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反映水文特征的地名

地名,是地理坐标,是区域方位,是文化,是故事,是传承,是文脉,是精神饱满的文化符号,是地域自然地貌、地质、气象、水文、人文等文化气息的一种特殊传统表现形式。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河的上游,甘肃省中部的黄土高原上,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半荒漠戈壁等一应俱全,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真可谓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高山气候、二阴气候等四大类型。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多变的气候气象,孕育了众多的水文特征特别的河流及其流域水系,兰州又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匈奴、鲜卑、女真、党项、蒙、满、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大融合地域,又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这一切,孕育了兰州光辉灿烂的文化。包括地名文化。
兰州的地名,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有优美传说地名,历史行政地名,地域地貌地名,姓氏人物地名,动物植物地名,民族文化地名,草原农耕地名等,枚不胜举。寓意深刻,意境优美,文化深厚,诗意隽永。其中,兰州的也有好多反映水文特征的地名。尽管由于兰州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欠丰,甚至绝大多数河流是季节性河流或干河,但这些水文特征,被很多地名表现了出来,有些甚至是恰如其分。有些地名,反映一个区域的降水多少,有些地名,反映一条河水的大小,有些反映水的流速,有些反映泥沙的含量,有些反映植被的稀疏,有些反映水土流失情况,有些反映河水的季节性变化,等等。这也反映和记载了兰州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与大自然斗争的悲壮过程及水文文化历史记录。这里,筛选出水文特征最为鲜明地名,以飨读者。
一、 苑川河
苑川河,是榆中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源于临洮县站滩乡马啣山胡麻岭北麓之泉头村,顺着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流经榆中境内的新营、龙泉、高崖、甘草、清水、三角城、夏官营、金崖、来紫堡九个乡镇,至响水子村(西坪村)注入黄河,干流长75公里。早在汉代时,由于这一带水草丰美,为“龙驮沃土”,故汉政府设牧苑于此,筑“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苑川因此而得名。据《水经注》记载:“苑川水地,龙马之沃土”。公元385年至413年,游牧民族鲜卑族乞伏国仁在中游的东古城(也有专家称在夏官营)建立的“西秦”国家政权,统治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48县的地域长达28年之久。由此可见,苑川之地,在西汉至西秦时代,水草丰美,水土流失轻微,是环境良好的“龙马之沃土”。

二、清水
位于榆中县中部,是著名的丝周之路古道驿站,陇海铁路和312国道穿镇而过。传说,唐朝时,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风沙弥漫,难得清水饮用,直到进入植被丰茂的榆中清水,方能得饮一碗由南部山区流淌下来的杨河里的清澈甘甜的泉水。由此推断,在唐朝时,苑川河中上游高崖至清水一段,水土流失已很严重,没有清水可饮用,清水驿南部的山区植被茂盛,水土保持好,才有清澈的泉水流淌下来。后到明清时代,在清水建立了驿站,这个小驿站,因为文成公主的这美传盛赞,被叫“清水驿”而流传了下来。
三、稠泥河
榆中苑川河中上游的高崖至王家湾段,因水土流失严重的南北部山区汇入了不少含泥沙量很高的小支流,河水非常混浊,含泥沙量增大,甘草店至王家湾段,因此被称为稠泥河,岸边有村庄,叫稠泥河村。
四、银山
榆中县的一个乡镇,位于榆中西南角,东邻马坡乡,南靠马唧山(又名马衔山、马寒山、马黑山),西连临洮县中甫乡,北接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境内均为山地地貌,平均海拔2338米,年均气温4.6,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全年无霜期106天。马唧山主峰海拔高达3670米,大部分山峰春、秋、冬三季被白雪覆盖,阳光下银白耀眼。故有了地名银山。可见,银山,海拔高,降水丰沛,全年气温低,蒸发量小。因此,这一地区,是高山气候和二阴气候区。
五、五泉山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建有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传,是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此拔剑掘出的五眼泉
, 这五处泉水一直流淌,五泉山也因此而得名。
六、白马浪
位于雷坛河入黄河口处。发源于榆中银山的雷坛河,过去河水很大,从中上游冲下来的大石头在入黄河后,在冲积扇上堆积,使黄河水形成水浪,故名。可见雷坛河上游的地质地貌及发大水的水文特征。
七、红泥沟
位于城关区五泉山东面,因皋兰山下有红土,下雨冲刷下来的沟里流淌着红泥状的泥水而得名。这非常形象而有真实的反映出皋兰山的地质构造及水土流失严重情况。
八、咸水沟
兰州冠以咸水沟的地名有十多条。城关区青白石、西固区、安宁区、永登县河桥镇、皋兰县、榆中县来紫堡乡等都有分布。这些沟都在北部山区,平均年降水不到350毫米,蒸发量却在1600毫米以上。这里的沟河一般都没有流水,只有在发大雨时,才有流水。由于地域内土质显碱性,沟内有微弱的含盐碱很高的泉水溢出流淌,过去,有人以此盐碱水晒盐。这样的沟,被称为咸水沟。非常形象的反映出这些沟及区域内的水文特征。
九、巴石沟
巴石沟位于榆中县金崖镇,是一条由北山流出的季节性河流,由北向南,在金崖汇入苑川河。由于北山降水稀少,平时没有流水,只有下大暴雨时,才有洪水流出。由于河段落差大,且沟内有石质较好的花岗岩石,长年累月,花岗岩被分化、洪水冲出,沿沟布满较大的花岗岩石头,被称为巴石,巴石沟地名由此而来,也概述了巴石沟流域及部分北部山区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

