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掩盖了蓝天,北京的秋天,在重重雾霾中叹息。
生日之花在屋内的各个角落竞相开放,康乃馨开的喜气洋洋。百合花在茶几的一角怒放,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些花儿都是女婿送的,每年的生日、母亲节,他都会送,想想也有十几年了,真的很让我感动。
今天在博客上看到“蓬山老叟”的一篇文章《遇龙河,山清水碧赛漓江》,他在文章中说,到了桂林不游漓江是一种遗憾,到了阳朔,不看遇龙河,更是可惜……”美丽的图片让我情不自禁的激动,它将我带回八十年代,距今应是三十六年了。
时光穿越到八十年代初,厂里组织的一次去广西桂林的疗养,很幸运的一次机会落在我的头上,记得那时不兴旅游,除了出差,就是疗养,而疗养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同事都很羡慕,我也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坐火车,竟然睡不着觉。那时候的旅游真是穷游,没有相机,借别人的相机拍的照片,黑白照片,相当珍惜,一按快门,桂林的榕树、桂树排成行,搭起绿色的天穹,一按快门,漓江的山啊,漓江的水,哗啦啦的流进我的记忆里……
“漓江饮马欲何之,不尽芒山烟雨迷。”
桂林山水有四大特点,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瀑布流泉险滩竹林四绝。漓江的一滩一色,一弯一景,山可作肴,水可作酒,到了漓江,不喝不美,醉了烟雨。
从桂林到阳朔大约40公里水程,坐船需要4个小时左右。漓江最美的景点是九马画山、童子拜观音、神笔峰,那时没有导游讲解,好多景点说不上来。站在船上,扶栏远眺,江面时而开阔,时而蜿蜒,漓江的山虽不是高耸入云端,确有着如春笋般拔地而起的美。船在江上游,人在画中游,如诗如梦的漓江,环绕着桂林城,如一幅幅泼墨山水从眼前掠过……
到了阳朔,不能不去西街。八十年代时,就称为小香港,已然十分繁华。西街不大,沿江而建,石板铺路,曲曲弯弯。那时没有酒吧、洋人,但古玩、邮票、工艺品、小吃店比比皆是。本人 中羞涩,只是买了名信片,尝尝当地小吃,同行的人补了邮票小型张,仅此而已。我想如今的阳朔,更是另一番景像,人如潮湧,难已盛下高涨的热情……有人说,连月亮也会留恋阳朔。可见阳朔的美是世人值得领略的地方,此生来过,绝对不虚此行。
至今不能忘怀的,当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在船上,大声唱着,还有姜公的口哨伴奏,悠扬的哨声和我们几近呐喊的合唱极不谐调。后来,有人提议,坐下来喝啤酒,谁先醉谁站起来。最后,只剩下我和保卫科的小久。他和我同月同日不同年,船中央的桌子上,一字排开的酒瓶,最后打了平手。那一天,不知道酒量为何如此之大,只记得船在江上晃,我在船上晃,对面的青山晃过来,江上的船儿晃过来。青山是神啊,水是仙,多情的漓江水有几重(此处打一伏笔)?此时,仿佛枕着连绵的青山,悠悠的漓江水拂过全身。这正是:“桂林四季驻春风,漓水一江似酒浓,两岸千山皆酩酊,纷纷醉倒橹声中。”
一篇博友的文字引出我的80年代漓江行,一篇漓江行呼喚出60年代我爱诗歌的浪漫情怀。
回想起60年代,正读高中的我,喜欢上了诗歌和朗诵。诗人贺敬之的诗,我尤为喜欢,每次读都激情满怀,听的人鸡皮疙瘩落一地。《三门峡·梳妆台》,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如今还能背出前面的: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下面记不住了,去百度查贺敬之诗歌,整首诗跃然出。还有:巜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记得有同学去北大荒,我还写了一首《开往北大荒的列车上》。
这几首贺敬之的诗都是当年最流行的,也是我最喜欢朗诵的。每次朗诵时,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澎湃和抒情,那么长的诗歌,背起来一点儿也没觉得难,我想,我是将自已也溶进了诗中。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
云罩江山几万年?……绿水白帆红旗来!
几十年后,我依然怀念那次漓江行,那是我第一次坐那么远的火车,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看那么美丽的风光。也是我第一次闻到江风、糖桂花的味道……
这味道不会忘记。不会!
既使我不再去。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