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恋》/作者:黄继兴

杜主席好!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恋》很好,有真趣,有境界,有诗味。从立意到表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语言。此诗语言明快,不泥不隔,入口即化,而又颇具美感,初一拜读,如饮香槟,精神为之一爽,获得很大的审美愉悦。
其次,情感。此诗情感真挚、充沛,你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爱,如恋情般火热灼人,给人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是“真趣”。诗有“趣”才有“味”。无趣就无诗味。诗的趣有种种,有机趣,有谐趣,有理趣,有傻趣,有稚趣,有真趣……其中真趣最难得、最可贵。
第三,结构。此诗结构严谨,完整,首尾呼应。全诗共六节,诗节之间空一行排列,有明显标志,看起来很舒服。
第一节,写想象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积想成梦,在梦中重点点出额尔古纳的传说,展现它“朦胧”、“辽阔”、“神秘悠远”的神韵。
第二节,写画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重点点出莫日格勒草原风光,“风吹草低
第三节写走近大草原,在视线里展现了它的特色风光,“野花铺地
第四节,重彩浓墨,通过感受写诗人情感里的草原风貌。以时间为经线,以特色景物为纬线,纵横交织,形成一幅鸟瞰式的美轮美奂的草原全景图。由“清晨”到“烈烈日光”,到“傍晚”,到“夜晚”,到“深夜”,依次展现景物:有“薄雾”、“露水”、“昨夜篝火”、“帅哥策马”、“靓女梳妆”、“湿地风光”、“香飘久远的烤全羊”、“映衬人们笑脸的焰火”、“欢歌劲舞”、“蒙古长调”、“马头琴”以及蒙古包中游动着的“甜蜜的梦想”和“露出幸福的甘甜”的“鼾声”。
这一节运用大量简括精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抒情主人公丰厚、深沉的情感,由时间的推移,依次展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景物,这样写不仅文字经济,而且显得更加含蓄,增强引人入胜的魅力。草原的巨大变化,牧民的幸福生活,没有正面描摹、铺叙,而是采取“虚处传神”写法,给你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以上1——4节由朦胧神秘到真切动人,到激情喷涌,到甜蜜幸福,如果说对草原的认识由浅入深,还是感性认识阶段,接着——
第五节,来个飞跃,进入理性认识阶段。这一节是在诗行里尽情赞美呼伦贝尔大草原,赞美它“博大的心胸
第六节,写完全爱上了大草原。被它迷醉,被它吸引,不但“紧紧依偎在它的怀里”,而且把心留下,留给呼伦贝尔大草原。
第四,修辞。诗具有独特的语言方式。只有用这种独特语言方式,才能传达好诗美体验。而修辞与立象、建构一样,是形成诗的独特语言方式不可或缺的最主要元素。而诗人的艺术使命就是要摆脱消极修辞,运用积极修辞。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诸如“呼告”、“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诗中用了“扇面对”)、“摹状”等等,一看便知,还用了现代诗非常看好的“通感”,如“传说托着连绵”、“露水滋润狂欢”、“策马将岁月颠簸”等等。这些积极修辞的运用,增加了诗的想象力、诗的气势、诗的迷人色彩。这里要重点指出的是排比手法的运用。这不仅是词语排比,也不仅是句子排比,它更是诗节的排比,这排比已经形成了全诗通篇主体构架。我们看1——5节,每节都用“我曾……过你
诗的最后一节与开头呼应,把“曾”变成“已经”,把开头对大草原的呼唤,变成首尾都在呼唤,真是深情绵邈,余音袅袅,大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概。
最后,风格。这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恋》,与诗人以前的诗歌《永久的等待》、《追月》的婉约风格有所不同:它的美,不在“阴柔”,而在“阳刚”。给我们的感觉,一个美女诗人,到了大草原,受草原壮美风光的浸润,受蒙古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的洗礼,由“小鸟依人”而兼具“大丈夫气”了。
读此诗,我们很容易想到北朝民歌,对男女相悦的看法表现那么大胆、干脆,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整个诗充分表现出豪放刚健的风格。一个诗人,能有多种笔墨,表现出不同风格,这是成熟的表现。可喜可贺!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tiebac.baidu.com5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