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著名书法家张晓强
(2019-04-16 14:24:22)
标签:
书法收藏文化艺术 |
分类: 书法艺术 |
书法 张晓强
转自博宝资讯网
张晓强楷书初学欧阳询,少年时期曾拜津门书法名家张玉亮、冯逸春为师,二师不仅授其书艺,还教其做人,且开明豁达,多次建议他转益多师,广开渠道,接受新事物。其后,他拜在津门著名书法家唐雲来门下,进而学习行草书。唐雲来是写“米芾”的,却让他不要学习老师,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力选择临摹范本。张晓强是幸运的,没有走什么弯路,又碰上3位都非常开明的老师。在唐雲来先生的精心指导下,他选择了黄道周的行草书和梁启超的楷书,做起了“黄粱”之梦。
黄道周极其强烈的个性创造了别样的书风,就其行草而言,洒脱中蕴含着机敏,流美中显现着刚毅。黄道周行草书在字的结体上打破常规,多取上宽下窄、上松下紧的字法,最后一笔还常常用来调整重心,求得平衡。用笔在起笔处使用侧锋或露锋直入,横画作内擫,圆转跌宕,喜欢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缺少牵丝,笔势连绵起伏,行行之间宽松疏朗。这种书风在当代书法的取法方式中有些边缘,换句话说,只有少数写草书的书法作者取法黄道周,一般都从“二王”或“宋四家”入手。这无形中给张晓强带来机遇与挑战——写好黄道周,至少在天津可谓“独树一帜”,如果有所突破成为全国中青年草书家中的“高手”,当然功成名就了,这就是机遇;挑战更是必然的,在当代能写一笔风格独特的“黄体”草书实属不易。据笔者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只见过上海的来楚生取法黄道周且格调高古。张晓强深谙此理,在下了临帖苦功的同时,研究黄道周不同时期的书风特点、代表作品,追本求源,探赜索隐。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今天已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从现阶段其创作实践的结果看,他写的“黄道周草书”正在从形似向神似稳步迈进,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张晓强的楷书经过了一个痛苦“蜕化”的过程,在津门写楷书,不是颜体,就是欧体,似乎无路可走。他也是起步于欧体,为避开与他人“撞车”,也不适合他的发展,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欧体楷书,选择了很少有人问津的“梁启超楷书”,并且一写就喜欢上了,喜欢上就放不下了。
梁启超是一位没有把书法当成专业的书法家,同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更是一位“国学家”。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在康有为碑学思想的影响下,尽管也欣赏魏碑,但并没有完全接受康有为的“尊魏卑唐”思想主张。楷书先学习的就是唐碑,重点从欧阳询《化度寺碑》入手,进而转化到魏碑上。
张晓强写“梁启超楷书”,同样采取将唐代楷法与汉隶笔意同时融入魏碑的写法。其结体多以魏碑扁方的体势为主,但其以前曾经学习过的欧体楷书的险峻特点仍然隐约可见。横、竖画起笔方峻见角,收笔处圆润转折见棱,可见均取法魏碑。此外,用笔以方整为主,圆润为辅,横画收笔上翻,撇捺伸展外拓,显然具有汉碑隶意。作品刚柔相济,魏唐相得益彰,形成了劲健而俊雅的艺术风格。
张晓强将黄道周的行草书与梁启超的楷书结合,有一定的道理和联系。二者虽是不同年代的书家,但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为官,同样受贬。字里行间都有苦闷与抗争,字中乾坤,世间万象,融入笔端。特别是下笔处的直接切入,显现出二者笔性的相同,审美的接近。
张晓强“黄粱”之梦做成了。经过二十年楷书功底的磨砺和十几年对行草书研究的执著,成绩斐然。使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连续两届“全国正书大展”上入选,成为较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天津作者,也让全国书法界逐渐认识了天津有一位写“黄道周行草”和“梁启超楷书”的张晓强。
作者:邵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