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专访重庆江北华新实验小学校长江艳:这些年我们将阳光碾碎,洒满角角落落
(2015-01-29 14:09: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人物志 |
今日教育专访重庆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校长 江艳
这些年我们将阳光碾碎,洒满角角落落
文/本刊记者 刘校豆 张磊
“你知道学校的办学理念吗?”“知道啊,‘六年阳光教育,起步精彩人生’!”“理解它是什么意思吗?”小女孩眼睛转了转,略带羞涩但语气坚定地回答:“就是说在这里待了六年,我们的一生就会很精彩了。”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操场上,记者和一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这段简短对话。当天,冬至将临的重庆出现久违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洒满校园,一如华小的办学理念,散落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像无声老师,浸润、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位师生。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教育。”面对记者,40 岁的“美女校长”江艳侃侃而谈。
采访需要学生合作拍照,江艳通知教师安排,并不忘嘱咐:“孩子别叫多了,万一没拍上他们,怕他们伤心。”
下楼途中,她微笑回应每一位向她问好的学生;看见地上菜汤洒了一滩,她拿出手机通知负责人来处理,并提醒学生靠边过;图书角里有两本书落在地上,她捡起放好,叨念着“要再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加强”。
担任华新实验小学校长近五年,江艳对人对事细致入微,而在学校发展大局的把脉与调控上,她不失大气豪迈、果敢魄力。她带领学校突破发展瓶颈,营造阳光文化,构建“三级阶梯式”校本课程,打造“全面特色”的学校,坐实并打响了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的“示范”名号,为学校未来拓展了更广袤的前进空间。
“华小不能办成‘专科医院’,而要办成‘综合医院’”
逆境中提档升级,培育文化
2009 年,35 岁的江艳接任华新实验小学校长一职时,学校正处于发展瓶颈期。
其实困难早在 2006 年就初现端倪。当时华小旁边的江北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搬迁,学校生源受到影响;友校发展势头正盛,某些老师沉不住气,出走他校。学校毗邻观音桥商圈,占地面积狭小,难以扩张;教学楼、功能室等基础设施已显陈旧、简陋。
接过“烫手山芋”,江艳心里很是焦急。她 2007 年到华小担任党支部书记,很清楚此番工作的难度。“我这么年轻,大家都会质疑我的能力,这个大担子,我挑不起可能就得走人。”江艳铁了心想,“一定得干出点成绩。”
面对生源、师资、环境这三大难题,她决定先从最容易看到成效的环境改善入手,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首先从环境上感受到学校的改变和生机。
学校无法向外扩张,便在修炼“内功”上着力。每次领导来校调研,江艳总要倒倒苦水,叹惜这所精品示范小学的发展被环境桎梏,和其他示范小学相比,显得太“羞涩”。
她东奔西走,四处争取资源和支持,“小打小闹先把校园环境整起来”。2010 年暑假,校门、学术报告厅得以翻新。接着她向“上”看,在原有教学楼上面,加修了一层楼,专门配置了儿童雕塑室、科技馆、美术室、音乐室等多个功能室,还在顶楼建起了漂亮的室内游泳馆。
硬环境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软环境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头戏”,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江艳曾有过疑惑:经过几十年的沉淀,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特色,那是否可以围绕“科技”这一亮点办学? 但很快,她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因为华小是一所综合实力强大的“示范”小学,有着良好的办学基础,每一学科都有领军性人物,不能只突出某一方面的特色,“就像医院, 我们不能办成‘专科医院’,而要办成‘综合医院’。尽力为每个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提供全面、多元的支持。”
为了实现这一办学思路,江艳率领学校领导班子在传承与发展华小“为学生的明天成才奠基”办学宗旨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与内化江北区教委提出的“实施阳光教育,构建和谐江北”战略,提出了“六年阳光教育,起步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此统领学校的全面特色发展。
实践中,华新实验小学提炼出“阳光华新,幸福校园”的文化主题,逐步形成了由“风和日丽的管理文化”“春华秋实的教师文化”“日新月异的学生文化”“多姿多彩的课程文化” “五彩缤纷的环境文化”五大要素构成的独特的学校文化体系。
“阳光不只是温暖的,也有晒人的时候”
“三级阶梯式”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日新月异”
华新实验小学“美食节”一派热闹景象:有父母煮米线,儿子打作料的;有穿着童话世界的衣服站在小摊前叫卖的;有拿着自制打折票满场到处散发的;还有走走看看的小客人,张望着吃这家,还是买那家。
