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中考对联题型归类及出题失误分析

(2012-02-28 12:09:11)
标签:

教育

分类: 对联教学相关文章

                   

   近几年来,与对联有关的考题频频出现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之中。吉林省2001年4月15日做出决定:中考语文中增加“对联”。2000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四川省、宁夏自治区、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江苏无锡等,2001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吉林省、辽宁省、苏州、湖北鄂州、黑龙江省、福建三明、福建厦门等。2002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泉洲市、大连市、吉林省、四川省、北京海淀区等……2010年云南玉溪、山东烟台、浙江东阳、山东济宁、浙江金华、吉林省、重庆、湖南岳阳、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斗出现了与对联有关的试题。2011年的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也有不少省市把对联纳入了考题。这些与对联有关的题型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一、与语文常识联系

2011年山东聊城试题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此题综合各个方面,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确切地说,这道题并没有考察对联的基本知识,而仅仅是以对联为载体,考察学生理解对联的能力,即学生只需知道“高山流水”指音乐,“点横撇捺”与书法有关,“李杜、苏黄”与文学有关即可,在理解上并没有难点。

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试题

   7.语文综合性学习。(8分)
滨江中学九年级(1)班举行
语文能力大比拼学习竞赛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咏的是()
   A.
司马迁 B.李白 C.范仲淹 D.欧阳修
 2)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1)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2)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3)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4)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
2)(1)(4)(3B.3)(1)(2)(4

   C.2)(4)(1)(3D.4)(1)(2)(3
   此题的第一小题是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岳阳楼记》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解题的关键。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对联含义的基础上,再作判断,当然,只要抓住藕花、桃花、梅花、丹桂即迎刃而解。这在一定程度山也在提醒考生,要注意留心观察生活,长我最基本的才是最重要的。

二、与名著联系

2011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5.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2分)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此题在答案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取自《水浒传》。这就要求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上去入手。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名著知识。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名著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选项C是张冠李戴。黑旋风是李逵,而泄愤山神庙的是林教头。B、D两项的“路见不平”和“棋差一着”在词性和结构都对不上“降妖伏魔”。因此,选A.

2011年湖南益阳试题

对联探究

     在考察资阳区杨林坳老武圣庙时,同学们录下了一副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请写出对联中涉及的三国人物三个,并联系名著《三国演义》写出其中一个人物的相关故事。

    此题以对联为载体,考察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上联中的“玄德”指刘备,“翼德”指张飞,下联中的“卧龙”指诸葛亮,“子龙”指赵子龙。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只学过诸葛亮的文章。不难知道“玄德”

是刘备,“卧龙”是诸葛亮。其余则需要学生平时积累或者看名著。而后衍生的写三国人物的故事,则是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名著知识。总体来看,这道题目难度不大。

   三,与课文联系

    2011年重庆市语文试题

6.文学常识填空。(3分)

1)“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

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幅对联可以概括        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              》的内容。

2011年临沂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试题

⑷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         

         

此两题别具匠心,把对联与课文紧密结合,不但考察了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也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考察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可谓一箭三雕。重庆题考察了《我的叔叔于勒》及其文学常识;临沂题考察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

    四、与写字联系

2011年襄阳市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2分)

山青水秀古隆中,日新月移新襄阳。

这道题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题干是对联,但是实际上是一副对联,学生解题只需要从对联的词性相对上去考虑,是不难发现上联的形容词“秀”与下联的“移”是相对的。因此,“移”应该是形容词。因此要改为“异”。而“山清水秀”是一个固定的词语。需要同学们平时及积累才可能改对。这道题从形式上讲,无疑是创新的。题目的难度也不大。

五、与地方文化联系

2011年宁波市语文试题

活动三:本次活动需要一则宣传语,请从下列三副对联中,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特色的一项,并简述理由。(2分)

A.七千年河姆渡骨哨鸣响八百里四明山云茶飘香

B.三江竞帆,招揽九天日月东海涌浪,吞吐五洲风云

C.香樟如盖,郁郁兮摇翠  山茶似焰,灼灼兮飞红

我选择 ,简述理由:

2011年温州市初中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妙联拾趣】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大意是“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3)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两题无疑是对联题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典范。难度适中,在紧扣地方文化的同时,也着力体现语文的特点。宁波的题目主要是要结合题干的“海上”也就不选做出选择。温州的是一道颇有意味的对联题。这是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其断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出题者只解读了此副对联的一种意思。为考生降低了难度。

六、与时事联系

 2011年湖北荆州语文试题

 6.2分)针对三则新闻事实,班上决定组织一个街头宣传活动,班长以对联的形式撰写了一条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有时涝有时旱须长远打算;□□□□□□要统筹规划。

    新闻一:今年4月份以来,地处长江沿线的荆州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农田干裂,鱼塘缺水截至 530,荆州八个县市区受旱面积已达529 12万亩,旱情已导致洪湖水面缩小了108平方公里,曾经是荷花的海洋,现在湖底可以行车走人

    新闻二:201078日至21,荆州普降大到暴雨,长江水位高涨连续暴雨导致全市188.6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受灾面积28.09万公顷,倒塌房屋8929,损坏房屋19478间专家认为,围垦占用湿地,滥砍滥伐森林,堵塞淤积水系,是洪涝不断的主要原因

