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案例怎么写?(附范文)

(2014-07-19 11:12:17)
分类: 班主任工作日志

一、教学案例撰写的意义

 1.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

 2.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相互转化。 

 3.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

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三、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

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

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四、教学案例的特点和撰写要求 

1.典型性。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真实性。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A: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B: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C: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D: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教育叙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研究统计,在老师反思的叙事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读书感想、社会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宏观教育、现实生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而教学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应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其案例问题则集中在教学、教学法、认知水平、情感与态度、教学背景等方面。

4.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能为其它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方式。 

五、教学案例范例:

 从“伯乐”与“千里马”谈起——《马说》个性化阅读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经过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多数掌握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结构,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蕴涵的寓意。 

但我认为阅读这篇文章既要重视研究文章呈现出的共性思想,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崭新的角度开拓更广阔的思想领域,得出属于自已的个性化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于是,我上了一堂《马说》延伸课,要求学生从“伯乐”与“千里马”谈起。 

案例描述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研读了《马说》,现在我请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全文。) 好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本文的寓意。 (学生回答。在上一堂课中已归纳出来,答案统一。) 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悟,那么,就请大家从新的视角,进入新的思想领域,去获得新的阅读感悟吧!

好,我们就从“千里马”与“伯乐”谈起。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同学们能否调动你们的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XXX:《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说的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XXX:萧何月下追韩信。 

教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是幸运的“千里马”,他们遇到了伯乐,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那么,是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假如你自认为是一匹“千里马”但一直没有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请各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回答,归纳各小组意见。) 教师:同学们作为现代人,已经不会再有像“千里马”那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悲剧了,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你们不会坐等机遇的到来,你们会施展才华,创造机遇,毛遂自荐。 但是,俗语说“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你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终得到机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以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谈一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发言: XXX:从《愚公移山》中我明白了人才应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XXX:《爱莲说》告诉我们人才要有“莲”那样高洁的品质。 XXX:《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作为人才,在遇到桓侯的几次“不悦”、“不应”后,他非但没有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反而选择了“逃秦”之路,这是不对的。作为人才他应当善于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师:是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富有才学的人。人才需要自己历炼,也需要“伯乐”的成就。同学们再畅所欲言,联系生活谈谈“伯乐”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XXX: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XXX:“伯乐”选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层次。 XXX:“伯乐”应该擦亮眼睛,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感受到了你们对“伯乐”与“千里马”的关注。“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还将一代一代地延续,还将会上演更多更精彩的剧集。 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的这堂延伸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崭新的阅读感悟,体会到了更多的阅读乐趣。请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去感悟文章,你将大有收获。

 案例反思 

可以说这是一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实践课。在这堂课中大部分的学生 能根据 老师的问题开动脑筋,调动积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像今天这样,阅读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应该拓宽思维,联系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感悟。 我会将这种个性化阅读指导课延续下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细心捕捉学生们闪现的灵光,创新的火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