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教研活动3
关于开展综合组团队赛研活动的通知
为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举行本次团队赛研活动,具体如下:
一、赛研时间:5月18日(星期三)
二、参加对象:综合组教师
三、赛研学科:科学学科
四、赛研主题:基于“倾听力培养”的有效学习课堂构建
五、任务安排:
|
学科 |
英语 |
科学 |
体育 |
|
开课 |
林慧慧 |
周晶晶 |
白炳鹏 |
|
主题阐述 |
周素素 |
钟远宽 |
雷德增 |
|
文案整理 |
周素素 |
温合伟 |
白炳鹏 |
|
评课 |
陈晨 |
苏建业 |
胡志冲 |
六、赛研流程:
|
时间 |
内容 |
主讲 |
地点 |
主持 |
|
|
10:20--11:00 |
《地球的形状》 |
周晶晶 |
三(1) |
|
|
|
11:00——11:15 |
主题阐述 |
|
钟远宽 |
录播教室 |
|
|
11:15——11:30 |
相互评课 |
苏建业 |
|||
|
11:30——11:40 |
互动交流 |
全体听课教师 |
|||
七、活动要求: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 6 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事实。
本课设计的明线是根据现象---推测地球的形状---思辨证据是否充分,学生的思维不断冲击。暗线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是一个不断探究、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
笔者在调查四个班学生后发现,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形状已比较了解,但大部分孩子认为是圆形。要揭示圆形和球形,平面与立体的区别。本课中教师在教学前铺垫古人受观察工具的受限,只能在地球上去观察地球,去思考古人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地球的形状,重演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各种现象及模拟实验时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
【教学准备】
活动一:正方体、球形、十二面体、八面体、圆柱体、手电筒、记录单
活动二:瑜伽球、船模、平板、记录单
教师:课件、圆片、乒乓球、手电筒、奶粉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出示课前调查关于太阳和月亮形状的照片,提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形状?
预测:圆形。
2.展示实物区分圆形和球体。
3.提问:那地球你们画的是什么形状?
预测:球形
一、聚焦:揭题
1.提问:那你们是从哪里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预测:书上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
2.揭题:古人在没有宇宙飞船,没有人造卫星等一些高级工具,只能站在地球上去观察地球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认识地球的形状呢?今天我们来重演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现代的高端技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学生容易说成圆形,教学中加入实物圆形与球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区别两者的不同。揭题时让学生站在古人角度,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二、探究
(一)观察证据:地平?
1.出示天圆地方学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地球是平的?
预测:看到的大地是平的。
2.辩证1:你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预测:不赞同。证据太少了。没有看到地球的全貌。
设计意图:以古人角度思考地球形状,由于交通,视角等原因认知最初的想法地平证据是不够充分的,为下面的思维碰撞奠定基础。
(二)现象证据1:月食现象
过渡:生活了很久,到公元前4世纪,一些聪明的古人的想法跟你们一样。在生活中他们发现几个疑惑的现象。
1.提问:先来看第一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预测:月食。
2.思考:月食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来看看。
预测:地球的影子把月球遮住了。
3.分析:地球的影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4.过渡: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产生跟地球影子形状一样的影子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找一找,怎么操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操作视频讲解。问听清楚了吗?手电筒光打在哪里?你要观察什么?记录在哪里?
6.汇报:哪些物体影子跟地球影子形状一样?
预测:球形、圆柱形。
7.提问:根据这个现象可以推测出地球是什么形状?
预测:球形、圆柱形。
8.辩证2:只根据月食这个证据推出地球是球体,充分吗?
预测:不充分。可能是圆柱体、椭圆形等/证据太少了。
设计意图:用椭球体、圆柱体等物体的圆形影子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对于能推测地球形状的证据更进一步去思辨,即为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又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为下一环节思辨提供了方向。
(三)现象证据2:帆船现象
过渡:我们再来看看古人生活中看到第二个令他们疑惑的现象:海上帆船。他们到底看到海上帆船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重现。
1.出示帆船模拟视频操作。清楚怎么做了吗?开船者几位?观察者呢?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
2.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思考:你觉得当时的古人是看到哪个现象让他们对地平感到疑惑?
