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碧山传奇的三位老人和一位旅居于此的设计师,新老村民碰撞出的老徽州

标签:
转载 |
2020年10月24号,我发出第三次碧山行游记的完结时写道:碧山的春夏冬我都看过了,碧山的四季缺一季,我想看罢碧山的四季。这时我还不知道十几天后我将完成这一愿望,并且如愿以偿地见到、聊到临别时才知道的三位碧山传奇爷爷,以及完整记录了邂逅的神奇才女夏玥的全程讲解——至此,碧山,再无遗憾。
4次才开始接近它的精神内核,它给我们的远不止你肉眼看到的古村落。
碧山村老村长汪寿昌,现碧山书局管理员
这一次来是回来,是故地重游的故地重游的故地重游,是我第四次踏上黄山的土地,第四次来碧山。走在曾经需要导航的小胡同里,已经熟稔到闭着眼都能摸到仅有的那几家小店。
村口墙上的显眼位置贴上了夏玥“1个店”的海报,他原本决定11月就去杭州旅居的,改了主意留下来了。真是女人改变主意,上帝都会原谅的。
村中在修路,好心的村民告诉我们绕到另一侧的小道走过去。藤蔓爬满了矮矮的墙头,斑驳的影子落了一墙、一地、一路,一直送我们到了碧山书局的门口。
碧山书局,碧山村名气最大的地方,也是不论在不在碧山过夜都会来打卡的“景点”,客流量最大,于是整个村子的展览、活动、新店信息的海报都交替着贴到了书局门外的墙上。一张映山土书馆免费土窑烤蛋糕的海报告诉我们,在府基山庄的西边又开了一家土土质朴的民宿。
村儿里的游人不多,牛圈咖啡馆沐浴着阳光,其实这第四次来黄山,一晚都没在碧山住,我却来了3趟。频繁走进书局的唯一好处就是,跟已经是碧山书局图书管理员的老村长汪寿昌爷爷混了个脸儿熟。老爷子2020年时74岁,今年该75了。他是村儿里传奇的三个爷爷之一,也是最低调最不爱说话的一个,却是公认的全村儿最有学问的人。这是我至少第六次见他了,他终于看我眼熟了,主动跟我说了话,我也受宠若惊地跟他聊了几句。
老村长每周只休息一天,家里老伴儿病了,他每周一休息就在家照顾老伴儿。
8月我买了他亲手绘制的碧山地图,11月他的新作上市了——一本汇集了他59幅书画作品的笔记本《碧山风物》。上边囊括了碧山的千年历史、碧山八景(北岳乔松、龙田甘雨、霭峰齐云、精林舞风、石盂晴云、石枧流虹、双溪春涨、冰壶印月)、农耕文化、生产器具、生活习俗、手工艺、艺术、建筑特色、动物、植物、饮食……简直就是碧山的百科全书,细细读来有滋有味。
比如碧山由于背靠高山,蛇出没较多,品种亦多,常见的有眼镜蛇、五步蛇、乌梢蛇、火炼蛇、青竹蛇、三寸蝮蛇;冬天时人们取暖用的火桶、火篮有什么区别,男人女人因工作和着装的不同,有钱人家和普通人家都用什么取暖;已经消失的水烟筒与竹烟枪长什么样;他自己小时候捞鱼摸虾的记忆……也写到了当下的发展,如黟县百工全书、书局,以及碧山黄梅戏剧团如今不计报酬传承接代……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两本,如同碧山八景速写地图一样,老村长认认真真地在上头签名,并盖上了独立先锋、启泰堂、碧山、碧山书局和碧山最高的建筑,标志性云门塔5个印章。而不知情的游客并不会知道这位老人为什么在他们买的一个“普通的旅游纪念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老村长总是默默地做着这一切。
面对一头雾水的几个上海口音的游人,我告诉了他们一切,他们随即肃然起敬地和老村长合了影,并特别感谢我。当我介绍老村长的时候,村长依旧一个字都没有说,只是认真地写着字,礼貌地把自己的作品递到每一位客人手上。
寒公子杂货铺,“我的收藏”民宿
这一次来还得到了一个消息,两大知名酒店集团都在碧山的西边,也就是猪栏的对面看过地,打算来建大体量的酒店,最终又不建了,我特别开心。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从远古时代保留至今的琥珀,定格的世界被嘈杂热络的纷乱社会同化,融化。
不过碧山还是新开了几家,比如碧山书局对面的“我的收藏”,这是家民宿,明代老宅改的。精致的高品质民宿,略带日式风,有个阳光咖啡馆,窗外是花园和菜地,还带厨房、无一物客厅和“一盏”茶室,同时有一间名为寒公子杂货铺的小店,售卖很有品质包装的当地土特产、碧山精酿,以及茶器……
