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张图教你看懂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演讲结构
标签: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报告柴静雾霾 |
分类: 主题探究学习 |
http://m1/maxwidth.640/m1/a8e47033a2f151cda1123cac8c36d15f_806_526.jpg
不管你对柴静演讲观点如何,你无法否认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演讲。
作为PPT界人士,职业本能让秋叶想分析一下柴静的演讲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成功?
秋叶用思维导图软件做了一个图解(最后有点评)。
http://m1/maxwidth.640/m1/528f3560034fae1edf2f0f94c5cd20f8_1043_1312.jpg
我认为柴静的演讲结构可以用麦肯锡顾问的《金字塔原理》里的SCQA结构解释。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过SCQA结构是可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进行顺序调整,柴静用的其实是SQCA顺序。
在SCQA的一个小单元里面,其实还有有嵌套的其它表达结构。
比如柴静在介绍解决方案时,柴静其实是平行展开结构,从加强执法、更新能源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普通人也要参与四个点展开。
在讨论引入市场机制时,柴静问中国推广天然气有什么困难,柴静使用了正反对比的小框架来表达。
整个演讲结构是高度结构化,语言是煽情的,但是内部结构一直想引导观众按照柴静的演讲思维去走,去产生认同,做得非常高明。
用情感打动你,用理性说服你。
的确是现象级演讲!
快去再看一遍视频吧,这可是非常难得的演讲教程啊!
最后说一句:有人问我这场演讲的成功是因为有锤子科技指导的,Keynote制作的PPT吗?
我的看法是把一场好的演讲归结到某个工具是很可笑的,柴静的这场演讲视频是做好了每一个细节,好的话题,好的发布时机,好的视频剪辑制作,好的演讲者,好的舞台形式,好的素材,好的动画,好的PPT,好的配合(我相信这是一场有足够排练付出的演讲)。
——————————————————————————————————————
毫无疑问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一篇非常好的研究报告,不是因为专业水平之高,也不是因为研究结论之准,就单单以报告的读者反应而论,它激起了全社会对于其研究课题的极大关注,也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大量的资源进入报告研究的领域。
前一篇:【综合编辑】体验式学习概述
后一篇:“生物圈”的实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