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基本概念、“综合法”解题基本思路

标签:
高考教育 |
立体几何基本概念、“综合法”解题基本思路
一、立体几何的作图:
“几何作图是难点,关健就是面垂线;记住常用典型题,细读题意作直线。”
二、立体几何证明题:
立体几何证明题,主要是求证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垂直和平行关系,已知条件一般也是这些关系,所以用的就是垂直和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思考方式基本如下所示:
分析这些位置关系,不断转化,就可证明,一般不会太难(定理内容略)。
“三者”之间互推导:指在证明题中,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和结论,来证明题目的结论;利用“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之间互为条件和结论,来证明题目的结论。其中,主要是“线线”、“线面”之间的互相推导。
逆推分析找思路:指在分析的过程中,用“树图”分析的方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
三、立体几何计算题:
“三角”:指“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 解题的关键是:
会用 “平行线”进行线段的平移,准确作出“线线角”的平面角。
会用 “面垂线”或“棱垂面”准确作出“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
“四句话”:立体图形看平面,两个平面看交线;先求线段后求角,常用直角三角形。
两个平面看交线:指在计算题中利用“一线看两面,两面看一线”的方法,
例如:某线段(两平面的交线)的长度在一个平面里是要求的,而在另一个平面里则是可求的。
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平面常常是以三角形出现的。因此,下面讲义中涉及的平面基本上都是用三角形来表示的,所以,有关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放在四面体中去讨论的。
(一)、求点到面的距离
口诀:点面距、面垂线,经常利用体积法;
体积法,求边长,面积公式不能忘。
1.能作出面垂线的,可以直接求长。
2.不好作出面垂线,则用“体积法”求。
如图1:求
点到平面
的距离。
① ∵在四面体
中,有
,在后三个三棱锥中找一个能求其体积的(这个三棱锥的底面有“面垂线”:即,三棱锥的“高”是可求的),假设
可求体积的值。
② 再求出
的值,有时为了求
的面积,要先求出
的边长,或者内角,再求面积。(具体方法见后面:九、常用平面几何知识)
③设
点到平面
的距离为
(用体积法就是不要作出高
)
∵
,又∵
,∴
,∴
.
(二)、求线线、线面、面面的距离,口诀:“求距离,要转化,多数变为点面距”。
1.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① 存在或可以作出公垂线,则直接求出公垂线的长就是异面直线的距离。
② 先把“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到“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再转化到“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2:求异面直线
和
的距离:
先过
上一点
作
∥
;设相交直线
和
确定的平面为
;
再在
上取一点
,则异面直线
、
的距离就是
到平面
的距离。
2.求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平面几何问题(略)。
3.求线面距离:必要条件是:线∥面。
方法:都是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略)
4. 求面面距离:必要条件是:面∥面。
方法:都是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略)
(三)、求线线夹角,口诀:“线线角,要平移,常用中点中位线”。
1.直接平移:
①过一条直线上的一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图3,过直线
上一点A作
∥
,则
和
夹角
,就是
和
的夹角。
②过两条直线外一点分别作两条直线的平行线,如图4,过直线
和直线
外一点
作
∥
;,
∥
,则
和
的夹角
,就是
、
的夹角。
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是
<
≤
。
2.利用中点、中位线进行平移:
、
都是以线段形式出现,如图5,求线段
和线段
的夹角。常用方法是:连接
、
、
、
,这样就把问题转化为在四面体
中去解决,取
、
、
、
四个线段的三条线段的中点,例如取
、
、
中点
、
、
,∵
∥
且
=
,
∥
且
=
,∴
和
的夹角是∠
或是
-∠
(如果∠
>
)。
注意:(1)求∠
的方法是在△
中,先求边长后求角,求角一般用余弦定理,如果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求角,在求出的角的三角函数后,角可以用反三角函数来表示。其中,求边长的关键是求
的长,有时
的长不容易求,可以取
中点
,利用
来求角,这里的选择主要是看
和
那一个比较好求。
或
的长,要掌握“一线看两面,两面看一线”的方法:即
或
的长在△
或
中是要求的,另外要找出一个包含
或
的平面,在这个平面上
或
的长度是可求的。
(四)、求线面夹角(内讨论)口诀:“线面角,找垂线,作出垂线就有角”。
1.四面体内有“面垂线”: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平面
,
是
在平面
上的垂足,求作:
与平面
的线面角.