4.提问:根据帆船现象推测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预测:球体。
7.辩证:3:再加一个帆船现象,现在推测出地球是球体,充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可引导,做帆船在圆柱体上运动)
预测:不充分。可能是圆柱体等。
设计意图:船模实验虽简易,但3年级学生操作容易出现失误。比如不知道在哪里观察,船不知道向什么方向开,不知道怎么记录。故对教具稍作修改,设置
ABC 三点,且固定好
C 点位置。并用操作视频指导操作过程。重点在于对实验现象的逻辑讨论,认识到船模现象与地平说是冲突的,引出学生的第一次思维碰撞,提出新的地球形状球体说,同时让学生寻找证据证明自已的球体说也是不严谨的。
(四)实践证据:麦哲伦环海航行
过渡:不同形状的影子有可能是相同的,这样的证据也不太充分。由于当时科技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一些现象来推测地球的形状,直到1591年,航海家麦哲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现了新的证据,让我们一起看看。
1.提问:什么是环球航行。
预测:围着地球走一圈。
2.思考:根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推测地球是什么形状?
3.辩证4:再加这个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够充分了吗?
预测:不够,可能是椭圆形。
4.辩证5:随着科技发展和探测技术的运用,人类登上了太空,用卫星拍摄了地球最真实的形状。(航天拍摄视频)这样的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充分吗?
预测:充分。因为卫星拍到了。
设计意图: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直观的事实证据才是证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说明。学生赞叹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宇宙充满神秘的探索求知欲。
三、研讨
1.小结: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追求证据。
2.思考:人类对地球的探究停止了吗?对于地球,你们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的小结,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究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孜孜不倦、不断追求证据的过程。
让科学思维落地,让学习真实发生
——评《地球的形状》一课
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2022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课程、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周老师对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第六课《地球的形状》的诠释,让我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积极梳理关键问题,发展学生思辨思维
周老师在课堂中,设置“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寻找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为任务驱动,顺应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关键问题,学生在活动及研讨中梳理关键问题,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探索解决关键问题。对于关键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辨思维得以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对于有关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有了深刻的认识。
|
关键问题 |
学生思维发展 |
|
出示天圆地方学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地球是平的? 预测:看到的大地是平的。 辩证1:你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
学生从古人的观察角度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体会当时的人们是通过直接观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学会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求证据。
|
|
辩证2:只根据月食这个证据推出地球是球体,充分吗?
|
发现用椭球体、圆柱体等物体的影子引发了深度的思考,会对于能推测地球形状的证据更进一步去思辨,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
|
辩证3:再加一个帆船现象,现在推测出地球是球体,充分吗?为什么? |
学生用帆船在圆柱体上运动,发现帆船在圆柱体上面行驶,也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说明这个证据并不充分,继续寻找新的证据。 |
|
辩证4:再加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个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够充分了吗? |
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在椭圆上或圆柱体上,船绕它们行驶一圈也能回到出发地,会发现这个证据也是不够充分的,还需继续探寻。 |
|
辩证5:随着科技发展和探测技术的运用,人类登上了太空,用卫星拍摄了地球最真实的形状。(航天拍摄视频)这样的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充分吗?
|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直观的事实证据才是证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说明。学生赞叹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宇宙充满神秘的探索求知欲。
|
二、有效开展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
模拟实验 |
基于证据解释现象 |
|
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影子 材料: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手电筒 |
圆柱体和球体的影子和地球的影子是一样的,基于这样的证据可以推翻地平这一推测。 但仅凭这样的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不够充分。 |
|
帆船在平面上和球面上航行 |
平面上航行能够一直看到整个帆船,而球面上航行能够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这一证据可以推翻地平这一推测。 但是也可以推测地球是圆柱体,故仅凭这样的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不够充分。 |
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周老师通过模拟实验加实验后的研讨环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一、主题缘起
1.课堂倾听现状
在我校小学科学课堂调研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以下几个镜头:
镜头一: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同学就高高地举起了手,并大声嚷道:“错了,错了!老师,让我来,让我来……”。
镜头二: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唰”地一下,学生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老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想不到的是,其他学生却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根本顾不上听这位同学的发言。
镜头三:发言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镜头四:学生面对摆在桌上的实验器材,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跃跃欲试,对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却毫不理会。老师提醒后,部分学生停了下来。稍后,一些学生又忍不住开始动起手来。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积极要求发言,但却容不得别人发言,对别人的发言毫不关心。一节课上下来,老师总感觉特别累,觉得在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纪律特别差,嗓门要提得特别高,教学效果也不好。
