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高考作文#:与协和妇产科有个约会
(2013-06-08 10:43:39)
标签:
转载 |
【@北京协和医院 《我的梦.协和梦.中国梦》博文征文今天截稿,领导很早就吩咐我写一篇,但苦于没有思路,一拖再拖。昨天上午又被催稿,绞尽脑汁应付之际,偶然听到一段普通人梦想实现的广播,说他某年进城、某年买车,某年购房……。突然有了些想法,昨晚赶出如下文字,不知能否及格?】
我的家乡位于三峡库区的大巴山深处。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去看看传说中的大河(也就是长江)。我10岁那年,母亲和我搭上了拖拉机,到了每天太落下去的大山上。我看见了那条细细的、挂在天边的长江。母亲告诉经常生病打针的我,河的那边很远的地方就是重庆,那里有很大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1982年,12岁的我在五十公里外的县城第一中学寄宿上初中。那年九月,母亲从县城医院手术后返家休养。放寒假那天下着大雪,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我被族里的一位叔叔留住吃午饭,说我母亲赶集去了。饭后一大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聊天,从越来越不对的气氛中,我听到了我不愿意听到、更是害怕的消息---母亲已经在两个月前去世,因为怕影响我学习,一直没有告诉我。
据说当时我一声没有哭出来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我哭喊着要妈妈,我要妈妈…。族中的婶婶大妈、姐姐妹妹们没有办法安慰我,只好陪着我一起哭。哭到最后没有力气了,我说:我要当医生!---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那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院当医生,去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1987年,作为我们那个土家山寨的第一名大学生,我如愿地进入了华西医科大学。我比大哥和二哥幸运得多,他们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由于姥爷家成份不好(乡绅)又正值十年文革,所以失去了考学的机会。正如我的导师郎景和院士看了我的初稿后所说,个人的命运和梦想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没有人能跨越他所处的时代。
入学教育时,从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回来的学长给我们讲了在协和的实习见闻。告诉我们如果成绩好,将来有可能被选入协和实习、甚至工作。那个时代,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是每个医学生的光荣与梦想。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很刻苦,创造了连续三年医学院全年级第一的记录。
由于母亲的去世,家中无人操持,越来越难以给我提供生活费了,有时候我每天只能吃上两顿甚至一顿饭,强烈的饥饿感和自卑让我从高二开始就感觉度日如年。那时候,我的迫切要求就是与其他同学一样,按点到食堂,一顿不拉地吃饱饭。
然而这一要求在省城比在县城更难实现,终于在大学二年级开学时我被迫辍学。我到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但还是不甘心,于是自己向亲戚和老师们求援,幸而得到亲戚们的接济,年级老师还帮我提高了助学贷款等级。我还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做砖、寒假到集市上书写春联……。由于我自己的坚持,更是亲人和老师的帮助,我当医生的梦想得以延续下来。
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到华西招实习医生。接到通知面试的电报时,我正在离成都80多公里的邛崃县人民医院实习。那天下午,当我在县城那忙乱的长途汽车站犹豫是当天回去,还是第二天与我一直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去时,远处一人在喊,还有去成都的吗,最后一班车咯……我飞奔过去上了车。
回到华西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同学说面试已经结束,协和老师明天去中山医科大学。我不甘心大老远赶回来却无法参加面试这一结果,说想去老师住的地方看一下。同学带我到旅馆找到了协和老师,说明情况后,在非正式场合下,老师用普通话,我用四川话完成了面试。
第二天下午,我接到被协和录取的消息,年级主任说在上午的讨论会上,协和老师第一个打钩的就是我。20年来,我一直感谢到华西来招生的刘秀琴教授和杨萍老师。有时我还在想,改变我命运轨迹,使我能从华西来到协和的,除了自己的努力、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外,多少有些运气----如果我第二天才回学校,那么一切都晚了。
那年七月中旬,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轮转实习半年后开始选科,由于母亲因妇科肿瘤去世,我一直想报妇产科。但德高望重的舅公和村里唯一的医生都说内科重要,最好选内科。室友也告诫我,男的当妇产科大夫不好,将来连媳妇都找不着。犹豫之后,我第一志愿报了内科。
我在内科实习表现很好,所以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第二天总值班告诉我,教育处老师说某科室点名留你,内科就不选你了。我冲到教育处那位大半年前将我选入协和的老师面前,老师被我的愤怒吓红了脸,说她可以再去内科说说。我愤然地说:内科就是留我,我也坚决不去!哎,也曾年轻气盛啊。
愤怒之后总得平静。留不到内科,就留不到协和了。本来按我的成绩,保送研究生没有问题,但我早已决定不读研,早点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同学们已经分配完毕,我回华西很可能就是到县医院。于是,在回县医院还是再找机会留在协和的挣扎中,我的思路又回到了妇产科----那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志愿!
