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通感---兼析《荷塘月色》中的两个句子
(2011-05-25 08:48: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发表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
关键词:辞格;通感;转义组合
中图分类号:
通过对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笔者发现《荷塘月色》一文课后设计题对于句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句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下简称句①、句②或句①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旧教材(2000年3月第2版,2002年5月成都第2次印刷)课后设计题为:“课文描绘景物,运用了通感方法……”;新教材(2003年6月第1版,2003年6月第1次印刷)课后设计题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笔者参阅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策划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双色解》认为:恰当。这两个比喻都兼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
秦旭卿先生在其《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一文中,认为通感不是一种修辞手法。秦旭卿先生则认为应将句①②归入比喻修辞手法;庄文中先生所著,许嘉路、陈章太先生主编的《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一书中也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现行的许多辞典对通感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甚至干脆不列这一词条;这让笔者感到扑朔迷离。通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1、通感到底是不是辞格?2、《荷塘月色》中句①②中到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通感的界定
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定义历来有以下几种:1、辞格,又称修辞格或称修辞方式,或称修辞手法。2、辞格属于积极修辞,重语言的美化,即使语言生动有力;辞格是对语言着意加工而形成的修辞方法。3、辞格,就是具有表达效果(或作用)的语言结构形式。这种格式有相对独立性,是修辞学上的格式,有语言标志(或声音,或结构形式),它与其他表现格式有别。4、辞格的特点有:表达效果上具有生动性,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使用成分上具有变异性。5、辞格是出于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而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运用的一些独具效果的语言表达方式。6、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7、辞格是言语中属于语言运用的一定方式与方法,应当同非语言因素的表达方式区别开来。辞格是以语言的变体形式出现于言语活动中的,应当同语言体系中相对稳定的静态形式区别开来。以语言变体形式出现的辞格,表现在对语言要素的特殊组合上,应当同语言的一般用法区别开来。[1](237——241页)以上是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基本看法。不难看出,这些对辞格的定义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辞格是一种语言格式;这种语言格式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现在,据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定义的共同点来分析通感。所谓通感,即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很显然,通感符合这个共同点。因此,我们说通感是一种辞格;科利在他有关“隐喻”的专著(Ricoeur,1986:120)中也指出,通感即“感觉移位(Sensorial
Transpositions),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Perceptual
Domains)连接起来,并显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他们归入(隐喻大家庭)(the
那么秦旭卿先生认为通感不是辞格的理由是什么?首先,秦先生承认通感是一种描写手法,但他认为:“把通感作为一种新修辞格同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拈连、移就等老修辞格平起平坐适合不适合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以为是不很适合的”。理由之一是:“如果让它在修辞格中占一个席位,它就会实行‘霸权主义’把许多其他小国吃掉,自己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了。”理由之二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只是某些修辞格的深层结构,而且他还作了一个推测:“正由于这个原因,到目前(1983)为止的许多修辞著作中都没有把‘通感’列为修辞格”。[3](320—327页)
可以看到,秦先生在论文中并没有列举调查结果,而且认为把通感同老修辞格平起平坐是不很合适。其潜台词很明显:可以是修辞格,但不能同老修辞格平起平坐;可以平起平坐,但不很适合。这显然没有说服力。而且,其理由也没有说服力,认为通感要吃掉小国,认为通感要吃掉比喻、比拟、拈连等老资格的修辞格。[3](320页)难道对偶与比喻、夸张与拟人等修辞格在同一句中必须有一个要吃掉吗?显然,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因为“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同时,秦先生例举了几种辞典的解释,却都是关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解释;从而认为“通感”只是心理学名词,根本没有修辞格意义。 有的人在尝到某种鲜汤时会看到某种颜色,产生这种通感现象的是生理上的异常构造,心理学家对这类人作过脑血流图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听到语言或尝到味道时血液会大量流向那些与视觉有关的脑区。这样的特异的病例就是心理学上的通感。显然,这种心理学上的通感不会是我们讨论的文学语言上的通感现象的基础。因为心理学上的通感是一种病态。而文学上通感则是美好的,并非病态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认为;比喻同类比思维本来就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美国语言学家乔治.拉科夫和马克.约翰逊指出:“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从根本而言,是具有比喻性质”。那么,我们据此就只认为比喻是思维方式而不是修辞格了吗?显然不能。同理,通感不是一种修辞格的观点就不成立了。另外,蒙太奇原本是法文的音译,它本是建筑术语,意为装配、构成,转用到电影中,则主要是指镜头的剪辑、组合,在写作中,是指借助某种形式把不同的生活内容巧妙的组接在一起,以表达生活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受的一种写作技法。那我们就能据此说蒙太奇只是建筑上的术语吗?显然这也不能。
