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段集体备课3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万全镇湖岭小学
|
项目名称 |
高段语文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王良燕 |
|||
|
活动时间 |
第14周 |
活动地点 |
办公室 |
|||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伯牙鼓琴》 |
主 |
王良燕 |
|||
|
参加对象 |
马玉珊、潘香娟、谢祥祥 |
申请学时 |
主讲2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伯牙鼓琴(原稿)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一看则知他叫——伯牙了,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端坐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关于他们二人,民间流传着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齐读课题:《伯牙鼓琴》解题:鼓:弹 2.简介资料:《吕氏春秋》
板块二 1、初读课文,完成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试着用“/”给句子划出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与节奏,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检查初读情况 (1)看谁读得准
善哉 (重点指导读音:“哉”为平舌音。汤、少:多音字) 生字字形:哉、巍、弦 (2)出示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指名说。 (3)朗读指导:(提示:声断意连)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5)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过渡:学习小古文,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2、看插图;3、想象画面(板书) 板块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习活动二: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要求: 画:用“——”画出写伯牙鼓琴的句子,用“~~”画出钟子期听琴的句子。 说: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话讲什么。 想:选一句写鼓琴、听琴的句子,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议:同桌交流解决难理解的词句。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句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句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句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指导:方:刚刚;
(提示方法:解词连句、调换词序) 3、课件出示译文参考。 板块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仿佛看到了——,所以他赞曰:“——” 伯牙鼓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仿佛看到了——。所以他又赞曰:“——”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引导学生说出:春雨绵绵、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白雪皑皑…… 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板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钟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结合资料袋的内容,交流看法) I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后来,《高山流水》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 “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学生再读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交流、反馈。 板块五: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通过看注释、看插图、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小古文《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得 知音
失
伯牙鼓琴(修改稿)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借助相关资料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说说这首曲名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是《高山流水》的?高山流水。(板书) 你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预测:古琴)(课件2) 板书:伯牙鼓琴 请学生读题后,加上节奏号,这样就更有古文的味道了。鼓琴什么意思?谁鼓琴?这篇课文写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课件3) 简介资料:《吕氏春秋》(课件4)
板块二: 谁知道读懂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板:反复朗读。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课件5) 1、听老师范读课文,试着用“/”给句子划出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与节奏,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自由读后,指名读,其他的同学听听有没有哪儿读错了?谁来选一选? (课件6《作业本》T2(1))
出示:善哉(
(课件7)多音字:少(
以为( 我们刚才借助注释,不仅理解了字义,还明确了字音。板书:借助注释 再次指名朗读,评价:不仅字音要读对,而且“乎”字要拖长还要停顿。 (课件8)师范读4个带“乎”字的句子,反复指名读。读后提问:谁读懂这2句话的意思了?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了,指名朗读。读后评价出示停顿的节奏号。(课件9)提醒学生古文应该读的慢一点,还可以配上肢体语言,比如摇头晃脑等。 同学们自己练练,指名读完纠正最后一句话。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出示课件10,完成《作业本》T3(1)) 读到现在,相信大家对课文的意思理解的也 差不多了,看着插图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句话呢?出示第一句。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之”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11)“方鼓琴”,“方”课文有没有解释? 老师查字典发现“方”有这么几种解释。 方:形状。正直。方向。方法。刚刚。 板书:查工具书。 请接着说课文意思。课文意思说完后,指引学生翻译“善哉乎鼓琴”,说成“琴弹得真好啊”。这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板书:联系上下文。 板块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哪些语句写出了伯牙鼓琴技艺的高超呢?出示第二、三句。(课件1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课件13)指名读第二句,读着读着你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象?(高山)谁能读出山之高的样子呢?(评价)山仿佛更高了。再次指明朗读。 (课件14)指名读第三句话。读完,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浩荡的流水)(《岳阳楼记》里面写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伯牙想到什么就弹出什么,锺子期能听懂吗?他不但能听懂,还给予很高的评价呢,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呢?(善哉乎)(课件15) 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课件16):师读伯牙的句子,生读锺子期说的话。(善哉乎,请坐)手都动起来了,再指名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伯牙鼓琴时,还会想到什么?可以用老师给的词语来说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词语来说说。
(课件17) 皎皎明月 滔滔江水
茫茫林海 …… 3.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一个善弹,一个善听 这真是“善哉乎”。(课件18)“志”是什么意思,请你读读注释,“心志”就是志向,“情志”就是情怀。“巍巍乎若太山”表达伯牙怎样的志向呢?“汤汤乎若流水”又表达他怎样的情怀呢?男女生分读。 4.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仙,长期以来,人们赞美他的琴声美妙动听,根本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到底在诉说什么。而今天谁听懂了?(锺子期)锺子期却是一个乡里樵夫,只是一个砍柴人而已,他不仅能听懂琴声,还能听懂其志,这真是知其音,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呀!板书:知音。 5.同学们伯牙得了知音,心情如何?板书: 喜。、 他会对自己或锺子期说些什么呢?请拿出学习单来写一写。 (课件19)学习活动二、 体会人物心情,想象画面练写: 伯牙得遇知音,欣喜万分,笑曰:“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复指名说。 伯牙与锺子期相见恨晚,相约来年中秋再来这里相会。然而第二年中秋,伯牙等来的却是锺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课件20) 指名读第四句话。“锺子期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板书:悲。 伯牙坐在锺子期的墓碑前,弹起了《高山流水》,然后割断7根琴弦。(课件21)请你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读完师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板块四:结合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 1.“琴已摔,弦已断”,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了下来。锺子期与伯牙成为了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出示资料袋(课件22)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课件23)2.同学们知音就是朋友,你们认为怎么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知音?(预测:知心、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知己知彼、患难与共、心心相印) 板块五:总结全文,试着背诵 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 了解了一种乐器——古琴 欣赏了一首名曲——《高山流水》 认识了一对知音——伯牙与锺子期 记住了一段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 2.试着背一背。 作业:熟背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得 知音
失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王良燕: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谢祥祥:本单元以“艺术之美”架构单元内容,同时将“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训练的要素或深或浅地分布在3篇课文当中。 马玉珊:文言文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袋”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词句展开想象伯牙鼓琴的“乐之美”和“情之美”。 潘香娟:古文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避免错读;其次是读流利,避免破读,其关键是能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正确地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王良燕:是的,这堂课我打算采用师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韵感。 谢祥祥:而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最终走向熟读成诵。 王良燕: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拓展资料创境引读,在语言的实践中感受大喜大悲。 |
|||||
|
过程 确认 |
|
|||||
|
|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