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上花岔地名的传说

标签:
文化 |
上花岔乡是以驻地上花岔而命名的。上花岔乡位于榆中县北部,东邻园子岔乡,南接贡井乡,西靠哈岘青城乡,北隔黄河和白银市强湾乡相望,距县城67公里。
这里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只有200—350㎜,而蒸发量却高达1600㎜以上,海拔2400m。生态环境恶劣,经济以种植旱田农作物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自然经济、文化、生活等条件非常差,是有名的贫困干旱山区。
传说,上花岔及整个榆中北山地区,在元朝时期,还是森林茂密、草原丰盛,不少蒙古族牧民在此定居,放牧牛羊马群,繁衍生息,并以此地为中心,在居住地边沿建立了两个火葬场,葬大人的称大化场,葬小孩的称小化场。元朝灭亡后,大部分蒙古族牧民迁走,但仍有部分牧民流落了下来,融合到后来的汉民族中,通婚通语言,与汉民一道,砍伐森林,烧荒造田,加之战争、过度放牧、铲伐取暖、气候变干、沙尘暴等因素,此地降水大大减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裸露,整个北山地区,变成了荒山秃岭。但北山地区的人民,在及其艰苦的环境里,和流落下来的包括蒙古族、撒拉族、满族、鞑靼族、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后裔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至今,包括上花岔乡在内的榆中北部山区,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后裔。他们完全融合到当地的汉民族中了。但一些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包括地名、建筑、风俗、传说等文化,还是被传承保留了下来。
尽管当地植被遭到破坏,森林消失,但一些矮小的蒿草还是可以生长。在春天,还是有山花开遍满山满坡,后代人按地形地貌将蒙古族牧民建的火葬场“大化场”、“ 小化场”分别按谐音,转称谓“上花岔”、“ 下花岔”,并传承保留了下来。这也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吉祥平安、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心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