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7f30e1cdjw1fcneuahb5ej21hc0sogwx.jpg
本片导演说过自己是个典型的恋物癖,非常注重细节,在拍一部电影时首先最想要的就是把视觉、色彩等外在形式做到位。《爱之女巫》这部片的形式感就很明显吸引人,甚至说实现了风格化,女巫Elaine房间的巴洛克风格,她和姐妹下午茶餐厅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她影片后段“巫术”婚礼的童话色彩。这样的复古味道,围绕着神秘、猎奇、恐怖、侦探、血腥、色情的元素,很难不想到意大利60、70年代的铅黄电影(Giallo Film)。尤其是片中女巫Elaine,会联想到马里奥·巴瓦(Mario Bava)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不过除去经典元素的仿用,仔细想来有一个最关键的不同。铅黄电影中表现的主要女性形象要么是巫婆、女鬼,要么是正常人。而本片中的主角Elaine的女巫形象是一个既不是鬼怪又不似常人的设定。片中的“女巫”不是异族,而是邪教。Elaine信奉了那个教派,在宗教活动和教义的布道下,才成为女巫。而女巫派的教义,隐藏着有关男女两性终极关系的哲学探讨。
Elaine在影片开始和Trish喝下午茶时,第一次说出了自己对两性的观点,认为女人应该满足男人的所有要求。在之后Elaine分别和两个男人约会时,可以看出她对这种思想的贯彻。她给男人做饭,跳脱衣舞,对方再怎么无聊的话也会投入地应和,处处显出对男性的谄媚,最后献出自己的身体。正如影片中“女巫派”的教义:女人最强大的能力是性,女人要用最吸引男性的方式,使用性的魔法,释放男人心中的爱。
http://ww4/large/7f30e1cdjw1fcnew78n3sj20xm0i2whu.jpg
影片后段男警官称她是’Stepford Wife’,这个词来源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名为’The Stepford Wives’的书,形容那种奉承丈夫和权威人士,不会去冒犯任何人的女性。后来这一词汇得到了延伸,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一些为男人放弃事业的家庭主妇,和服从主流审美标准的女性也应归为此类。
http://ww3/large/7f30e1cdjw1fcnewdr7k3j20xm0i2424.jpg
当然女巫Elaine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并不能被称为’Stepford Wife’,因为她在服务、服从男性的表面之外有自己的目的:通过性的方式来获得爱。
在她和两个男性约会全程,我们能明确看出两性地位的转变。从一开始Elaine的顺从,到男性被她的魅力蛊惑(影片中男人眼神瞬间发晕,是这种地位反转的诗意呈现),到最后男性像玩具一样被Elaine玩弄,中邪发疯并死去。这某种程度上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期许的实现,“我希望终有一天这将变得可能,女人用一种强者而非弱者的态度去体验爱情。”
在这里出现一个问题,Elaine是女权主义者吗?我认为不是,最多被称为性解放女性主义者(sexually liberal feminism)。因为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可能会鼓励性开明,但绝不会认为Elaine这种单纯通过性来获得女性地位的方式是好的,甚至觉得羞辱。女权主义者提倡男女平权,就像影片中Trish,当面质疑Elaine的思想,并称女性不能从男性角度出发,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但之后戏剧化的是,Trish失去了她丈夫Richard的爱,而且Richard迷上了Elaine并最终入魔死去。看着得到“爱”的Elaine,Trish开始动摇自己的思想,开始迷上女性本身的魔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真实的现象,究竟女权是通过方法论还是结果论来定义呢?这非常复杂,我在这里不想,也无能展开来谈。
http://ww2/large/7f30e1cdjw1fcnf1p73brj21hc0so47l.jpg
对我来说,首先要说明的是,虽然问题不一样,但就像女巫Elaine不是真女权,波伏娃以及她的书《第二性》也不是真女权。这本书的思想引领价值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在种种逻辑漏洞之中带有明显对男性的愤恨和控诉之意,并怂恿女性狂妄。桑塔格说过,当代对于阐释行为的热情常常是由对表面之物的公开的敌意或明显的鄙视所激发的,而不是由对陷入棘手状态的文本的虔敬之情所激发的。《第二性》正是这种理论反面教材。而德国哲学家魏宁格充满对两性惊人洞见的《性与性格》,是我到目前唯一会参考的两性著作。魏宁格从来不认为有可能男女平权,写到过,“不承认两性之间深不可测的矛盾性和持久对抗的不可避免性,梦想两性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责任和义务,这些全都是肤浅评论家的标志。”他书中的思想是狭隘女权主义和平权主义者痛恨,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东西,有对女性与男性根本差别的哲学论断,并对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有终极阐述。
