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镇地名源于一首鲜卑族歌

标签:
文化图片 |
阿甘镇地名源于一首鲜卑族歌
阿甘,又名阿岗,是兰州市一处古老的地名,也是一处神奇的地方。
阿甘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21公里。东邻榆中县的和平镇,西接七里河区魏岭乡,南连榆中县的银山乡,北界七里河区的八里镇,总面积85.5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只有极少地段地处阿甘河(雷坛河上中游)河谷外,其他地方都是山区。这里,是马啣山(又名马衔山、马寒山、马黑山)脉西延的支脉,海拔在1800-3124米之间,年降雨量在380-420毫米之间。大部分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二阴气候,有少部分是高山气候。春秋短暂,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山大沟深,植被繁茂,山峰俊美,交通便利,紧邻市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域内有石佛沟森林公园、摩天岭等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旅游潜力可挖。这些,对于过去靠煤炭开采发展起来的,现已煤炭资源枯竭,急需经济转型的阿甘矿区来说,是难得的自然资源。
阿干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夏商时为西羌地,周为羌戎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为陇西郡榆中县地;西汉(公元前81年)以来属金城郡金城县;三国时属魏;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前赵(十六国之汉)将领刘胤在沃干阪袭败晋军,并占领金城;隋唐属兰州五泉县,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兰州一带沦于吐蕃,和亲后复归唐;北宋,西夏强盛时,占据兰州、阿干等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大败夏人,收复黄河南岸包括阿甘在内的地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升阿干堡为阿干县,属兰州,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蒙古国至元七年,废县名并入兰州,始为阿干镇;明属临洮府兰州;清为兰州府皋兰县附城西川和南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阿干镇为兰州市第九区;1949年8月19日,阿干镇解放,1953年更名为第八区,1955年更名为阿干区,1960年并入七里河区。
后来,有慕容廆部落的人不远千里,来到兰州的阿甘,把《阿甘之歌》唱到了兰州、榆中、阿甘及青海等鲜卑族部落地区。
据史料记载,慕容廆及他的后代在战国时燕国的旧地,建立了前燕。慕容吐谷浑及他的后代,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吐谷浑王国,盛极一时。
阿甘,过去是兰州地区境内古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传说 ,明朝初期,有临洮的脚户(商人)冬天路过此地,休息时捡几块黑石头围城圈,烧柴烤火,后发现黑石头竟然能燃烧,火头更硬,温度更高,由此发现了煤炭,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到此地挖煤。
明洪武年间(1268年至1398年)官府开始开采阿甘的煤炭,随即制陶、冶铁、运输、铁器加工等行业也相继发展,商贸兴起。阿干发展成为远近驰名的集镇。
解放后,阿甘煤矿开采加大,并修建了兰阿铁路和穿境而过的101省道公路,阿甘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也快速增加,阿甘狭窄的街道,车流不断,人群熙攘,店铺林立,经济繁荣。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煤矿的枯竭,经济迅速衰落,人口锐减。为了当地改善环境和经济转型,阿甘地区已经找到了切入点,以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愿古老的阿甘,能够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环境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步步走向新的繁荣。
2020年10月21日晚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