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几个问题的答复
(2012-02-24 20:49: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教版教材质疑问难 |
前不久,政阳小友拿了自己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质疑稿 和顾之川先生的答疑稿以及《教师教书用书》到鲁迅纪念馆来找我,说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委托,针对质疑稿和答疑稿做一些回应。政阳小友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因此,我很乐意试答。
一、关于“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问题。
据周作人、周建人等鲁迅亲友的忆述和徐珂《清稗类钞·浙江乡试关节》等有关记载,1983年7月27日,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赂案发,怕长孙鲁迅也受株连,周家于案发第一时间将鲁迅送至绍兴皇甫庄外婆家避难,是年底,鲁迅又随大舅父去了小皋埠寄居约半年时间。到周福清向清政府投案自首,这场“风波”稍微平息后,鲁迅才重返三味书屋读书。少年鲁迅于1892年至1898年在三味书屋就读(他于1898年5月2日离绍赴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前后时间长达七年,其实,他在三味书屋断断续续地学习了五年光景。我们绍兴鲁迅纪念馆也按这一口径对外讲解的。严格地说,“鲁迅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一语的表述有问题,欠准确。
二、关于“鲁迅是否知道被送进三味书屋的原因”
鲁迅七岁启蒙,先后从堂叔祖周玉田、周庚铭和周子京在周家新台门家塾读书。少年鲁迅 被送进三味书屋读书的真正原因,我以为不是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连用三个“也许”排比句中的其中一个、两个、或者全部,因为这仅仅是鲁迅的猜测而已,“或许”是他通过排比句,加重对百草园生活娥眷恋的情意。我以为,正真的原因是周家了解三味书屋“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是绍兴城里最有名气的私塾之一,塾师寿镜吾则是连鲁迅也“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周家长辈不会让鲁迅像野孩子那样贪玩、淘气而虚度年华,也不会让滥竽充数在塾师队伍中的周子京辈误人子弟,他们主要出于望子成龙,希望鲁迅走读书——应试——取仕这条“正路”,所以舍近求“远”,慕名送鲁迅到名校三味书屋从名师寿命镜吾读书。作为少年的鲁迅或者46岁的鲁迅,他肯定是知道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的原因的。《教师教学用书》设置的这道题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这个题目的答案“‘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的逻辑是错误的。即是要这样回答,也只能说,鲁迅可能知道或者鲁迅可能不知道。《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绝对化。我以为把答案可以改为:“我”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因为三味书屋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而“也许”只是鲁迅通过这三个“也许”连接起来的句子,来表达他对童年生活美好记忆的。
三、关于文中“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问题。
鲁迅在作品中往往引用历史典故、神话故事,联系现实事例,他长藏信手拈来,确有增强文采、说服力和战斗性的效用。我们长期从事鲁迅研究,了解这一写作背景的人,以为“这故事恨使我觉得做人之险”一语,是顺带讽刺陈西滢辈以“正人君子”自语的“现代评论派”。实际上,人生道路不可能是坦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有自然的或者认为的艰难险阻横亘在人生道路上,其中亦可能有险境。“这故事恨使我觉得做人之险”一语,是鲁迅的人生感言和做人的深切体会,也是对广大善良的读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的忠告。
四、关于《教师教学用书》中引述李何林的有关论述
《教师教学用书》蒐集有关资料,有歧见是正常的事,他们并不代表编者的意见和认识。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人们倾向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以“文革”十七的“石一歌”所写的文章最具典型意义。李何林先生是令人尊敬的鲁迅研究家,但在极“左”路线干扰下,成书于1974年的《 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有些观点和意见显然是不合时宜了,“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说明了他(指寿镜吾——引者)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等等,这些说法是“文革”的产物,是“文革”的语言。从孔子到寿镜吾,乃至整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我们都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对待。别的姑且不论,以称“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寿镜吾来说,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鲁迅离开三味书屋后,都是到大城市南京、日本东京和仙台读书留学,学习的专业课是机械、地质矿产和医学。1906年弃医从文后,以文学成就闻名于世,以至于有“文豪”、“文学巨匠”等美誉,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基础应该是在故乡绍兴,特别是在三味书屋求学期间打下的,无怪鲁迅誉寿镜吾为“宿儒”。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论语》等经典儒家论著,早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这是也事实。我们对孔子其人也好,对入学经典也好,都要历史地、全面地和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关于《教师教学用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资料,我以为可考虑删削,或应有编者按语之类。去掉“文革”语言,也是时候了。
五、关于这篇课文是否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一直被选编在语文课本中,是深受广大失声欢迎和喜爱的作品。它反映了鲁迅童少年生活,容易引起现今童少年的共鸣和感应,让先进学生去分析去评判、去比较鲁迅当年的童少年生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有的人与事,我们要学会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必肆意地拔高或神化这个,也不必刻意贬低或诋毁那个,还是实事求是的好。作为引领教师教学方向的教材应该建议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讲,可能这样会更好!
六、关于“这部集子(指《朝花夕拾》)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7篇文章几乎都是回忆童少年生活的,《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3篇文章则是回忆青年生活的。据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改为“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和青年生活的文章”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