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洪门子因一起重大历史事件而得名

标签:
文化 |
洪门子,是兰州一处较古老的地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解放门外西南侧,是临夏路太清宫西侧向南至兰阿公路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窄小巷,因一起苏四十三事件(亦称苏四十三起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得名。说起苏四十三事件,就不得不说起“苏四十三”这个人。
苏四十三,男,撒拉族人,公元1729年出生在中国青海循化厅撒拉查加工古节烈庄,是中国哲合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的一大弟子,是回族哲合忍耶派的殉教英雄,是一些哲派信徒仇恨它派的符号。公元1781年,在兰州华林山清真寺和清军作战中战死。苏四十三还是中国哲合忍耶派的创始人马明心的大弟子,而马明心是何人呢?
马明心(1718年—1781年),复姓马明,经名易卜拉欣,尊号维尕耶图拉·穆罕默德·召非。回族。中国清代伊斯兰经学家、苏菲主义(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学派哲赫忍耶教派创始人。生于甘肃阶州(今甘肃陇南),后随其父求学迁河州(今甘肃临夏)。幼孤,为叔父所抚养。六岁随叔父在西关清真寺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及阿拉伯文。1728年,随叔父赴麦加朝觐,途经也门,与叔父失散。他被当地沙孜林耶道堂收为门徒,习经修道,并由教长资助朝觐“天房”。1744年回国,积极传布沙孜林耶主张,并吸收苏菲派的教义,创立哲赫忍耶教派,在甘肃广泛传播,后被循化华寺门宦首领马国宝以“邪教”告发官府,被迫迁居定西县官川马家堡。1781年因其门徒苏四十三起事,他被清政府逮捕后拒绝劝降苏四十三,遂被被斩首于兰州东川门。后来他的信徒尊其为“束海达依”(意为“为主道牺牲的人”)。 马明心在青海循化传哲赫忍耶教,被称为新教,当时很有影响,并吸收苏四十三为弟子。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来,撒拉族内部伊斯兰教新、老教派之间斗争日趋激烈,清政府实行“赦剿一,以分其力”的政策,偏袒老教,镇压新教,使矛盾激化。
《宁夏文史》记载:马明心离开了撒拉族地区后,该教派仍在撒拉族中继续传播。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廷又以高压手段封闭了新教(哲合忍耶)3座寺院,并将马明心的学生、循化地区新教首领贺麻路乎刑杖后,披枷发往新疆乌鲁木齐为奴。这些措施,加深和扩大了新老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促使新教群众和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加速了哲合忍耶教派的反清斗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两个教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先是马明心在撒拉族地区的得力弟子苏四十三(尕苏阿訇)和韩二哥(循化人,家有资财,有权势)率其信徒千余袭击了老教村庄,杀死教徒百余人,裹胁部分人随教,迫使许多人外出逃亡。随后老教告到陕甘总督衙门。总督勒尔谨委派兰州知府杨士玑,会同河州协副将新柱、皋司福菘等,带兵丁40余名赴撒拉族地区查办。新教群众听说,假装成老教信徒,抢先出迎,借以探听官府旨意。杨士玑等以为他们是老教,便表态说,官府要为老教作主,如新教不守法令,将尽洗之。苏四十三、韩二哥等听了清政府官员的这些言论后,大为愤激,遂决心率部暴动。是日晚杀死新柱,次日晨赶往旗台堡斩了杨士玑,夺取了大量军械和马匹,乘胜攻占河州(即今甘肃临夏)城,杀死知州、都司等官吏。这时正值连年灾荒,加以清政府又连年发动征服少数民族的战争,战祸频仍,赋税繁重,很多人痛恨清政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原为哲合忍耶和老教之间的教派斗争,很快便转变成了以哲合忍耶教徒为主并包括若干其他教派的撒拉族和回族、东乡族等一些人的联合反清暴动。清总督勒尔谨闻讯后,一面调西宁镇副将贡楚克连尔由循化截住归路,并派循化文武官吏率兵赴河州镇压;一面将马明心逮捕,由官川解押兰州。苏四十三和马明心的义女赛利麦(撒拉族人)等闻马明心被捕,遂率男女教徒2000余人攻陷河州城后,由小路经唐汪川,夜渡洮河,兼程进逼兰州,要求释放马明心,扬言如不释放,即攻打兰州城。时起义军士气正盛。兰州只有清标兵800名,城中空虚。布政使王廷瓒大为惊恐,无奈之下,便迫令马明心登城,劝谕苏四十三等退兵。苏四十三等见马明心后,跪地泣不成声,口称“圣人”不止,马明心见此情况,乃劝其退兵。由于苏四十三等不解马明心的意思,仍围城不走,于是马明心将手杖扔下城去,众人得此,如获至宝,抢着抚摩,互相传递。王廷瓒等见此,认为放了马明心回去,必将酿成更大变乱,随即杀害了马明心,同时散布谣言说十日后释放马明心,并将马明心的随从先行释放从而麻痹义军。
马明心被杀的消息传出后,苏四十三等反清之心更加坚定。清军怕受义军袭击,每夜经常鸣枪放炮,自相惊扰。清政府为了镇压义军,四下调兵“围剿”,派大学士何柱带京师健锐营、火器营兵2000赴援,先后派阿桂、和坤、马彪、伍弥泰等人率兵万余进剿。义军十分勇敢,赛利麦率女兵与清军对阵时,一仗即杀死清将官9人,她与丈夫在阵上将人头亲自割下,挑竿示众,清军震恐,但终因众寡悬殊,义军不支,赛利麦同丈夫一并阵亡。苏四十三等被迫退守华林山后,坚持战斗3个月之久。四月十九日,图钦保率游击王三杰等仰攻华林山,撤拉族利用有利地形,大败清兵,打死清军990人,图钦保、王三杰等也被打死。勒尔谨因“师久无功”被革职,和坤被调回。后清政府又派大兵“围剿”,并施用“以夷制夷”的办法,令撒拉族土司韩煜率众打先锋;又调四川金川屯藏兵千名和阿拉善旗蒙古兵七百“助剿”,围困华林山,断绝山上水源,将华林山清真寺的房屋尽行烧毁,撒拉族义军死伤400余人。六月初,清军乘大雨进攻,苏四十三等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血战而死,起义军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苏四十三起义失败。
因“洪门子” 地处两军交锋前沿,苏四十三起义被镇压后,陕甘总督为感激清王朝的皇恩,取清王朝“皇恩浩荡”之意,将此地命名为洪恩街,俗称洪门子。康熙四十七年,为控制兰州西南的重要据点,在华林山筑满城,在龙尾山筑四墩,用以防守险地,同时在洪恩街南段中心两山之间的水磨沟临城区处筑土城,俗称土儿城。土儿城有城门,扼居洪恩街,后洪恩街俗称洪门子。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土儿城早已淡然无存,而洪门子地名犹存。
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就是故事。在兰州的土地上,像洪门子这样的地名,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尽管洪门子还是一条小巷,小巷仍然狭窄,可小巷内仍然小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各自经营着各自的小生意。小巷北口的临夏路,是城关区往西去的咽喉,人头攒动,车流如织。小巷南面的雷坛河,河道显然很干净,但已没有了旧日淙淙的流水。河道上空架设的铁路桥上,东来西区的列车风驰电掣,河边上拓宽了的兰阿公路,车流如梭。新的气息,新的生活,新的时代,正在演绎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