“主要是培养学生生涯意识,让他们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获取。”江艳介绍,学校开展了很多类似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全面参与、全面发展、全面开放的兴趣舞台。
五年级的罗涌哲是吹萨克斯的一把好手。2013 年圣诞节,他到人流如织的观音桥商圈北城天街吹奏,引起围观,观众拍手叫好,甚至还给了“打赏”。他的成长,正是得益于学校的“艺术角”活动。
学校在校园中划一角给学生“卖艺”,可以吹拉弹唱,也可以展示自制作品。此外,学校还设有 30 多个社团,让学生在兴趣中陶冶性情,发现自我。
兴趣并不代表“三分钟热情”,江艳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意商”,即意志的自控性、坚毅性、持久性等。比如有学生在开学伊始自选了合唱团,即便后来不想参加,本学期也不能更换。
“兴趣”作为华新实验小学“三级阶梯式”阳光校本课程中的第二级阶梯,以培养学生“智商、情商、意商”为中心。
而第一级阶梯“博雅”,则以拓展学生学科视野为中心,并几乎涉及到每个科目。“通过学科拓展,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学科能力建设和学法指导上,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全面,思维更灵活。”科技课教师王显平说。
“阳光不只是温暖的,它也有晒人的时候。”提及第三级阶梯“专长”,江艳对学生的表现赞不绝口,“比如排球专长组的学生,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接受训练,寒暑假也很少休息,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些学生也大多被保送至名校。
这样的训练,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排球队的王彦琳曾在家长会分享自己练习排球以来的变化:“每天盯着球的走向,我的注意力变得更集中,上课也能更专心,还懂得和同伴之间默契配合。”
阳光总在风雨后,各专长组的不少学生已尝到了“甜头”。王景龙等具有科技特长的学生,连续六届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或提名奖;田径队的张梦倩,一路“绿灯”,最后保送进清华大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江艳如数家珍,她不仅关心学生的现在,也关注学生的未来。
江艳介绍,“博雅、兴趣、专长”三级阶梯课程呈递进关系。“博雅”层面的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基本线索与框架,进行学科融合、内容拓展、整合创新,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基本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兴趣”层面的课程,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个性化、多样性的选择,为挖掘特长和发展个性奠基;“专长”层面的课程,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得到更专业的训练。
全面丰富、多元个性、梯次推进的阳光校本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差异性,让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日新月异”,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精彩人生”。
“校长是学校的‘临时工’,教师才是学校的主人”
激活教师内驱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辐射面,在江北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2013 年 6 月,华新实验小学与区内的福宁村小学合并,成立了华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然而,教育集团成立后不久,“团长”江艳便遇到了麻烦:“老华小教师有优越感,到老福小感觉自己是被‘下放’,不愿去;而老福小教师有畏难情绪,担心压力大,难以胜任工作,也不愿到老华小来。”
集团化办学中最核心的教师一体化管理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
突破每一道难关就能累积信心的山峰。江艳就是从一个个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强大的内心也让她在应对困难时有足够定力,能沉下心办事。
与领导班子商议后,她决定先鼓足劲儿,“把教师们的精气神提起来。”
她与老华小教师“摆龙门阵”:“我就是学校的临时工,不知道哪天一纸调令就调走了,你们才是学校的主人,现在两所学校合并了,学校整体发展得好,你们才更有尊严。”
她跟老福小教师谈心:“你们并不差,只是环境对你们的发展支撑不足,所以成绩难出来,现在机会摆在面前,不抓真是可惜了。”
一边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一边开足马力、直接行动,安排骨干教师、年轻教师交流教学,江艳说:“要用成绩来激励教师。”
老华小的刘红是区骨干教师,被派去教原福宁村小学二年级最闹腾的班。不想,一个月左右,那群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有了起色,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了。期末质量检测,这个原本成绩最差的班级一跃成为集团内第一名。
“这让很多老福小的老师们认识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不仅仅是生源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重要。”江艳坦言,“第一步,走对了!”