作法:连结
,则:∠
就是
与平面
的线面角.(图6)
2.四面体内没有“面垂线”,若有下述条件,则可作“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1).已知:在四面体中,斜线和对棱垂直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 求作:
与平面
的线面角.
作法:过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
与
平面
的线面角.(图7)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
与平面
的线面角.(图7))
(2).已知:在四面体中,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平面
⊥平面
.求作:
与平面
作法:过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
与
平面
的线面角.(图8)
(3).已知:在四面体中,斜线和相邻的两条棱构成的平面角相等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求作:
与平面
的线面角.
作法:过
作∠
的角平分线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
与平面
的线面角.(图9)
(4).已知:在四面体中,与斜线一个顶点相邻的两条棱相等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求作:
与平面
的线面角.
作法:在平面
上作
的垂直平分线
,过
作
的垂线
,交
,连结
,则:∠
就是
与平面
的线面角.
(图10)
注意:线面角的范围是
<
≤
.
(五)、求面面夹角(在四面体内讨论)口诀:“面面角,棱垂面,作出垂面就有角”。
1.四面体内有“面垂线”: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平面
,
是
在平面
上的垂足,求作: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作法:在平面
上作
⊥
,交
于
,连结
,
就是平面
与平面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1)
(或:在平面
上作
⊥
,交
于
,连结
,
则:∠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1))
2.四面体内没有“面垂线”,若有下述条件,则可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1).已知:在四面体中,二面角的棱与对棱垂直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求作: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作法:过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2)
(或:过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2))
(2).已知:在四面体中,二面角的一个面是等腰三角形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求作: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作法:∵
是等腰三角形,在
中作
边上的高
,过
在平面
上作
的垂线
,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3)
说明:①、若
也是等腰三角形,且
=
.那么,垂线
一定过点
,这时∠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3-1)
②、若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垂线
与
(或
)的交点就需要作出
的实形图来进行判断、证明与计算.
(3).已知:在四面体中,与二面角的棱相邻的两个面是全等的三角形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
.求作: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作法:过
作
⊥
,交
于
,连结
,则:∠
就是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4)
(4).已知:在四面体中,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15)
例:在四面体
中,已知
⊥平面
,
⊥平面
,
求作: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分析:这个四面体
是有两条面垂线
与
的四面体,它的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四面体,在解题时必须熟悉它。这个四面体中以
、
为棱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
、
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也都容易求,具体求解过程略。
下面讨论二面角
-
-
的平面角的作法:
作法:过
(一个面垂线的垂足)作
⊥
交
于
,过
作
⊥
交
于
,连结
.
则:∠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图15)
证明:∵
⊥
,
平面
,∴
⊥
,又∵
⊥
∴
⊥平面
,即
的面垂线,又∵
⊥
∴
是平面
斜线,则
是斜线
在平面
上的投影。∴∠
就是平面
与平面
二面角(二面角
-
-
)的平面角.
注意:面面角的范围是
。
四、重要公式补充:
立体几何解题的难点是作图,尤其是要把“二面角”的“平面角”作出来,才能进行证明和计算,这里的主要困难又是怎样作有关平面的“面垂线”。那么,能不能回避作图,尤其是回避作“面垂线”,而通过计算,直接求出“二面角”、“线面角”的值,“点到平面的距离”?为此,补充有关公式如下:
在四面体
中,已知:∠
=
,∠
=
,∠
=
.
(
、
是棱
相邻的“面角”,
是棱
相对的“面角”)
1、若以
为棱的二面角
为:
(如图1),
则:
.
2、若斜线
与平面
的夹角为:
(如图2),
则:
.
3、若
点到平面
的距离为:
(如图2),
则:
.
五、常用平面几何知识:
1.直角三角形:
①a2+b2=c2(勾股定理)。②ab=ch(两倍三角形面积)。
③a2=xc(射影定理)。④锐角三角形函数。
⑤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角是30º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计算。
2.等腰三角形,如有等腰三角形,常作底边上的高。
3.三角形中位线,中点是常见条件,作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常用的辅助线。
4.三角形面积公式:
5.正弦定理:
6.余弦定理:
7.全等三角形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8.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判定定理。
(注:本讲义只讨论多面体的情况,对于旋转体:球、圆柱、圆锥、圆台等都没有进行论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