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平乐  村居》文本解读与有效教学

(2014-12-10 16:06: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摸索,幸福并快乐着

《清平乐  村居》文本解读与有效教学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描写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作者选取江西一户农民宁静、安定的劳动和生活镜头,勾画了翁、媪以及三个儿子颇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将农家男女老少各自的活动及劳作写得逼真而生动,逗人喜爱,充满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赏之情。辛弃疾的这首词中远离了忧愁,远离了战争,只有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这与他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比起来,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

 

一、广度解读,丰富文本内涵---- 一幅着色的村居图

词的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白描田园生活画:金色的暖阳,低矮的茅房,茵茵的草地,清清的溪流……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令人陶醉。“醉意朦胧中”,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宛如为着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增加了几分情趣,让人宛坠仙境,使人倍感亲切动人。是何人如此幸福,如此闲适?循声望去,原是一对白发翁媪!白首偕老笑语盈盈,真是羡煞人也。读到此时此处,我们方才明白,“醉”原来不是“白发翁媪”,而是稼轩啊。醉人也非杯中物,乃这“仙境桃源”般的村居生活啊。

瞧这一家子,大儿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辛勤耕作,宛然陶潜“种豆南山下”般悠闲;老二闲坐树下正忙着编制鸡笼,只见院里鸡犬闲走,溪中鸭鹅畅游;只有那小儿年尚总角,又最顽皮逗人,闲来无事,俯卧溪边采莲剥蓬,直乐得手舞足蹈,何等陶醉,何等活泼。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生活镜头,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作者原非画中人,却因画儿动了心。可以说,当我们一遍遍潜心地低声吟读文本,一次次陶醉地大声诵读文本,忘形之时,便以为自己是辛幼安了,以为来到了溪边茅檐下了。读着读着,便觉得眼前的分明是一幅写意的村居田园画,色彩清丽,清新怡人。

    词人笔下,这是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使人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深度解读,打探文本纵深---- 一阕伤怀的感时词

品读至此,不禁忖度:胸怀大志的稼轩为何填词?所托何意?

   结合辛弃疾的一生来看,这首是他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一生始终关心宋王朝的恢复大业,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祖国的统一,这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只能寄情于填词,将抗金、恢复的宏图大志,将对朝廷的不满,将对沦陷区人民的牵挂,将自己国家民族的梦想、追求和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诗词表达出来。

如果把这首词简单地归结为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那就太表面化了,还应该和他的爱国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亦是词人爱国之情的另一种表现。本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心醉田园、心系祖国”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因为只有统一与和平,农村的太平景象才能得以长存,把本首词的主题提升到更高层次。

综合文本解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结合本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4.通过了解辛弃疾生平,对比不同作品,使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全诗: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bāo)莲蓬。


              1.吴音:今江西上饶地区方言。

              2. 无赖:顽皮。

 

 

附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教材 三年级下册 讲读课 

         讲授人:  梁小涵

一、对比导入,初识宋词。

1、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想到乡村生活,想到清净平和的乐曲等

2、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唐诗也叫《村居》记得吗? 

师:是这首诗吧,[出示诗《村居》]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词清平乐村居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行数不同,中间空一行;每行字数不同;标点不同;题目不同。

   

3、师: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古代词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就是词牌,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师:清平乐是词牌,村居才是题目读的时候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师: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村居吧。打开书,自己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认生字。(带拼音去掉拼音。)

   难点:bāo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还有一个音读bo

3、师:把生字送回词里,[出示全诗]我们读过好多古诗,这样的词应该怎么读呢,谁愿意试着读读。

   正音:“莲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读pénɡ。要知道这是一首词,要压韵那。

4、(1)一首词分上阕下阕两部分,中间空了一行。朗读时,上、下阙之间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一起读读。

(2)上阕的“小 草 好 媪”真好听 ,谁再读读?

(3) 下阕谁想读。男同学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大家一起读34行。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用过哪些方法?

   生:圈圈画画、熟读成诵、借助工具书、借助书下注释、图文对照

2、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文对照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我们就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3、师伴随着音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4、师:读着读着你眼前肯定就有了一幅幅画面,把你想到的画面跟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

5、谁来分享你想到的画面?

   重点(1)茅檐低小:你会发现这茅檐的特点是》又低又小 用读让我们感到茅檐的又低又小。

重点(2)溪上青青草: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生:很浓密很茂盛的草看来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而是浓浓的茂盛的草。

 重点(3)茅檐下坐着翁媪。翁指的是图中的谁,媪呢?到前面来指指。

 重点(4)看看他们俩的表情神态什么样?离的这么近,真亲热!亲热的亲切的就是媚好。互相亲热就是相媚好。

 重点(5)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吴音”。借助书下注释确实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重点(6)谁醉了?翁和媪聊天聊的很陶醉,还可能喝了点小酒有点醉,诗人听到他们说话陶醉了。想象一下翁和媪会说点什么呢?

   重点(7)三个孩子在做什么呢? [出示三张图] 

①大儿:种豆南山下,草生豆苗稀,我可得抓紧时间去锄草,来读读。

    ②中儿:用个成语来形容他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用读把聚精会神表现出来。

    ③小儿:他是怎么剥莲蓬的?在那儿怎么舒服就怎么来。用个成语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你这个小调皮鬼,小捣蛋)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无赖”在这里是顽皮、可爱的意思。

把你的喜爱读出来。(指名读)

因为小儿顽皮可爱,所以词里说----(生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溪  师: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画面。把这么多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看看,画上应该再添点什么呀?

(1)听~~[放流水声]溪水--怎么流着?(生接溪水缓缓地流着、叮咚地流着、潺潺地流着。)

(2)这条小溪象一条线把几幅画串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幅画就叫----生接:村居.

(3)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地点 ,“溪上”是说在溪岸上,“溪东”是说在溪东边,“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4)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

(5)同学们大胆想象,此时,诗人会在哪呢?先从哪开始走?

(6)这真是绿水村边绕,人在画中游 不知不觉,诗人也成为画的一部分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驻足在这里伴着溪水声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和景印在心里。[放溪水声]读得轻轻的 声音象潺潺缓缓的小溪一样。

2、醉

(1)此刻用一个字形容你对这村居的感受.(美、好醉)。给醉组个词儿。

[出示组词:微醉、沉醉、陶醉]一对白发翁媪,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沉醉]的在一起聊天诗人听着他们的好听的吴侬软语,也[陶醉]了。

(2)应了诗经里那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醉了。

(3)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这首清平乐村居。谁愿意伴着音乐美美地再读一读。(指名读一人)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这一份温馨和谐乡村生活令作者如此沉醉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近辛弃疾了解更多。[课件出示辛弃疾的介绍]

2、[课件出示《破阵子》全词]配乐范读。

3、从这首词从这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我听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厮杀声)。

4、征战沙场20多年的辛弃疾最渴望的又是什么?

5、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心愿。

6、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同辛弃疾一起,梦回村居~读。

7、熟读能成诵,看着图[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

8、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幅由辛弃疾描绘的村居图。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图文对照”、“借助书下注释”等学习方法,在品读时边读边想象画面。最后走近作者,从战场上、乡村里辛弃疾 “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渴望。

9、作业:课后同学们可以以作者辛弃疾的口吻把这首词编写成一段小故事,下节课来比一比看谁的故事编的好。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安居乐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