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2013-03-08 21:00:26)
标签:

教育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志涛

 

学    科:数学

课    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年    级:高一

学    期:下学期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5》第二章第三节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演示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是《数列》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列知识的基础。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的“例序相加法”是今后在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也是高考命题热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等差数列的求和做好了充分的知识方面的准备。另外,我校是天津市重点校,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并且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时间分配】我打算用近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获得。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演示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首先由老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大脑,使他们的思维受到挑战,同时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历学习过程。

【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启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本节课以课本例题、习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加强例题和习题挖掘,既达到传授重点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目的,又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层练习与拓展引领,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一)我如何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内在求知欲?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一共有哪几种形式?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们共学了三种形式的通项公式:

(1)n=a1+(n—1)d(2)n=am+(n—m)d (3)npn+q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旧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节课题的提出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我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1.教师:接下来,我为大家讲个故事: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1+2+3+…+100=?”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大家很快陷入了沉思,进行积极思考,探究高斯的巧妙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 运用同学们熟悉的高斯的著名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同学的思维得到挑战。

2.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高斯的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学生: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3+98=101,……50+51=101,共50个101,所以结果为5050。

(三)我如何实现师生、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促进师生共同学习?

教师:很好,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下面让我们共同分析(推导过程略)。这种方法称为反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师:同学们,结合通项公式an=a1+(n—1)d,又能得怎样的公式?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进行合作交流。公布结果为:

[设计意图]共同探讨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四)我如何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提升帮助的针对性?

教师:两个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

学生:学生自主讨论后,在老师的指引下总结:相同点是利用二者求和都须知道首项a1和项数n;不同点是前者还须要知道an,后者还须要知道d.因此,在应用时要依据已知条件合适地选取公式.公式本身也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后者反映了等差数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对比两个公式,找出异同点,使所学内容得以升华。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例1、例2

例1.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

(1)a1= —4,a8= —18,n=8.

(2)a1=14.5,d=0.7,an=32.

例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答两道例题,小组代表为同学讲解。

教师:在学生讲解后进行分析,对于例1恰当选用公式进行计算.例2

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a1与d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a1与d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a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式.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或者a1,n,d的方程,使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再结合通项公式,对a1,d,n,an及Sn这五个量知其三便可求其二.

(五)我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例题大家讲的很好,下面我共同关注一个实际问题:问题略。

教师:引学生分析:每年“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数构成公差为50的等差数列.问题实质是求该数列的前10项的和.

解:略。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该问题的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等差数列求和一节。

2.思考题::一般地,数列{an}前n项和Sn=An2+Bn(A≠0),这时{a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又分层作业,体现了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四特征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设计理念,我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分散教学的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推导与应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尽可能使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得到解决;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另外,作业的布置使课堂中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施加更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