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挂庄的地名,源于水挂子

(华为手机拍摄于安宁)
水挂庄,是兰州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处古老地名,位于安宁区建宁东路向南至黄河边的一片区域
。早期在明朝时就已形成一个村庄,后由于人口的增多,逐渐扩大到两个社区的规模。2000年后,随着安宁区开发步伐的加快,水挂庄这一片区域已被基本开发完毕,已寻不到一点村庄的痕迹,但“水挂庄”这一古老的地名,被以“安宁区西路街道水挂庄社区”和“安宁区孔家崖街道水挂庄社区”两个社区的形式被保留了下来。
水挂庄作为一处古老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要想知道它的来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水挂”?
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人,可能都知道农耕文明时代的水磨、水车,但对“水挂”就不一定都知道,而年轻人,大部分都不知道了。“水挂”,兰州人叫“水挂子”,是一种木制的人力或畜力提水工具
,是用木头制作两个较大的木齿轮,安置在井口上方或河流岸边建筑的近水平台上,其中,一个木齿轮平放,另一个竖放,平放的齿轮上安装上可以人力或畜力拉动转动的装置,竖装的齿轮上安装上类似于水车上的水桶,
两个木齿轮相互咬合,正好将水磨的原理反过来应用,由马、驴、骡、牛等牲畜拉动或人力拉动平放的齿轮转圈,平放的齿轮带动竖装的齿轮转动,从而将井里的水或河里的水提上来,用以灌溉土地或人畜饮用。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期,水挂庄的一位老木匠,参照水车及水磨的原理,发明了“水挂”,兰州人叫“水挂子”,老木匠在村头安装了三台“水挂子”浇地,土地产量大增,后被附近的人学习模仿,名声远扬。老木匠所在的村庄,被称为“水挂庄”,水挂庄的地名被沿用传承了下来。
农耕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保留、传承。
2019年7月25日中午于兰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