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斯多得到笛卡尔-彩虹的发现历史
(2012-06-17 11:48: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技动态显微镜百科 |
一、从亚里斯多得到笛卡尔
第一位尝试解释彩虹现象的,大概是亚里斯多得。他提议说:彩虹是阳光经由云层的一种特别的反射,光线从固定的角度反射,造成了圆锥形的彩虹。亚里斯多得因此正确地解释虹的圆形形状,而且了解彩虹并不是位处天空中固定位置的实质物件,它是光线沿着各个方向而散射进观察者的眼裏。
彩虹光线和入射光线所形成的夹角,由培根(Roger
Bacon)首次量出,他测出的角度是42°,次级虹则约高了8°。在今天,我们习惯由相反的方向起度量,以表出阳光方向的总改变,所以,主虹的角度是180减42,即138°,称之为彩虹角(rainbow
angle),次级虹的角度则为130°。
在亚里斯多得的论证之后十七个世纪,彩虹的理论才有进一步的发展。1304年,德国神父希度力(Theodoric)否定了亚里斯多得的假想:彩虹是云中水滴的集体反射所造成的,他提议说,每一个水滴都可形成彩虹。进一步的,他拿了个放大的水滴──装满水的球形容器──以实验证明了他的看法,而且也画出了形成彩虹的各道光径。
希度力的发现给埋没了近三个世纪,一直到笛卡尔才又以相同的方法再发现。希度力和笛卡尔都指出,彩虹是由进入单个水滴而在内面反射的光线所合成的,次级虹则是两次内反射后的结果,由于每一次的反射总会造成光线的减弱,所以次级虹也就较主虹显得淡弱些。希度力和笛卡尔也注意到,沿着彩虹的角度范围内的每一个方向,祇能由实验球看到一种颜色,也就是,只有移动眼睛的位置,才会有新的色彩接着出现,希度力和笛卡尔就结论说,我们看到彩虹中的各种颜色,是由不同组的水滴所形成的。
就如希度力和笛卡尔所了解的,所有彩虹的特征,均可由光线通过单个水滴的情形来解释,所以决定彩虹性质的基本原理,即是控制光线在透明物质间运行的那些交互作用,也就是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是我们熟悉而且直觉得到的原理,即反射角必等于入射角。折射定律则複杂些,反射的光线可由几何的方法来完全决定,而折射则牵涉到光和介质的性质。就我们所知,光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不变的基本常数,但是在介质中的光速则要由介质的性质来决定,而光速在真空中与在介质中的比值,就称为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中比1稍大,水中则大约是1.33。
因此,由空气进入水中的光线在界面给延迟了,若光线是斜射进去,这个速度的改变自然造成了方向的偏折。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成了个常数,其比值即是两介质折射率的比,这个等式称为斯涅耳定律(sinθin
/ sinθout = n1/n2),以纪念1621年就写下此定律的斯涅耳(Willebrord Snell)。
着手分析彩虹,也就是把反射和折射定律用于通过水滴的光线,由于假设水滴是球状的,所以对不同方向的入射光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唯一有关的变数是入射线与通过球心的主轴间的距离,这个距离称为撞击参数(impact
parameter),大小范围由零(当入射线与中心轴相合)至水滴的半径(入射线切于球面)。
在水滴的表面,入射线部份反射,现在就把这个反射光线定为第一类(见图二),剩下的光线进入水滴内(由折射造成方向的改变),而在下个表面再部份通过(第二类),且部份反射,接着,反射的光线再度地分成反射和透过部份,这个过程就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如此,水滴形成一系列的散射光线,且很快地减低强度。第一类光线是由水滴的直接反射,第二类光线则直接地透过,第三类光线是经由一次内反射后造成主虹,第四类光线经两次内反射造成次级虹,更高级次的虹是经由更複杂的路径所形成,但通常不易看到。
对每一类的散射光线而言,散射角度是撞击参数的函数,由于在阳光对水滴的照射下,容有各种可能的撞击参数,因此,事实上,光线可以在任何的方向散射。虽然要找出形成彩虹的各道光径并不难,但是还有其他无数条的光线跑到那裏去呢?!为什么,散射出的光线强度,只有在彩虹附近才得以显现呢?这是希度力所没想到,而由笛卡尔才回答的。
笛卡尔利用反射与折射定律,对每道光线进入空气与水介面的每个点,辛勤地加以计算,就拿最重要的第三类光线来说,当撞击参数为零时,散射角度是180°,也就是光线经过了球心由后面的那层壁再反射回太阳的方向。当撞击参数增加,也就是入射线由水滴的中心往外偏移时,散射角度渐渐减少。可是,笛氏发现这个趋势并不能适用于撞击参数增至极大时(见图三),相反地,当撞击参数过了水滴半径的约7/8时,散射角度就再度增大。散射角度的极小值是138°。
对第四类光线言,当撞击参数为零时,散射角度也为零,也就是通过中心的光线经两次反射后,再沿着原来的方向前进。当撞击参数增加则散射角也跟着增加,但是同样地这个增加的趋势又倒转回来,这次最大值是130°。当撞击参数再增加时,光线就倾向于折回原来的散射方向。
因为水滴在阳光的均匀照射下,入射光线的撞击参数均匀地分布,因此散射的光线在随撞击参数改变最慢的散射角度上最集中。这改变最慢的区域便在极大和极小散射角的附近。如此,主虹和次级虹的角度便得以解释,而且,由于第三类或第四类的光线无法散射入130°至138°的角度范围内,亚力山大的暗带也就迎刃而解了。
笛卡尔所解释的彩虹是个相当简单的现象,亮度只不过是散射角度改变快慢的一个函数,而这个角度恰由两个因素来决定:折射率──通常假设为常数,和撞击参数──假设为均匀分布。唯一与彩虹角度完全无关的是水滴的大小;对小的云层水滴和对由希度力和笛卡尔所引用的大水滴容器,散射的几何都是一样的。
后一篇:色彩的分析及额外弧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