来了几次,这是第一次遇见晴天下的碧山工销社,陈列没有2019年的时候漂亮和丰满,商品每次都会更新换代许多,当地的特产和日本D&Department精选的日本国内外的生活用品,以及开发的带着黄山当地印迹的长效设计产品。
零散的游客在后院儿节气食堂吃饭,我给头一次来碧山和在工销社开业前来碧山的朋友粗略地讲着工销社与《黟县百工》,而我心里却急着去见一个人——夏玥——8月来的时候偶然进入的异世界的缔造者,也是她告诉了我碧山另外两位传奇爷爷姚浪漫和钱石安。
碧山1个店,设计师造物主的异世界
花裤衩儿、大背心儿,马尾辫儿、beir头,我写了几千字的巴掌大的小店,有网友说“我怎么就记住了花裤衩儿呢”。11月的碧山有些寒凉,花裤衩儿换成了白外套和文艺范儿棉布蓝裙。夏玥,一位辞职旅居碧山的设计师,用她的另一面在小店门前等我。东北姑娘的爽朗和大器因着装的变化隐去了大半,我觉得那个是她,她说现在才是她本来的模样,我不以为然。
门前这位奶奶是对面古董店的房主,84岁了,在阳光下的1个店门前剥蒜。朋友也拿起了相机,因为这样的生活场面是要比年久的建筑与绝美的自然风光更难得和充满生气的。
第二次来1个店,我有备而来,也带着目的,我要留下夏玥讲故事的全程录音,上次没有录到,是因为谁也想不到在乡野间的杂货店里有这样一个不羁且超脱于世俗,险些被我和姐们儿认定为精神病的世外高人。
夏玥租的这栋房子是400年历史的明代老宅的一部分,这家虽也是大户人家,很有钱,但是门却开在侧面,原因是家里没有当官的,也没有考取功名的,就没有资格开正门,正门应是内八门或外八门,此八字指的是八字形,而非八个门。正常情况下如果你家盖的房子比别人家高,就要主动把房子往后退一点点,使屋檐的雨不滴在别人家屋檐上,防止把屋子滴烂了。这栋明代老宅旁边这家也很有钱,也往后退了一点点,所以就退了一条路出来,才有了夏天时那篇中窄窄的胡同,花裤衩的背影那张照片。
夏玥的1个店是个“卖故事的店”,每个商品都有个小故事。
进门是大门,里边还有两个门,共为三重门。首先看到的是上篇讲过的神秘马男,挂着的那幅画是你可以跟它交流的窗口。夏玥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我们可以隐隐感觉到窗口那边的灯光是昏暗的,忽闪忽闪的,远处有一些嘈杂嗡嗡的交谈声,有玻璃杯撞击清脆的声音,还有爵士乐的声音。近处有一些古龙水的香味儿和烟草的味道。你可以试着去跟他沟通一下,看他肯不肯告诉你他为什么在这儿,反正我问他他都不讲,我都是听后边两个游客说的。
进门墙上的是从尼泊尔自己徒步过来的羊毛毡杯垫,你看它们累得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和疲惫感,眼神已经开始涣散了。它们走到碧山就特别地高兴,在门口站了一大排,说:“玥玥我们终于到了!”但是它们不知道我们这条道是走马车的,结果一辆马车过去就把它们轧得扁扁的,所以只能扁扁地微笑着挂在这儿。
门口这个老哥是店长,是南京过来的义工,它其实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小姐姐,特别特别地害羞,很多小朋友看它丑就欺负它,但是它也没法儿吱声,也不想讲,就默默地放在心里很难过,但也有小姐姐喜欢它。我就问它:你愿意跟小姐姐回家么?它说:“我不愿意,我不想卖身我不高兴。”我说那你介绍点儿你的亲戚,跟你一样萌的,它就介绍它的外甥。
这小青蛙是店长的外甥,这些是它同学,这是大班同学这是小班同学。小兔子是它的女朋友,不过我可以立马让它俩分手。这两个马是一对儿gay,还有一个做体育的小狗。
黑煤球色的扁虫是在空间的缝隙里穿梭的挂壁虫,它非常非常地扁,这样是为了方便它在空间的缝隙里穿梭,它喜欢被挂在物理世界的钉子上。只有六条腿证明它不是蜘蛛,蜘蛛如果六条腿是什么东西?是残疾的蜘蛛。
夏玥随即让我翻开一本秘籍看看,问我:是不是空白的?那就对了,现在看它是无字天书,一定要达到一些人生小成就,再翻开就能看到秘籍了。
这些是日本100多年前的老明信片,这是戴上可以让快乐的时间慢下来的手表,它走得非常慢,可以调节我们当前过快的时间。
这个是尼泊尔带回来的挂历,每个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有的是密特拉教的,是印度目前比较兴盛的宗教,它不产于印度,是在一个河边发生的宗教,他们崇拜水里边的东西。