尽管教育处老师说妇产科已经录取完毕,但我不死心。于是用小楷字工工整整写了一份求职书,找到了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办公室。郎大夫认真读完了我的求职书后说:写得很好,字也不错,不过我们的名额都满了呀。看我差不多就要哭出来,郎大夫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对我说,科里还有一个专科生名额,计划招技术员的,也许可以想想办法。他让我把求职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各送一份。
三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我,妇产科录取我了。于是,我成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四名正式编制录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编外医生”。 现在看来,尽管我与内科擦肩而过,但离儿时的梦想---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女人的希望却更近了。于是,向林巧稚教授、张孝骞教授等前辈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和医生,成为我进入协和后的梦想。
1994年,我写了一篇名为《对生命负责》的短文,获得协和医院医德医风优秀论文奖,此后还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病历一等奖。更幸运的是,年终获得的协和医院十佳职工评比最佳住院医生称号。在那年医院的春节团拜会上,陈敏章部长亲自授奖----那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荣誉。
1995年,从老家来京看病的二哥在路上遭遇车祸,失踪一个月后我才得到消息。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找到在我三岁时把我从死神口中夺回来的二哥。三岁多时我病得很重,医生已经宣告不治,父亲在山上都挖好了小坑。父亲抱着几乎没有气息的我出门时,因二哥哭喊着不让才将我暂时留下来,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奇迹地嚷着要喝水。
我回到重庆,沿着他可能停留的地方寻找二哥,历时40多天,行程万里。上天不负有心人,我竟然在郑州找到了他!马雪华书记、郎景和教授像家长一样先后来看望,向阳教授还倡议妇产科同事为我捐款…..。年终岁首,我都会拿出那张已经发黄的认捐单,感受妇产科大家庭的温暖。
从那以后,除了觉得留在妇产科是很正确的选择外,觉得不应该再满足于衣食无忧,而要继续学习,不辱这一优秀团队。曾经铁下心不读研的想法改变了,于是,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与医生同名的Doctor 重新成为我的梦想。
1996年,我成功考取了郎景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妇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1998年郎大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于是我也改变了研究方向。我在全国首先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被师弟师妹们沿用,让我得意了很久。
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成为我新的梦想。2005年,我获得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的奖学金,到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院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我与郎大夫进行了专业方向选择的谈话,最终我离开了他所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组,进入了妇科肿瘤组。郎大夫说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肿瘤情结。我一直认可这种说法,母亲的去世让我难以释怀,我从心底里愿意帮助像我母亲一样身患妇科肿瘤的女性。
连续多年临床工作后,我觉得知识和眼界又不够了,于是就想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到国外高水平的医院去驻足和观察、去对比和思考。2012年,在协和医院百人计划资助下,我作为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资历最高的医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访问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布莱根和妇女医院以及美国肿瘤排名第一和第二的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和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经济损失不小,但所得收获更大。已将访问感受写成三篇报告,呈交妇产科和医院参考。
从三峡库区的放牛娃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妇科肿瘤医生,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梦想自然不同。这些梦能一个个地实现,最初我觉得是个人的努力和上天的机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的支撑,更如郎景和院士所说,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
诚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协和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如果没有和平的环境,没有前辈们搭建的平台,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协和搬家重组之际,我的梦想就是“林巧稚妇产中心”早日建成,我能拥有更好的平台,为信任我、更是信任协和的患者服务……。
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没有励志资本,但作为幼年丧母的失学少年,能完成与协和妇产科的相约之旅,是想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如果每个协和人的梦能实现,建院百年时协和重归世界一流的梦想也会实现,中国人病有所医的健康梦想也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