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西安(二):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标签:
杂谈历史汉阳陵西安人臣 |
分类: 我的文 |
我只想说,这一刀,警醒千古。
历史总在忘却历史的人身上反复发生。
二零一三年五月的西安。
汉景帝刘启的帝陵,在两千年后行将立夏的阳光里静默。
而不远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里,各色讲解员,带着一拨拨一头雾水的游客,行走于外藏坑的玻璃廊桥之上。
唾沫横飞的短暂讲解之后,原本一头雾水的游客变为拍照完毕的游客,例行公事般地潦草浏览之后,集合并奔赴下一景点。即便是一代帝陵的外藏坑,中国式经典旅游的老三样宝贝(相机、剪刀手和小蜜蜂)也依然是大行其道。
游人来去的熙熙攘攘,丝毫未曾惊扰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另一边的微笑。
那些笑容,已然这样凝固了两千一百多年。
作为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在位的帝主,在始皇嬴政死后六十多年后,汉景帝因为历史的机缘巧合而君临天下。他死后以“景”为谥,历代皆称为明君圣主。
然而两千多年后,我在西安东北郊阳陵的外,心情却是戚戚地怅然。
回溯过往陈史,我记起的是墓主的几桩陈年旧事。
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
而那一年被腰斩的那个人,足以让汉景帝永远被钉死在历史的污名柱上。
那个人是晁错。那一年是公元前154年。
汉景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国实力,采纳晁错《削藩策》的意见,推行削藩。朝廷削夺吴国会稽郡及豫章郡的文书方才到达,吴王刘濞就马上杀掉了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所有官员,并会同楚赵等七国起兵叛乱,旗号为“诛晁错,清君侧”,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为平乱,采纳晁错政敌袁昂的献策,杀晁错,意图行“弃车保帅”之计。景帝下诏骗请晁错上朝议事,晁错遵旨穿朝服被骗上车,行中错道,被直接送至东市刑场。负责传诏的中尉突然拿出汉景帝诏书,宣读后当场将晁错腰斩处死。
一代忠臣,二十年师生之谊,弃之如敝履。
一句“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是神来之笔。
这是在关键时刻的背叛。
这是在危急时刻的背叛。
捅这一刀的,是跟随自己二十年学生。
捅这一刀的,是自己为之效死的老板。
我只想说,这一刀,足以警醒千古。
有什么好说的,大军压境,景帝默然久之之后,最终作出的抉择是杀晁错以自保。
软弱也罢,策略也好,晁错终究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历史舞台。临危之时,不论愿不愿意,臣子都是用来或者准备用来牺牲的。“弃车保帅”是策略,是成语。关键的时刻,老板总是最靠不住。这一套,直到今天仍然流行,指定了员工唱白脸、背黑锅,出了事情你去顶。这种事情周边一看到处都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景帝也就可以原谅。不过是寻常的老板,明摆着的规则,普通的人。
出了事,hold不住了,杀个臣子救救急,事情能解决就最好,不能解决再说,有何不可。只不过是刀笔之吏小题大做罢了。一句“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有什么大不了的让你他妈的反复写,明白了说,就是死你一个天下仍是我的,也就可以了。手段不重要,牺牲的是别人,刀子不在我脖子上,我的利益能保住,一切都是OK的。
二十年的师生之谊,顶个毛用,再不舍,一咬牙一跺脚,跟江山比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
危难之时拿你保帅。而即便一起熬过了危难,哪天没用了或者哪天看不顺眼了总是要杀的。
跟了这种老板,结局总是差不多的。
而其实,天下的老板看来看去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有能力的老板,大多心狠手黑。
但是,没能力的老板,又跟着TA干嘛。
两极之间,如何进退。
这是所有员工的悲剧与困境。
【从来都没有最佳的老板。】
【老板一直在变化。只在某些时刻是最佳。】
【所以进退的时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中国的历史太长,文化的积淀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太深。
中国的老板,多多少少都有点君王式的自我陶醉。直到今天,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本质上仍然是人治。我看再过五十一百年,虽然会有所改观,但本质上却不会有大的变化。
君王式的陶醉,集中的表现就是一言堂。
一言堂导致压倒性强势意见的同时,必然导致压倒式的愚蠢。
只是到最终,害死的是老板自己。
这是这帮老板的悲剧。
【站得高的人,必然被迫放弃底层的细节。但是细节,常常是事物变化的征兆。】
【一个结构的腐朽,总是从细枝末节处开始。】
【是的,烂到彻底需要一点时间。】
【具体需要多少时间,看造化,看程度,看位置,看方式。】
【一言堂彻底断送底部操作与高层决策之间的沟通。】
【老板最大的悲剧是员工的缄口不言。】
历史总是在重演的。
从来最欣赏的一段话,出自《圣经·传道书》。它这样写: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9)。
所谓的历史,意思就是,过往的旧事。
人们在前行的时候,从来,都是不看过去而只顾前赴后继的。
这是我们作为人的悲剧与遗憾。
【捅在晁错身上的刀子,明天也许就捅在你我身上。】
【历史总在忘却历史的人身上反复发生。】
伊叶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夜
除打水印之外,所有图片均未使用任何后期处理。
后一篇:故城西安(三):汉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