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段集体备课3

(2023-01-12 13:54:45)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万全镇湖岭小学

 

项目名称

高段语文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王良燕

活动时间

14周

活动地点

办公室

活动主题

集体备课《伯牙鼓琴

 讲 

王良燕

参加对象

马玉珊潘香娟谢祥祥

申请学时

主讲成员1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伯牙鼓琴(原稿)

                          王良燕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相关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一看则知他叫——伯牙了,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端坐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关于他们二人,民间流传着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齐读课题:《伯牙鼓琴》解题:鼓:弹

2.简介资料:《吕氏春秋》

板块二  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初读课文,完成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试着用“/”给句子划出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与节奏,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看谁读得准

善哉  巍巍乎  汤汤乎  少选之间   破琴绝弦

(重点指导读音:“哉”为平舌音。汤、少:多音字)

生字字形:哉、巍、弦

2)出示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指名说。

3)朗读指导:(提示:声断意连)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5)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过渡:学习小古文,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法?

预设:1、借助注释;2、看插图;3、想象画面(板书)

板块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习活动二: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要求:

画:用“——”画出写伯牙鼓琴的句子,用“~~”画出钟子期听琴的句子。

说: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话讲什么。

想:选一句写鼓琴、听琴的句子,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议:同桌交流解决难理解的词句。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重点指导:方:刚刚;      志:心志、情志;    若:像

          善哉:好啊      少选之间:一会儿,不久

(提示方法:解词连句、调换词序)

3、课件出示译文参考。

板块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

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仿佛看到了——,所以他赞曰:“——”

伯牙鼓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仿佛看到了——。所以他又赞曰:“——”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引导学生说出:春雨绵绵、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白雪皑皑……

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板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钟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结合资料袋的内容,交流看法)

I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后来,《高山流水》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 “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学生再读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交流、反馈。

板块五:总结全文。

本节课我们通过看注释、看插图、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小古文《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

 

 

伯牙鼓琴(修改稿)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塑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借助相关资料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说说这首曲名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是《高山流水》的?高山流水。(板书)

你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预测:古琴)(课件2)

板书:伯牙鼓琴

请学生读题后,加上节奏号,这样就更有古文的味道了。鼓琴什么意思?谁鼓琴?这篇课文写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课件3)

简介资料:《吕氏春秋》(课件4)

板块二: 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谁知道读懂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板:反复朗读。是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课件5)

1、听老师范读课文,试着用“/”给句子划出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与节奏,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自由读后,指名读,其他的同学听听有没有哪儿读错了?谁来选一选?

(课件6《作业本》T2(1))

出示:善哉(         )乎鼓琴,巍巍(            )乎若太山

(课件7)多音字:少(      )选之间

以为(      )世无足复为(      )鼓琴者

我们刚才借助注释,不仅理解了字义,还明确了字音。板书:借助注释

再次指名朗读,评价:不仅字音要读对,而且“乎”字要拖长还要停顿。

(课件8)师范读4个带“乎”字的句子,反复指名读。读后提问:谁读懂这2句话的意思了?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了,指名朗读。读后评价出示停顿的节奏号。(课件9)提醒学生古文应该读的慢一点,还可以配上肢体语言,比如摇头晃脑等。

同学们自己练练,指名读完纠正最后一句话。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出示课件10,完成《作业本》T3(1))

读到现在,相信大家对课文的意思理解的也 差不多了,看着插图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句话呢?出示第一句。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之”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11)“方鼓琴”,“方”课文有没有解释?

老师查字典发现“方”有这么几种解释。

方:形状。正直。方向。方法。刚刚。

板书:查工具书。

请接着说课文意思。课文意思说完后,指引学生翻译“善哉乎鼓琴”,说成“琴弹得真好啊”。这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板书:联系上下文。

板块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哪些语句写出了伯牙鼓琴技艺的高超呢?出示第二、三句。(课件1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课件13)指名读第二句,读着读着你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景象?(高山)谁能读出山之高的样子呢?(评价)山仿佛更高了。再次指明朗读。

(课件14)指名读第三句话。读完,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浩荡的流水)(《岳阳楼记》里面写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伯牙想到什么就弹出什么,锺子期能听懂吗?他不但能听懂,还给予很高的评价呢,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呢?(善哉乎)(课件15)

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课件16):师读伯牙的句子,生读锺子期说的话。(善哉乎,请坐)手都动起来了,再指名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伯牙鼓琴时,还会想到什么?可以用老师给的词语来说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词语来说说。

(课件17) 皎皎明月 滔滔江水    滚滚春雷

茫茫林海     徐徐清风    绵绵春雨

……

3.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一个善弹,一个善听

这真是“善哉乎”。(课件18)“志”是什么意思,请你读读注释,“心志”就是志向,“情志”就是情怀。“巍巍乎若太山”表达伯牙怎样的志向呢?“汤汤乎若流水”又表达他怎样的情怀呢?男女生分读。

4.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仙,长期以来,人们赞美他的琴声美妙动听,根本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到底在诉说什么。而今天谁听懂了?(锺子期)锺子期却是一个乡里樵夫,只是一个砍柴人而已,他不仅能听懂琴声,还能听懂其志,这真是知其音,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呀!板书:知音。

5.同学们伯牙得了知音,心情如何?板书: 喜。、

他会对自己或锺子期说些什么呢?请拿出学习单来写一写。

(课件19)学习活动二、

体会人物心情,想象画面练写:

伯牙得遇知音,欣喜万分,笑曰:“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复指名说。

伯牙与锺子期相见恨晚,相约来年中秋再来这里相会。然而第二年中秋,伯牙等来的却是锺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课件20)

指名读第四句话。“锺子期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板书:悲。

伯牙坐在锺子期的墓碑前,弹起了《高山流水》,然后割断7根琴弦。(课件21)请你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读完师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板块四:结合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

1.“琴已摔,弦已断”,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成为千古佳话,流传了下来。锺子期与伯牙成为了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出示资料袋(课件22)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课件23)2.同学们知音就是朋友,你们认为怎么样的朋友才能称得上知音?(预测:知心、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知己知彼、患难与共、心心相印)

板块五:总结全文,试着背诵

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

了解了一种乐器——古琴

欣赏了一首名曲——《高山流水》

认识了一对知音——伯牙与锺子期

记住了一段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

2.试着背一背。

作业:熟背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

 

 

活动反思

与建议

王良燕: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有可能不足,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谢祥祥:本单元以“艺术之美”架构单元内容,同时将“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训练的要素或深或浅地分布在3篇课文当中。

马玉珊:文言文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袋”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词句展开想象伯牙鼓琴的“乐之美”和“情之美”。

潘香娟:古文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避免错读;其次是读流利,避免破读,其关键是能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正确地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王良燕:是的,这堂课我打算采用师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韵感。

谢祥祥:而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最终走向熟读成诵。

王良燕: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拓展资料创境引读,在语言的实践中感受大喜大悲。

过程

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钟远宽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段集体备课3


2022学年第一学期语文高段集体备课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