这是我自己画的老虎,里面是一条蛇,蛇不太容易看到,在它的眉心处,橘色的眼睛,黄色的牙和红色的芯子,下面是人托顶着这个陶罐,上面是33天,梵音,缥缈的云雾。印度的风格,印第安、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西藏……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也没有地域性风格,我就开始画,画着画着就出现了这种风格。
这个是南美蜡线包石头,包的是拉长石,戴上之后体力+2、耐力+2、灵感+2,疲劳-1。这个小熊也不是个正常的小熊,它非常害怕,胆子小,就没办法,每天做出恐吓别人的样子,不让它接近。
这个也不是正常的杯垫儿,它是一把钥匙,你平时把它当杯垫使,有时候你会发现和它一模一样大小的洞,就可以把它嵌进去,就开启神秘空间的大门了。
这是我自己做的冰箱贴,白色的是石膏像冰箱贴,彩色的是高贵的石膏像冰箱贴。
这些胸针很有意思,碧山村是以中间的土地庙为界限,东边的村叫碧东村,西边为碧西村,共有104口井和36座祠堂,这些内容都做在了胸针上。
这个讲的是飞天意面神教,它是国外的一个宗教,很正规,当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时候你就默认是他们的教徒了。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一个超级大的意大利面妖怪创造的,有一天他喝多了,打了个喷嚏,然后世界就出现了,所以我们的世界很糟糕,因为他酗了酒。意大利面妖怪有几个太阳那么大,在宇宙之中漂浮,是由一堆意大利面和肉丸组成的。这个宗教体系是讽刺宗教的存在,讽刺凡间造世的说法。因为有一群人在餐桌上聊天儿:为什么大家要有宗教信仰呢,不如我们也信点儿什么吧,那不如就信意大利面吧。
在夏玥讲述她和她的故事的时候,这位大爷一直微笑着并目瞪口呆地听着
这个是蘑菇小人儿,就是成精的蘑菇,抓它跟抓人参娃娃差不多。怎么区分成精的蘑菇呢,小蘑菇好端端地杵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它的伞会突然间抖动,这就证明它不是什么正经蘑菇,是成了精的蘑菇。它会在某个月圆之夜长成,长成之后就会一下子从土里边蹦出来,就变成小朋友跑掉了。如果你把红绳系在它的脖子上,月圆之夜在它要蹦出来的时候往上扥就能扥出这样的小朋友了。这种完整的蘑菇就是扥早了,但是回去养一段时间,应该也能长出新的小朋友。
这些是野生的袜子,你们平时穿的这种类型的实际上是养殖场养殖的袜子,它们吃精饲料长大的,所以它们材质可能更舒适,它们有正统的血统表,又有产地,又分大小号,又分男女,但它有个缺点,它的图案过于单一,不像我们这种野生的袜子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地生长起来,所以它们的颜色和图案既丰富又漂亮。
袜子其实是一种相由心生的生物,它们平时长在泥土里的,长大之后呢就会出土在草丛上玩儿,它看见什么了,觉得特别好看,就会主动变成什么,但又变得不太像,你就看这个蒙娜丽莎吧,变得跟巩俐似的。开始我也不知道,就把它们挂在上边,它们就老聊天儿,我就仔细去听,它们说自己来自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又认亲戚,感觉挺奇怪的,就开始研究,发现了它们的特性和野生袜子的存在。其实是有一种叫捕袜人的专业职业人去抓野生的袜子,这是一个传承性的职业,所以大家没听过这个捕袜人的职业,后来因为慢慢养殖场的袜子变多了,捕袜人的职业就没落了,我们就看不到了。我可以教你怎么抓,以后你们就可以不用来买袜子了。
这些野生的袜子喜欢阳光充足、有水源并且干爽的地方,沼泽和湿地是没有的,所以我推荐可以在下午12点到2点之间去小河滩旁边的草丛里找,有野生的袜子在那边玩儿。一旦你看到这种野生的袜子,你只需要准备一双干净的双脚静待,这袜子一旦看见人的双脚,就会特别兴奋,主动地套在你的脚上,并且变成合适的大小,拿回家之后一定要用木架子固定住,挂三天基本就跑不掉了。中间的门板上是稀有的野生的袜子,它们是吸收春天和夏天精华长大的,是碧山夏至的袜子,一定要在夏至之前把它抓好晾干,一旦过了夏至,它们的图案就会变成普通的野生袜子了。