为了打造“阳光儒雅 春华秋实”的教师文化,培养外形阳光、心态阳光、专业阳光的“阳光教师”,华新实验小学为不同水平的教师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阳光杯”赛课活动、领雁工程、与重庆市教科院合作共建“教师研修工作坊”等途径,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即将退休的教师,江艳的态度始终如一,尽量给机会、搭平台。学校 57 岁的刘民钢教师,在江艳的“怂恿”下,重返排球训练场,带领学生排球队参加全市比赛,获得了小学女子组第一名的佳绩。
青年教师们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也是获奖不断。数学教师曾珍获全国小数优质课大赛第一名,张国辉获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李晴参加第一届全国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一等奖……
如今,本部校区共85名教师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获得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头衔和荣誉。
江艳坦言:“小学的内容只有那么多,难度也只有那么大,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工作,老师很难体会到成就感,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而通过指导学生拓展视野、发展兴趣特长、参加各类活动比赛,就为老师激活自我潜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提供多元的平台。”
江艳的关怀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一位刚从外地调到学校不到一学期的女老师,一个人带着孩子租房住,江艳得知情况后,怕她不适应新环境,工作生活两头不好兼顾,主动关心问候,帮她解决难题。
“家人生病,江校长会让教师回去照顾,不算请假。”一位中年女教师谈到,江校长的人文关怀,让教师拥有了主人翁的心态。
“有阳光的教师,才有阳光的学生。”江艳自己,也过得阳光滋润,丝毫看不出来 40 岁的年纪。
这些年,在校长江艳的引领下,华新实验小学围绕“六年阳光教育,起步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培育“阳光文化”、锤炼“阳光教师”、创设“阳光课程”、营造“阳光环境”、培养“阳光学生”,将“阳光”碾碎,洒满角角落落,温暖每位师生。
江艳说:“学校特色不是某一个项目,也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适合孩子的全面、个性、优质的教育和文化。我们不需要用有意为之的某种特色,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只需要像阳光一样,全面地洒向大地,就能给树苗自由成长的养料。”
对话
特色不是标新立异,关键是坚持与定力
今日教育:全国有些学校也在推行“阳光教育”,华新实验小学的“六年阳光教育,起步精彩人生”有何特别之处?
江艳:我并不是想一定要求多大的异,真正把它吃透,顺应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切实受益,就足够了。其实特色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不是说一定要一开始就如何标新立异。而且,既然那么多学校都在推行“阳光教育”,证明这是得到认可的。思考如何将“阳光教育”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温暖的关爱的教育中,在多元的个性的教育中,在体验的磨练的教育中得到成长,起步精彩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教育:您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着怎样的认识?
江艳:如今对教育的批评指责多,但教育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所折射出来的,很难通过一两项教育内部的改革扭转局面。反之,没有教育改革也就难以谈进步,关键是教育人要有定力,把握得住走向,并沉下心来做实事。对区域性的课程改革,我希望能够走出一条小学和中学可以合理对接的路子,避免出现小学课程改革搞得风生水起,把孩子习惯、兴趣、专长都抓起来了,中学却无法支撑学生继续发展的尴尬局面。
今日教育:听说您原来是音乐老师,怎样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江艳:我 1992 年参加工作,在建北小学当音乐教师,当时只有 18 岁。常规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合唱能力,后带领学生在四川省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这份成绩,引起校领导对我的重视。后来我的公开课,得到区教委领导以及众多校长的肯定,这让我的教学热情更加高涨。接着我被安排做大队辅导员工作,那时不太愿意,“跳槽”去了洋河花园实验小学,阴差阳错,还是当了辅导员。锻炼了几年,又去江北区教委、区委办锻炼了段时间。2003 年,我回到洋河花园实验小学任副书记。后来又到华小任书记,再任校长。我 23 岁结婚,但是 30 岁时才生小孩。在工作中我一直处于 “拼命三娘” 的状态, 我也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来源:《今日教育》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