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黄家庄地名的传说

(黄家庄村头的古槐树)
黄家庄,是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的一个村庄,位于榆中县西北部,苑川河下游的北岸。南距县城25公里,西距省城兰州16公里。东金公路(兰州东岗镇至榆中金崖)穿村而过。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这里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上,深居大陆内部,属于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但海拔较低,只有1500余米,处于苑川河河谷地带,距黄河3公里,地势低缓,气候相对温湿,居有名的丝绸之路榆中北路上,苑川河水可自流灌溉农田,物产丰富,自古农耕文明发达,商贸繁荣,使该村留下了好多历史文化遗迹。这里曾盛产的优质稻米,自明朝至清末,一直是进贡朝庭的贡品。该村的地名,就很具有传奇色彩。
1368年,朱元璋大败元军,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加强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和移民屯田制,后又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移民屯田的政策即把中原“地狭人众”的山西一带地区的农民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青海等地。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在大槐树下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遍布全国500多个县市,移民无数。
榆中作为兰州地区东口的首要关隘要地,必然成了军屯之乡,先后有大批移民到此。建文元年(1399年)肃庄王朱木英从张掖移肃王府于兰州,并将王圹(墓地)选在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面的平顶峰上。后也有肃王府的人员随从家眷及部分移民迁入到此地。
传说,有黄氏兄弟俩是肃王的两个卫士长,身怀绝技,武艺高强,随肃王来到兰州后,家眷就被安置到苑川河下游北岸的平顶峰山下定居,繁衍生息,延续后代,形成村落,后该村庄村民以黄姓为主,村名黄家庄便由此产生,沿用至今。
由于该村历史悠久,在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丝路古道的延续,保留下来了好多文化遗产,如有被人们誉为兰州“十三陵”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平顶峰史前遗址、烽燧、官渠、禹王庙、萃灵寺、古民居、质孤堡城门、城墙等古遗址,还有谈氏家祠、张氏家祠等宗族祠堂,这些家祠祠堂为砖木土木结构,房厦结构、空间布局和砖雕都较为完好地保存着。还留存有清家谱、祖先图、古牌匾、锦缎软匾、古旧家具等古家族文化。村头还有一棵“明大槐树”,1997年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这颗槐树相传栽于明朝前期,是移民栽种的,距今约六百年,树冠高20余米,阔21米,树围4.1米,直径1.3米。因该树年代久远,茂盛不衰,被当地村民视为“神树”。该村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近距离兰州的便捷交通,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古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2019年2月21日于兰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