这边是我自己画的单品,这是一对儿兄弟,左边的是哥哥,右边的是弟弟,哥哥是艺术之神,能给你带来无限的灵感源泉,它是七彩的头发,出生在这种蓝玫瑰和红玫瑰之间,穿一个骚气的夹克衫,面相是饱满富足幸福的样子,弟弟是个落魄的艺术家,沧桑落魄有一点儿邋遢,还有一点儿虚胖,它是个不完整的个体,它是哥哥的复制品,所以它不能成为神,只能成为艺术家。明明是兄弟,他们却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但他们完全不在意,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符号。我们的出生是固定的,但我们未来的路是一定要自己去选的。很多人会谴责弟弟,说你为什么不去成为哥哥呢,那是你活着的意义,你出生的价值。但是弟弟说:我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挠和安排我的人生。
她原本计划11月就把店关了,带着自己自由的灵魂去杭州继续飞翔,没想到的是,碧山的村民是那么淳朴,对待外来的年轻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徽州的建筑和美景留住了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1个店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还有另外一个消息,据说她和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合作了,未来我们有可能在猪栏西安开的窑洞民宿看到她新设计,或说“饲养”、“捕捉”到的野生的新故事和新生物,在碧山猪栏老油厂店也有专门的区域作为她的“分店”。
忘了刘同在哪部书里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生下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不用眼红别人。这个世界也大得很,别人靠着努力挖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他们那一块地里的,而不是你的。多低头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属于我们的那一块还等着我们去开荒啊。自己那块儿地还荒着,就别老议论别人的收成了。
艺术之神兄弟俩故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自己的心声吧,自己的路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挠和安排她的人生,我们,都一样。
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她特别伟大。
30年建造碧山后花园的钱石安,靠山邸的主人
顺着夏玥的指引,拿着导航,越过了我最爱的猪栏三吧,一路爬坡向章岭脚下走去。快要走到绝望的时候,我见到了传说中的碧山后花园“靠山邸"三个字镶嵌在一座种满了花草的院门上,没有人看守,我们几个人在门前张望。西侧田地里一位大爷跟我们打招呼,这才发现,他就是我们专程拜访的钱石安爷爷。
钱师傅2020年就76岁了,曾经当过兵,在他屋里的墙上还挂着他年轻时穿军装的照片,帅气、朝气。后来参加工作,后来从电信局退休,家后边背靠的两座山是村民不爱要的荒山,而他承包了下来,15年种了600多棵树,用了30年时间,亲手做园艺、手工,建造了一座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碧山后花园”。
钱爷爷从门口就开始给我们讲解他的靠山邸。
门上用石头在水泥墙面上拼出的对联”枧溪碧山,天上人间“,因去年雨水过多,下边三个字被冲掉了。从这里再往里走,还有个村子叫枧溪,那里还保留着清代的枧溪桥。
院子里到处都是叫不上名来的植物和有意思的景观,一切都在钱爷爷的设计之中。