在通感这种辞格成立的情况下,这又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存在,因为通感可以作为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修辞学、哲学、词汇学等许多领域的概念。通感是从外文译过来的一个科学术语,后亦称“移觉”或“联觉”。英语“Synaesthesia”(美语也拼作“Synesthesia”)源自希腊语,其中Syn—即“一起”、“一样”、“熔合”;-aesthesia即“感觉”,意思就是“together
二、荷塘月色中两个句子的分析
澄清前两个问题,再回到《荷塘月色》中的句①、②来。首先来看比喻的定义:比喻,也叫“譬喻”、“比”、“喻”、“譬”。修辞方式之一。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通过联想,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本体、喻体、喻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要用比喻,约有两个重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4](75页)缺一不可。据此来分析句①②。
显然,这也符合运用通感的特点。从整个句子来看,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比喻,“月色的光与影”与“名曲”相通是移觉;“清香”和“歌声”相通是移觉。作者把“月色的光与影”比作“名曲”,把“清香”比作“歌声”,这就是借助了通感的修辞方法,才能把它们描绘得如此的具体生动,绘声绘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就是套用的修辞效果: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表达效果。因此,句①②是比喻与通感的套用,而不是兼用。
鉴于前面更名,笔者以为此两句套用了比喻和移觉的修辞手法。
但关键是现行的许多修辞学著作和辞典对“通感”莫衷一是,要么分为两种解释,一是修辞格,又叫移觉、通喻;一是心理学名词,修辞格的心理基础;要么就根本不列这一词条,有意回避这个问题。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采用刘大为先生的认知性辞格体系来分析这两个句子。
刘先生认为:能够导致特定的语言格式形成的使用意图有很多很多,传统的表达性辞格相应也就应该分化为许多不同性质的辞格。认知性辞格就是这样分化出来的,它起始于语言使用者试图把对世界的认知关系发生变化后形成的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图,由于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只适应于正常的认知经验,为表达变异的认知经验就需要对语言要素重加组织,形成特定的格式,这就是认知性辞格”。认知性辞格语言上的基本形态,就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接纳一个不可能特征(属于某个类别的对象不可能具有的特征。当这一类别被词语指说时,它就是该词不能通过句法组合接受的语义特征)。具有通感性的比喻,本体与介体(本体对不可能特征的寻求往往借助于一个中介对象,这就是介体。通常听说的喻体也是一种介体)原本没有任何可共享的特征,比喻根本建立不起来,介体(喻体)一方的特征也就是本体完全无法接受的、性质上的不可能的特征,对此,通感的作用正是把一些性质上的不可能特征追加给了本体,而这些特征正是介体(喻体)性质上的可能特征,于是在这些特征的共享的基础上,比喻建立起来了。由于有喻体加入,通感便不纯粹是通感了,而具有了比喻性。由于喻体在句子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因此,通感性比喻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比拟性的通感,第二种就是明、暗喻性的通感。
句①:
|
|
|
|
|
|
|
|
|
|
|
|
|
|
|
|
|
|
|
|
|
句①是明喻性(同传统意义上的明喻一样)通感
。单是“清香”仿佛是“歌声”是不能构成比喻的,而加上不同感官对两个属性、状态的共同感受(共享特征),就构成比喻了。
句②:
|
|
|
|
|
|
|
|
|
|
|
|
视觉的
|
|
|
|
句②也是明喻性(同传统意义上的明喻一样)通感 。“月色的光与影如名曲”,不能构成比喻,而加上不同感官对两者和谐旋律的共同感受(共享特征),就构成比喻了。
|
因此,从认知性修辞格的角度来看,《荷塘月色》中的那两个句子运用了通感性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结论
1、我们对待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一个有争议性的且与多学科交叉名词术语,更不应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出现在教材里面。
2、笔者比较赞同刘涣辉先生的“言语形式的组合观”,用刘先生的话来说,他的这种观点与美辞观、就意修辞观、表达效果观没有根本的矛盾。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是任何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鉴于通感与许多学科是交叉的,我们有必要从“言语形式的组合观”来看待通感,因此,采用“移觉”来表示修辞学上的通感是比较科学的。
3、高中新教材对荷塘月色的两个句子的分析是不妥的,无论是从传统的修辞体系来分析这两个句子,还是从刘大为先生的认知性修辞体系来分析这两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析都不是正确的。从传统的修辞学体系来分析应为套用了比喻和移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修辞学系统来分析应为运用了通感性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刘涣辉.修辞学纲要[M].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2]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5]叶苍岑.修辞基本知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6]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Talk about Synaesthesia too
__ And concurrently analyses two sentences in " moonlight of lotus pool
DENG Zheng-yang
( Wangtan Middle School ,Shaoxing, Zhejiang 312055,China)
Abstract: Synaesthesia is a quite sensitive issue in rhetorics, is Synaesthesia a kind of rhetoric? What kind of rhetoric is applied in the two sentences in " moonlight of lotus pool "? The Chinese teachers of middle schools are confused by these questions. For this reason, I will analyze these two questions from the angles of traditional rhetoric system and cognitive rhetoric system. Analyse from the traditional rhetoric system that should apply mechanically likenning and move the rhetoric tactics that feel; Analyse from the cognitive rhetoric system that should be for using the perceptual rhetoric tactics that liken of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Figure of speech ;
Synaesthesia;Transferred meaning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