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城古镇

(2022-06-05 11:33:57)
标签:

文化

图片


                                                                            青 城 古 镇



       青城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青城,原名一条城,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的黄河之滨,距兰州110公里、白银30公里、榆中县城54.2公里。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为兰州最低处,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

       根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记载: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曾到此地。《宋史·狄青传》也记载:“宝元间,元吴反,青为延州指使,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都总管,经略招讨使。”

       青城原名“一条城”,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文庙。



       根据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狄武襄公巡边至定远。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由此,当地一些人认为,青城为狄青所筑。解放后一条城被改名为青城。现也有人认为,将“一条城”改名为“青城”没有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也无考古佐证,令人不可思议。由青城迁徙到靖远、景泰、河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一带人的后裔,现在都还称故地为“一条城”或“条城”。



       青城,过去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之一,种植水烟始于明代,盛产的水烟享誉全国。青城兴盛于水烟,不但是水烟运输的码头,而且发展成为兰州周边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水烟市场的暗淡,水烟业也萎缩且逐渐淡出市场和人们的视野。

       青城现存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高家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青城隍庙献殿、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还有罗氏四合院等60多处民宅四合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有明代建筑一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

       高家祠堂

       青城高姓为山东移民,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场所。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间。过厅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

       青城隍庙

       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一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



       青城书院

青城因水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清乾隆年间,南方各地及陕西、山西两省地的客商都云集这里经商,使这里的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经水烟大商杨顺伦、顾永泰等倡导,社会各方筹集资金,由热心教育事业的顾名(嘉庆庚辰科进士,江苏宜兴知县,银川书院、柳州书院前山长)同张锦芳(嘉庆丁卯解元,凉州府学教授)主持,经省府及皋、金二县批准,在本地黄烟赋税中抽成,添作书院修建经费,建成了青城书院。

当初修建了院门3间,前院屏门过厅5间,两厦各3间;中院讲堂大3间,两厦各5间;后院讲堂大3间,两厦各6间。书院门前有砖雕照壁一座,校门门扇为黑边蓝心,上有隶书"菁莪造土,朴械作人"八个大字;门楣上悬"青城书院"匾额;门内东西两侧各竖有集资石碑一座。过厅中悬"敬业乐群"匾额,内有四扇屏风,如遇节日,则移开屏风,以示庆贺。中院讲堂门上方悬有"丽泽堂"匾额,讲堂内西墙镶嵌"创修青城书院记"石碑一块(现仍完整保留)。院内花草茂盛,环境幽美。青城书院,为青城的教育、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城书院距今已有191年的历史。

李自成归隐地

 

    李自成的起义部队进入北京推翻明朝,称帝,三个月未能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最终向清军投降,清军由此入关,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联手之下,李自成部节节败退,最后仅仅剩下三万余人,退出北京,南逃到湖北境内,率领轻骑二十余人往通城九宫山探路时再未出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传说,被九宫山的地主武装所杀。根据《明史》《乾隆御批纲鉴》等史书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然而,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存在争议。也有传说,李自成兵败遁入空门,在湖南石门夹山寺当了和尚,给自己取名为奉天玉和尚,了却一生。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李自成兵败隐居青城。
    据青城李氏族谱记载,李自成的叔父李斌,原本居住在兰州府皋兰县(现兰州市城关区),李自成起义之后害怕亲族被株连,便安排人把李斌等人转移到甘肃青城定居下来。传说李自成兵败后,先是通过假死的方法吸引众人的注意,之后李自成化妆成和尚,在旧部的帮助之下逃往甘肃青城。李自成来到青城之后,其叔父李斌害怕李自成被发现,便让儿子李自盛带领李自成前往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洞当中躲藏。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中发现了一本抄录并补修于民国三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李自成兵败后,打扮成和尚,投靠了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他,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中,死后被安葬在龙头堡子山下。当地的李家族人还于2007年4月5日,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黄河东岸的龙头堡子山下修造了三座土坟,分别竖起了“闯王李自成之墓”及“闯王卫士之墓”的墓碑。李氏人声称墓内有能够证明李自成身份的金印和宝剑。这些,都有待于考古考证。

       青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有当地人创作的《西厢调》等小曲,为传承和发扬兰州曲子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有剪纸、刺绣等丰富的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及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2004年10月,被省政府初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6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14年7月,青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青城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10年3月,青城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07年5月,青城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古镇。



                                                                               2022年6月5日下午于兰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