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腾冲四大民居——翡翠大王的老宅

(2015-09-15 11:04:07)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77d2e84ae01b83569125562c43e41ba7.jpg

清末民初的腾冲有五大富商,民间称之为“东董、西董、南刘、北邓、弯子楼”,是把腾冲若干富商中最具代表性的显赫家族所处的宅第,以县城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地理方位而简要的称呼。而南刘就是指居县城南方中绮罗刘家湾的刘采。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71115ce8df1b23d5148da6639672370c.jpg

刘采早年出走缅甸经商,历练20余年,生意大盛,拥资数十万,并与乡人李先和筹资百万创立“三益恒”商号,“于粤、缅等埠均有营业”。又在缅甸猛拱附近野人山开辟橡胶园,成立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橡胶公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采赴广东投资中英公司修建“广九铁路”,为三大股东之一。过去腾冲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哪怕腾冲号事(商号)多,赶不上刘采李先和。”足见其富有程度。刘采1901年在广东去世,其次子刘宝臣承父业更是将生意越做越大。1909年刘采之子在腾共同创办“华盛荣中西大药房”,并在大理下关开设“华盛荣”商号,经营经营从广东、上海、香港、缅甸购入的中西药和药村,开创了腾冲使用西药的先河。1919年腾越辛亥起义时,“华盛荣”有捐款两千两白银资助起义军推翻满清的义举。

民国四年春(1915),刘宝臣与下绮罗大玉商李本仁,在缅甸猛拱从玉石洞里挖出重约8千多公斤的“象玉”,外有沙皮黄护着,颇难猜中其中内容,当时,有一广东商人愿意出6千大洋。因为大玉是很难解涨的,许多人都劝李本仁、刘宝臣尽快脱手,可是,俩人凭者多年的相玉经验,以独特的慧眼,果断而大胆地将此玉留了下来。解开后,这个大玉果然晶莹剔透,色彩美艳,成为稀世珍宝。转手卖给“粹华轩”老板合价十万大洋。此玉后来运到北京,经著名玉雕师李汉臣加工成玉石宝塔和玉石牌坊,送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轰动世界。上海《东方杂志》撰文称刘宝臣、李本仁为“翡翠大王”。回家后查阅资料,才知道,刘宝臣是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姑父。1901年刘宝臣19岁时与艾思奇的姑姑(李曰垓之妹)李修福结婚,生育有一子一女。

好友刘富艾先生是刘采之孙,承祖业现经营玉石珠宝,为腾冲玉石行业的著名人物。此次回乡他特邀到刘家湾老宅一聚,一睹被保山市普查办称腾冲四大古民居之一的“翡翠大王”老宅的丰采。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5d1886d9bfe3cca8b7dabac83a87faf.jpg

中绮罗刘家湾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e11b347c5393a73c32cd1ac56fe5a20.jpg

二门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ee1d72e68700749f0c28f56cb1054c82.jpg 刘家老宅现存建筑始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4年),座西朝东,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四合五天井布局,主体建筑为单檐三间五架悬山式。前设走廊,中堂走廊宽敞,主房后设花园、照壁、南北厢房、厅房,各房屋以回廊连接,构成穿阁楼四合院落。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7e4052811bf2c84709701092883eff39.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cfc7ec594bb428c078a3c8408755fe7.jpg 这是中堂牌位,上方的飞檐装饰已经遗失,据说是解放后大院被没收作为粮管所,被人取走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cea091f4abbf9840dfe2fa82eabb8e8.jpg

“走马串角楼”结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e38c904fd256e3c9e7b0d56a4ef057df.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6d8875ede757e43f9dbb00add733ddd.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e2e425549877b1ab9da8b463c4d392a5.jpg 这幅对联当年写的纸已经没有了,但字却印在了柱子上。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20a8a35da21483ae9bac9f9873e6e5b3.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3ab01848e7f3b0a8d3849040bc87b1e.jpg 据主人介绍,右边的石槽是把水井的水送入大院,设计很有创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