    新闻三:据悉,目前长江荆江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钾和大肠菌群,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长江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低下目前,已加强对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河道疏浚工作,在科学治理、统筹规划上拿出了具体措施。

2011年四川遂宁语文试题

10.语文实践活动。(13分)

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瘦肉精”、 “西瓜膨长剂”、“染色馒头”、“强制拆迁”、 “公共场所禁烟”、“醉酒驾驶”、“台湾塑化剂”……当这些词从我们脑海掠过时,我们不能“雁过无痕”,为此某班同学将开展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踊跃参加。

活动一:强拆出的空中楼阁         活动二:中国绿色食品标志

【活动一:关注民生之住房】

1)近日,一张“强拆出的空中楼阁”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四川××市主城区黄金地段一栋7层住宅楼,因为顶楼一户人家不肯搬迁,所以开发商将楼下5层楼梯用挖掘机拆掉。看了此图,请你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大楼有恨,难承拆底斯痛;

下联:                              

此两题最但的亮点是结合时事,直指学生的的概括能力,而且还考察了对联的基本常识。这需要考生对三则新闻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对联特点,补充下联。相对于前面的题型,有一定的难度。

纵观今年的中考对联试题,总体上和去年相比,难度大为下降。2010的对联试题绝大多数的题目都在在综合实践性题目中出现的,而且几乎都是让学生对上联或者对下联。只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和重庆的对联题符合学生实际,没有让学生对对对子。而今年怎反过来了,题目的呈现形式多元化了。要求对上下联或者补充上下联的只有二三个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变化。但在今年的对联试题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出题不符合实际。

这主要指让学生对对子。

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课到底出现于何时,尚无确考。据现有资料表明,唐代开始,就有属对。由唐至宋,对课逐渐发展,且结合属对的方式进行。元明时代,对课已比较盛行。那时的课程是讲求循序渐进。
   
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呢?从私塾废除到“新学”取代“旧学”,有哪一所公立学校开设过专门的对课教学?有哪一所私立学校开设过专门对课教学?没有。近年来,小学课程中与对对子相关的少得可怜,之局限在识字歌里和拓展练习中。不难看出,这些识字课,拓展课,有多少教师会把它当对联课上?这样算来,小学6年,有几个课时是与对联有关的?这几个与对联有关的课时中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讲对联的基本常识?

即使到了初中,对联相关知识还是少的可怜。初中六册课本中,仅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中P213-214中简略的介绍了对联的基本特点。

古时,有对课,有专门的课时,有配套的教材,对课教育也循序渐进。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学生如何对对子,这分明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二、答案错误。

  2011年湖北荆州语文试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新闻补充对联

有时涝有时旱须长远打算;

□□□□□□要统筹规划。

答案给了四个示例:示例一:一边治一边污;示例二:有人治有人污;示例三:昨日治今日污;示例四:一边疏一边堵。撇开平仄不说,示例二与上下联在相同的位置有相同的字。这哪里是对联。对联讲究文字相别,即上下联不要有重复的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一“字重复,破坏了对联的整体美感。但是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个别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允许重复,但是必须放在同一位置上,如: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如,这个“之”就是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二是上下联异位重字,必须交错相对,如:“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上述题目,犯了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重复了的毛病。这是对联的基本常识,确实不应该。翻阅历年的对联中考题,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这些错误为什么没有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任由一错再错。这是否折射了中考命题专家不懂对联?或者是对学生要求放宽,即所谓的宽对。即使是这样,那么,在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中为什么没有说明?但是宽对的要求中并没有说可以上下联同一位置可以有相同的字。

    示例三则是从结构上犯了错误。上联是“有时……有时”,而下联是“昨日……今日”。

   三,题目解读不全。

   温州题认为对联“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大意是“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并要求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但是,这副对联除了参考答案外,还有①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落。②海水朝潮,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涨,长涨长涨,长消。等几种标点的方法。如果学生有上述答案,怎么办?因此,出题者把对联的意思

吃透是最关键的。不可低估我们学生的能力。

四、评判标准泛化

纵观题目的评判标准,有的没有评判标准,有的仅仅是给一个示例。有的说宽对,有的说对仗工整即可。这些评判标准实在是是难以让人信服。

陈寅恪当年出对对子的试题的评判标准是他的答复是:至于评判标准,即按上述各节:(一)文法方面,如平仄词类之对否;(二)“意思”之工否,思想之如何。分数则仅占国文三题中百分之十,倘字面对工,思意不差,则可得十分,如对得极好,可得四十分,即完全不对,亦不过扣去百分之十分。是于提倡中已含通融宽待之意,其所以对对题有较难者,实为考生中之有特长者,普通人字面对上即可。

比较而言,现今的评判标准,实在是少得到可怜!再加上批阅试卷的老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对联教育,批阅试卷的质量可想而知!

介于此,我们出题者也必须考虑现在教材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一些能够让老师,学生都能够接受的对联题,如今年的对联题目中非“对对子”题目,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好,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既让学生接受了熏陶,也降低了难度。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