十、水磨沟
七里河区雷坛河下游八里窑的一段,过去河水丰富,河滩较平缓,沿岸曾建有多盘水磨,故此段被称为水磨沟,岸边有水磨沟命名的村庄,盛产优质的兰州水蜜桃。水磨沟,真实的反映了雷坛河过去的水文特征。
十一、干河
位于榆中县三角城境内,是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在接驾嘴汇入苑川河的只有10公里长的小支流。由于该条河没有发源地水源,是下暴雨发洪水,长年累月冲刷形成的一条季节性河流,平时没有流水,只有发洪水是才有流水,故称干河。此地名非常形象地反映出流域内的水文特征。兰州地区,有上千条这样的小河流,水文都类似。
十二、药水沟
位于永登县河桥镇境内,传说,该条沟内流的水,能治皮肤病,效果很好。地名由此而来。现在,药水沟的水已断流。
十三、砂河
位于榆中县高崖镇境内,属于苑川河的一条小支流。因干旱少雨,只有下暴雨时才有流水,平时没有流水,河床上只有砂子,故称砂河,类似于干河。
十四、万眼泉
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境内的苑川河南岸的山沟里。这里的一处砂岩断崖处,有无数的泉眼流出泉水,故名万眼泉。该泉水含有丰富的石灰岩成分,千百万年来形成了石灰岩岩溶石,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水乳石,兰州人叫“山子”或“水锈”。这里是兰州地区唯一产水乳石的地方。明朝时,在甘肃省政府东侧建的山子石园林,用的假山石,就是采集万眼泉的水乳石。
十五、响水子
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境内的苑川河西岸。是因万眼泉水向北流到此处,汇入苑川河,在悬崖上形成小瀑布,日夜喧哗,声音鼎沸,当地人称为“响水子”。该地名还存在,就是现在的西坪。该村的小学,名称为“榆中县响水学校”。
十六、天池峡
位于榆中县清水驿乡北面的黑池沟河口。
黑池沟,是发源于榆中北部山区的一条汇入苑川河的季节性河流,全长26.5公里,在东古城流入苑川河。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至1959年,在黑池沟河下游处,建了一座水库,被命名为“天池峡”,是引用毛主席的“高峡出平湖”之意。该水库,由于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榆中北山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水文和地质特征,排洪清淤不到位,致使到八十年代初,水库被淤泥几乎填满。到1986年6月25日晚,北山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形成洪水,冲垮了水库堤坝,花费了巨大人力财力修建的“天池峡”水库,就这样成了废墟,成为了历史。这是一件兰州历史上因设计对水文地质考虑不全,而造成水利史上最大失败和损失的事件,让人揪心。

兰州地名,还有类似的河流及地名很多,下面只做一些不全面的统计,不再一一赘述。
小沙沟、盐场堡、雁滩、雁儿湾、药水泉、泉头、苦水、分豁岔、红柳沟、沙井驿、大水洞、石头沟、大石头河、八盘峡、水岔沟、曳木岔河流等。
2021年12月7日下午于兰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