进门一左一右两棵泛着香味儿的树,左边是香樟,右边是上百年的桂花,桂花是送客的,香樟是迎客的。横在头上仿佛是个门的植物呈龙凤形状,凤头上还有个凤冠,名为龙凤呈祥。旁边嫁接了四棵梅花,还有野生杜鹃、二级保护植物金钱松、野生芒果、藤缠树,可以吃的金桔。他还给很多景观起了名字,如这两棵叫鸿运当头,那两棵叫生死不离。
一簇簇的小红豆是我很喜欢的北京罕见的植物,它的学名叫南天竹,当地人叫天竹。钱爷爷说他们当地的风俗,有喜事恭喜都要拿这个,借谐音“天祝”你生孩子,天祝你发财。
树上的鸟笼里那只八哥会叫“你好,你们来玩呀!”看到霸气十足的人就说恭喜发财,真是还会看面相。
小院的东侧小桥流水,池塘内的景观名为柳岸观鱼,水中一块石头酷似海豚抬头,嘴是钱爷爷用钢锯剌的,眼睛是自己加上去的,旁边还竖立着关公的大刀,鸳鸯松、遍山红、回首桥、鹊桥……
钱爷爷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依旧身轻如燕。他的杰作可不仅地上的这些,在后山上还搭了织女亭,遥望着对面的牛郎屋。据说上山能背西瓜和大竹筒,90度的悬崖上,溜根绳子就能下来,身手不凡,“钱逍遥”的名号就这么得来了。在亭子内喝茶用的茶席是他现砍伐的芭蕉叶,茶也是自己种的。
我们在他花园里的八仙桌休息,他为我们这些北京远道来的客人,送上了碧山书局专门为他做的明信片。
我提出给钱爷爷拍张照片,他立马进屋换了一件干净利索的迷彩服,容颜不再年轻,却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来到碧山,回到碧山。
免费带游人游碧山的姚立兰
芳芳小舍之主
碧山的名号在广大游人心里远不及那些个知名古村落响当当,甚至听都没听过,而遍访它的人文精神所在,走过少数几个物理世界的必打卡地,却要花上一周甚至四季的时间。
这最后一位爷爷,姚立兰,是我此次黄山行的第二次进村,在夏玥的帮助下,才终于得见,至此,阶段性圆满。
姚立兰,1944年1月生于安徽黄山黟县,已经77岁了,在三位传奇老人中年纪最大。他字克香,艺山川,号浪漫,教了孩子34年书,是一位退休美术教师,当年教的是初一到初三孩子的美术课。他喜欢摄影,经常脖子上挎着小卡片机穿梭于碧山的乡间小巷,免费带着游人游碧山,为人们讲述碧山的风土人情、建筑历史,还会带着游人去他家做客,把自己的摄影作品、收藏的旧物展示出来,并以妻子和二女儿的名字为名,叫自己的家为“芳芳小舍”。
我们约在了碧山书局见面,姚老师来这里找我们,随即展开了碧山的游走之旅。他告诉我们,汪姓在碧山有36个祠堂,以规模大小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碧山书局是最小的祠堂家祠,我们可以看到它只有一个天井。宗祠最大,一般有两进,进其实有井的意思。
我们首先拜访的是8月时夏玥指点我去的云贤手工体验馆的,它的前身是一间600多年历史的汪氏家祠名贤堂,三开间三进二天井,396.2平米。
明贤堂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汪如海和成化年间进士汪璿所建,这可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殿试及第。名贤堂还悬挂着“萬世師表”“龍章寵锡”等牌匾,寓意此处文化博大精深当为表率,且论功行赏时得最高赏赐。祠堂建成之初名为“明贤堂”,后因与名号相冲,故改作“名贤堂”。当地人也叫它石狮祠堂,因为大门前陈列的一对威严庄重的石狮而得名。
徽派民居建筑特别讲究风水,正所谓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天人合一,祠庙是汉文化在整个建筑体质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布局尤是。祠堂呈长方形四合院格局,大门处的石碣,是大跃进时期为了方便运粮而建造的。左手边的这排竹栏栅,以前可是石狮子的独处之地。
走上石阶,就能看到门前俩立着的狮墩,上面镌刻着进士官品才可以镌刻的双龙戏珠。推开大门,入眼的就是中轴线上的壁黄墙。
往左手边看,祠堂上面的刻字“恩荣”已经被毁坏的模糊不清。据介绍,当时也是考虑为了让后世铭记这段历史而没有复原。