从女权角度研究影片《爱之女巫》会走入死胡同,不过单纯从两性的区别来看会豁然开朗,特别是从魏宁格对女性的阐述中能找到精准解读。在他看来,女人中隐藏着两种人格,一种是为延续人类繁衍的母亲型人格,一种是吸引男性卖弄风骚的妓女型人格。现实中的女人没有纯粹意义的母亲型或妓女型,一般表现为混合。女巫Elaine正属于纯粹妓女型的化身,性是她们生命的驱动力。
http://ww1/large/7f30e1cdjw1fcnf232zufj21hc0soaiy.jpg
妓女型总会不自觉地卖弄风骚,并随时准备向任何男人卖弄风骚。对于她们来说,性是一切,是一生的浓缩和目的,她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感到满足,即使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和她做爱。警官Griff就说Elaine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爱。影片中Elaine总是不停观察陌生男性,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凝视”。
观察是自愿而变化的,会起伏不定。而凝视在本质上带有强制的特征,是稳定而无变化的。能够吸引她全部注意的唯有性,她对性的兴趣不是时断时续的,而是贯穿一生。
在那段童话婚礼中,有Griff和Elaine两个人完全不同基调的画外音,表明他们对爱的态度的根本分歧。Elaine说爱就像燃烧的烟火,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而Griff却说他根本没有陷入爱,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这正表明了哲学意义上男女对性与爱理解的偏差。像上面所讲,女性的性欲是持续性的,而相比之下男性则是周期性的,强烈却短暂。男人能把性和其他事务分离的很清晰,女人则没有这种能力。女人把性欲和生命结合在一起,男人却把它当作身外之物,一个附属物 。
http://ww4/large/7f30e1cdjw1fcney71e4fj20xm0i279h.jpg
http://ww4/large/7f30e1cdjw1fcney9rd8zj20xm0i2tdo.jpg
所以后来Elaine说Griff是个根本不去爱的自恋狂,这一表述十分准确。因为比起女性,男性是一种更加注重自我价值,更热切地寻求自我认同的生物。正如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男人总通过外在性的事物获得镜像认同。女人是男人另一个无法消除的自我。女人是男人唤醒内心自我的方式,通过女人加强自我认同。
http://ww3/large/7f30e1cdjw1fcnexm1wofj20xm0i2q6c.jpg
Elaine面临着一个无法被解决的困扰,就是她希望得到男性的爱,但男性爱她之后那种颓丧的转变令她又完全失去兴趣。按魏宁格的说法,一对男女彼此吸引性最强的标准是,两个人加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女性气质和一个完整的男性气质。所以对具有完备女性气质的Elaine来说,前面那两个带有女人气的男性不会真正吸引她。而警官Griff是一个具备完整男性气质的男人,虽然对Elaine具有十足性吸引力,但是完整男性气质那种自恋不释放爱的属性,又让Elaine痛苦不堪。这是个怎么都无法解决的矛盾,指向Elaine的神经症人格。
在影片最后,Griff用他那“不被爱迷惑,在爱前无动于衷”的凝视,让Elaine惶恐不安,她那用生命追求爱的价值观面临崩塌的危险。在此刻,Elaine只得按照墙上也许是女巫派画作的指引,杀人诛心。像之前杀掉自己的前夫,去麻醉自己,继续幻想着她和男人无尽的浓情,维护自己的爱的梦幻。
Griff说Elaine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这种极度矛盾又缺乏定位的人格,与魏宁格阐述的女人本质的歇斯底里症对应。所以影片表现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常表达的身份认同主题,带有明显的悲情和怜惜的意味。
http://ww1/large/7f30e1cdjw1fcnf01d607j21hc0son6m.jpg
@景框的外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