百会穴降到会阴穴的位置;
(2)然后,吸气的时候,意想让气息沿着后背督脉的方向,从下部会阴穴,直到头顶百会穴的位置。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也就是传统的小周天气功锻炼法。
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时,意念不需要太重。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几个概念:
上丹田:两眉中间,略深入的部位,大约是大脑所在位置。
中丹田(绛宫):膻中穴(心窝处)往里,胸膛内部稍偏后,大约是心脏所在位置,靠近脊柱。
下丹田:肚脐下三寸处往里,腹腔内稍偏后,大约是肚脐、肾脏下面的位置,下丹田附件有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等,为元气之海。
要注意的是练功时不要刻意探求穴位的位置,我们只要知道某一穴位存在的大致区域就行了,没有必要象针灸一样把位置限制到某一个点上。


有人会问,“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养“精气神”中的气,而不养精和神呢?其实,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如中医名著《类证治裁》中所说:“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经过百年传承的养生良法,都能对人体“精气神”全面补养,而非偏于一隅。
张锡纯本人因悟到《内经》的真髓,专心习练这种养生功法,结果原本40多岁就开始感觉逐渐衰弱的身体,在练习了这种真气治病法之后,直到70多岁,精力体力也丝毫不减。张锡纯在其73岁时写了一篇《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的文章,专门针对广大中医同行,倡导用静坐之功,“呼降吸升”之法,达到“聪明顿开,哲学会悟”、“用药调方,随手奏效”的效果。而我用这种方法更是帮助很多久病不愈的患者,让他们恢复精气神,走上健康路。
《道德经》上说:圣明的人之所以不病(没有毛病),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立刻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缺陷了,所以,就不生百病。而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身体健康来说,更要随时意识到身体的缺陷和病症,立刻用最好的养生方法(比如:呼吸降升法)来修复自己的健康,这样,也能最终做到“不病”啊。

http://s4/bmiddle/002cOrHTty6Z9x5TRRhf3&690


打通小周天,就能不生病

在中国古代,如果哪位武学大师要想武功“更上一层楼”,就要打通人体最重要的前后生命线:前方的任脉,后方的督脉。而作为中医大夫,我发现如果普通人或者患者能把在人体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打通,就相当于为人体接通了“精气神”的输入管道,能够让身体很快有所好转。
事实上,这是历代名医所公认的养生要法。
任脉在前胸,在后背和任脉对应的那条经络,就是督脉。有人会问:说任脉、督脉是人体的前后“生命线”,是不是太夸张了,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在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上,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真气打通前后的任督二脉,那么,就被称之为“打通周天”,也就是说,通过养生习练,让人体的真气像泉水一样沿着任督二脉所构成的圆环流动,如此一来,“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为什么任督二脉有如此重要的养生功能呢?这要从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中医大家张锡纯说起,因为他可以让大家单用《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论”,就能够进行任脉、督脉的养生保健,效果甚至比药物还要好!
不信,就请看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的3个医案故事:
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风寒。忽然想起张锡纯先生在其医著中提到的“炼气治病法”,于是在车中尝试“呼降吸升”,车走了大约30里路,就觉得心爽体舒,感冒顿时化解得无影无踪。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用。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