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名中的多音字

标签:
文化 |
兰州地处西北内陆的黄土高原上,由于受所处地域、地貌、环境、气候、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名的命名,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多彩。其中,多音字的地名,就不少,这也增加了兰州地名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兰州常见的用于地名的多音字有“堡”、“崖”、“街”、“巷”等。
中华汉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寓意广泛。由于地域广阔,东西南北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口语发音迥异等,就出现了多音多义字词。其中就有地名常用的字如“堡”、“崖”、“街”、“宕”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我国大陆的常用汉字,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简化,这为中华汉字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地域、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原因,也有一些不全面不尽意之处。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用的多音多意字词,没有规范到位,给一些区域产生了一些影响和不便。在兰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是“堡”、“崖”、“街”、“巷”四个字。
堡
有三种读音,pù bǎo bǔ
[ pù ]用于地名。有的地区把“铺”写作堡,“铺”“ 堡”通用。如十里堡(北京市朝阳区)、五里铺(城关区)、郝家铺(榆中县)等。这种读音在甘肃东南部、陕西、山西大部及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域常用。
[bǎo ] 土筑的小城。也泛指军事上构筑的工事:如碉堡。这种读法全国普遍,如堡垒、暗堡、地堡、城堡、桥头堡等。
[bǔ] 堡子,指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如吴堡(陕西)、柴沟堡(河北)等。这种读法,在甘、陕、宁、青、新、晋、冀、蒙、川、渝、桂、滇、黔、湘、鄂等省市区都有,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兰州,读音为“bu”,一般只用于地名,且声调为一声或轻声。地名有:
惠安堡
(西固区)
深沟堡
(西固区)
刘家堡
上堡子
肖家堡(永登县)
堡
裴家堡子(榆中县)
白家堡(榆中县)
堡子上(榆中县)
汉家堡子(榆中县)
什川堡
和尚堡
崖
有两种读音。Yá,ái 。
在现代汉语里,“崖”字有两个读音。《新华字典》的注音“yá”(旧时读yái),注释:高地的边。《现代汉语词典》对“崖”的注音是:“yá”(又读ái),注释:山石或陡地的侧面。“崖”在古音、地名、姓氏、方言和民歌中常读“ái”。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规范读音应念“yá”。“崖”还有注释:姓(读ái)。“崖”是一僻姓,自古有之,至早可追溯到唐宋。《清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夏、吐蕃有厓氏;蜀有厓声调氏。”《中华万姓渊源》记载:“厓”(同崖)氏当为吐蕃之后。《中国姓氏大全》记载:“崖”姓,罕见姓,原为吐蕃(唐朝时)和西夏(宋代时)姓氏,后裔流入内地。今南北均有此姓。兰州原来没有崖姓人。
崖,在西北的甘、陕、宁、青、新、及蒙,西南的川、渝、桂、滇、黔等省市区大都读“ái”。一般只用于地名。兰州只读为“ài”,且声调为四声,也只用于地名。这给刚来兰州的外地人带来了好多不便。1983年12月,兰州市人民政府编的《甘肃省兰州市地名录》中,将崖标注为ái(是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标注)。公元2000年后,兰州乃至甘肃全省的航空、铁路、地铁、公路等运输部门,都将地名报站用“ái”,避免了外地人将地名“崖”“ái”读为“yá”的尴尬和不便。
由于兰州绝大多数是山区,地形地貌以山、沟、崖、壑、台、岔、峁、坪、梁、岘、湾等为多,所以,地名就以山、沟、崖、壑、台、岔、峁、坪、梁、岘、湾等命名的特别多,几乎占全区地名的三分之二,主要分布在南北部山区及中部沟谷平川地区的边缘地带。其中,以崖“ái”命名的地名有:
崔家崖(七里河区)、 高崖(榆中县)、金崖(榆中县)、陆家崖(榆中县)、高家崖(榆中县)、王家崖(榆中县)、西石崖(榆中县)、黄石崖山(榆中县)、黄崖山(榆中县)崖湾(榆中县)、黄崖口(榆中县)、黄崖庙山(榆中县)、中山崖山(榆中县)、黄崖(永登县)崖头(永登县)、白土崖沟(永登县)、火烧崖(皋兰县)等。
街
普通话里只有一种读音jiē。其实在全国境内的绝大多数地方还读gāi 。
《新华字典》的注音为 jiē ,释义为: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也为 jiē释义为:1、街道;2、集市(方言)。普通话里读jiē,兰州话读gāi。都读一声,都是街道的意思。二者在兰州通用。兰州以“街”命名的地名很多,如:窑街(jiē)、民勤街(jiē)、榆中街(jiē)、中街(jiē)子、横街(gāi )子、浪街(gāi 榆中县)等。
巷,有两个读音:xiàng háng
2020年3月27日晚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