跨进门厅,往右手边看,是与祠堂同岁的木排板,见证过云贤的光辉岁月也经历过黑暗时光。伸手触摸这古老的木板,能感受到来自4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支柱上的灼黑处,相传是古时一年轻僧人夜间打坐悬烛之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灼黑。
铺满黄巾的桌子上放着历史悠久刻有“府基佑俻”的石砣。冰姿艳骨,无奈如今成釜底之柴化烟去。说的就是这银杏制成的支柱,千百年不会落虫结网。
祠堂中间挂了一块匾,是汪俊的第45代孙,黄山著名书法家汪忠鸣所题,他的作品已进入国库。
祠堂之所以能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几十年前村里一老头把它租下来当猪圈来养猪才没被拆掉。此时我想到了陈道明、何冰的《喜剧的忧伤》。
2017年时,祠堂里杂草丛生,二楼已经全部坍塌,木结构很多地方也已经腐烂了,墙体也老化出很多空洞。但是因为设计费用太高,云贤的主理人汪苗苗只能自己设计,找村儿里的工人,那些老木工最年轻也得六七十岁了,如此大的木质老建筑,年轻的师傅都不会做。老房危房改造难度非常大,出现过各种问题,记忆最深刻的是上瓦,因为墙体老化,不能承重,二楼用的是木架钉网格批了一层墙面,所以上瓦的时候太高了,又怕墙体不结实,工人们都不敢上。他们就自己先爬上楼顶,用麻绳绑着自己的腰部,再把另一头给工人师傅,让他们系在身上,最终一起在楼顶上完成了上瓦。
作为游人,看到这些已经复原的场景,得知背后的这些故事,更是肃然起敬。我喜欢古村落,一方面爱它的原生态历史风貌,一方面也痛心于无数不可重来的老建筑腐朽于无知下,和抢修不及。
名贤堂是那些倾颓同伴中的幸运老者,600年后拥抱着新时代的孩子,成为了他们的游学、研学的基地,继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
云贤的电视上播放着苗苗录制的视频节目,她在里边说的话也很触痛我,听了特别着急。徽州是个艺术之乡,许多需要人与人传承的技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接触不到这些手艺了,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很多老匠人也不愿意接着做了,还有蜡染、扎染、古法造纸等。苗苗想让更多的人们能有一个地方去了解这些东西。研学场所,从孩子开始,是个不错的想法,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站在云贤的院子里,姚老师和苗苗的爱人给我们指了一下北边黑黢黢和已经拆毁的绣楼,记得上次来的时候还是完好的,而现在一侧的主人认为它是危房,就给扒了。痛心疾首。
绣楼旁边则是书法家汪忠鸣的祖宅,他自己定居北京,祖宅不租不卖。
离开云贤,我们前往姚老师的芳芳小舍,一路上见到他的村民都熟络地跟他打招呼、聊两句。姚老师时而给我们讲墙上残留的是60年代的字,指当年理农馆的房子是哪一个,时而背着手走在粉墙黛瓦之间。
姚老师爱交朋友,喜欢看书、书法,还自己养了一院子的花儿,平时听音乐,找朋友聊天,过着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姚浪漫的名字就这么来的吧。
芳芳小舍简直就是个博物馆,几十年前甚至百年的物件,包括当年的行政村牌子,黟县碧山乡人民政府的木牌子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他爱拍照,曾经在碧山还办过个人摄影展,海报就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满屋子都挂着他用小卡片拍摄的碧山的风光、人们的生活,以及碧山这些年的变迁。
姚老师拿出了最珍贵的影集,好几本给我们看,每一本上都认真清晰撰写着那一册的故事,很多情景只能在这里看到,包括碧山当年中国星星之火的乡村复兴计划。
姚老师给我们做开水,我们在他铺着小蓝花儿布的茶桌上喝茶,在他挂着小蓝花儿窗帘的小舍中听他讲述碧山的故事,和对碧山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