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袋鼠育儿】心理学家哈洛告诉你什么是母爱|99%的母亲都爱错了!妈妈必看!

(2018-08-23 15:46:59)
标签:

亲亲袋鼠国际早教

最近在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这三个“越来越”,让E小编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给大家指条明路。


关于母爱,

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写了一本名为《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的书,在书中提倡:“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另一个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质疑。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哈洛找来了与人类拥有94%相似基因的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他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k3pxnyv2CP2zo3FWoQGhIHWM2RVQLLrWbIqvPIDIO1ELa6BI6T7hIQ/640?wx_fmt=gif


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它们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5SxJ5C5XNXJ5Z69h63icY8tS0GeibVPoRUPTk2hA0F240tXN84KzIqOA/640?wx_fmt=gif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慢慢地安静下来。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t07Z670G2icMTS4ClrBphwoRvtsDkK3EnpnSRgHhYB1cB1ePfq2z9Nw/640?wx_fmt=gif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没有母亲的疼爱

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BkQzLsXCYve4lggJc77tFWzv2CKaKIXS1ny8dW0wvSiaWpmjrtKwaEg/640?wx_fmt=gif


但这批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它们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并不愿意寻偶与交配,即使勉强生下后代,99%也会出现虐待,不理睬甚至杀害孩子的情况”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触摸、运动和玩耍,

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问题出在哪里呢?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hic6efU8wUXT9p4aKg81b4sLuMGqHxsVq7EKkbSicCdGen7YMAyrBx4g/640?wx_fmt=gif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icCMAX0phvMlWQc15FlOkuia7t0aY9TPQFOnE7hd5yavqnLoAWNkgvEQ/640?wx_fmt=gif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

培训出来的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试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C4qUNmJ6AHhI0V1qltibic4zgL0Lq2VoznzKMrCF1xFha4YW8Ylakw9Q/640?wx_fmt=gif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VQzKfQd4MYtdNZ6jk7Gt6EBMVotsOf8B1sjY6LGawTVwRrg3oZ8jHQ/640?wx_fmt=gif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某个“关键期”一旦错过,

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让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DfN9dOKtwFOq4G4TWQKfRe5ruib75mhfc56SwmlS0j6Aicic3x766xgtg/640?wx_fmt=gif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QjxYhLI40ibIaDkgjVDwjCRONGyjCFmCzhZuhiaMNbARuZvicMf8R9AXz1bZOIvib9QbkZGLcxCOwBeS7E4z5zDWg/640?wx_fmt=gif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因为小猴的90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哈洛这样总结道:“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

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绝望之井。并由此得出结论——“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小吉姆想起了马加爵。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是给他们最多的陪伴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icjibib1WooXlf5YXeq88QMZnzicKq51aEpFeoPBLLqNHDdJj3QfnNP0iadL9n2qNrF8XOcY3915ywlC3Zca5LmAA/640?wx_fmt=jpeg


家里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2009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13人中就有1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婴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na7SyocqDEjibUjoiaZKfZulkdQUXOlSy2icQ0aMhdU5EZPsptgnATUsy9qwsVmgFMIUqiaicoyo5u71gIQLW3m1cg/64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tna7SyocqDGhTzZTZThxJQnrG8bnibKTrxBOXy2BupJq7fYYsyDNjm9ku3QIsPLFIcVUPaq9EiaVFPsZszMOd4Ow/640?wx_fmt=jpegE小编说:




有质量的陪伴

互动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

【兜莱·亲亲袋鼠】

为春城千万家庭解决育儿成长问题

时刻与爸爸妈妈并肩同行



https://mmbiz.qlogo.cn/mmbiz/tna7SyocqDHzaq1giboaoYldPz1c1y1FebTsUeNnF69nl2tpRs4AxdSZTXnaS7awAJ15VVeQACkTcCpWLKenT7Q/64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