其实,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一笔“财富”。如果回答对了,对自己是一个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一些精彩的回答,既可以弥补学生思考上的不足,还可以生成自我思考的灵感。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现状原因分析
(1)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实施了多年,我们关注了很多东西,从对探究模式的探索到对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很重视,可恰恰忽视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结果学生不会倾听老师、同学的发言,更不可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整理和思考。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2)老师无法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老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直接叫那些能准确回答的好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老师总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老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没有做到对错误答案的否定或引导,对正确答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对发言感到乏味,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3)学生不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小学生多有争强好胜、喜好表现的一面,在吵吵闹闹的背后实际都在表现自我。而在需要倾听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高涨的情绪,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说到底,学生在科学课上还是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或研究问题的深层意义,导致浅尝辄止,不思深入探究。
(4)科学课的课程特点
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载体,很多时候,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学生对实验材料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兴趣特别大,这些材料和活动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学生倾听的自觉性不够,导致了学生玩弄材料,不顾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将学生倾听力的培养作为科学学科教学研究的主题。
二、 主题内涵
言语/非言语信息(师、生)
↓
关注(身体参与)
↓
注意(专注聆听)
↓
理解
(丰富认识、拓宽视野、修正错误、提升层次)
↓
评价
(欣赏、批判、移情)
↓
反馈
(言语/肢体反馈、书面/思维反馈)
倾听是多感官交织融通的行为,它不只是“听”,也包括了“看”,更涉及到了“想”
和“思”。认真倾听的过程,是思维运作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倾听是内外兼修的行为且以思维为核心。
|
项目 |
能力要素 |
要素表现 |
行为标准 |
认知策略 |
能力层次 |
|
倾听 能力 |
注意 倾听能力 |
身体 注意倾听能力 |
倾听他人说话时,能做到眼看、嘴静、身倾、耳侧、手停; |
信息 收集 |
基 础 型 |
|
情感 注意倾听能力 |
愿意倾听;耐心听完不插话。 |
||||
|
理解 倾听能力 |
复述 理解倾听能力 |
能够清楚完整复述同伴的发言。 |
复述 分析 比较 决策 创造 |
发 展 型 |
|
|
建构 理解倾听能力 |
对同伴发言作出判断;能与自己的想法作比较;能对比完善自己或同伴的想法。 |
||||
|
回应 倾听能力 |
欣赏 回应倾听能力 |
主动认可欣赏他人的观点或想法; |
分析 批判性 思维 |
||
|
批判 回应倾听能力 |
质疑或批判他人的观点及依据。 |
三、主题研究
1.
我们应把倾听列入科学常规教学,先让学生记住科学课学习的16字诀,即“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精诚合作”,并讲清倾听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产生要认真倾听的动机。
2.建立“听”的规则
一要专心,听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教师或发言人,做到神情专一;无论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注意力要集中,脑子里不要想其他事;老师说话时,大家听,若发现有学生违反规则,没有听清老师的意思,任何学生不要提醒。
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
三要细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辩证地听取他人发言,并有选择地接受。
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如果对方观点正确,要能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3.制定“静”的制度
静是集中注意力的前提条件,因此我认为科学课上保持安静能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上课时强调组织纪律性非常重要。科学课尽管是提倡小组内交流,人数大多在3-4人,必须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有组织纪律的进行,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就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在学生做完实验开始汇报时,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注意力还集中在实验材料上,这时马上进行汇报,学生的倾听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实验结束时“叫停”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控手段。叫停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直接叫停,也可以在活动前就说好等音乐响起或音乐停止时就停止讨论交流,停止实验,并把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到实验桌的中间,等每一位学生安静了,再组织交流汇报。
4.关注“听”的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因此应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指导。听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眼睛要看着发言的同学,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不一致,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老师讲话或介绍物品时,应保持注视着老师的过程。
5.创设“听”的氛围
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是徒劳无效的。课堂氛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认真倾听的前提条件。正如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所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6.作出“听”的评价
教师适时、适当的评价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可以起到强化这一习惯的作用。
老师语言、姿势评价: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用语言或身姿及时地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还要关注那些不能做到倾听的学生,我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学生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物质激励法:对学生强调了倾听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来强化学生的倾听行为,使科学课堂成为一个民主的、倾听的、合作的课堂。在科学课中,可以设立小科学家评比制度,学生认真倾听,就可以获得一枚奖章,学生奖章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被评为不同等级的小科学家。对于倾听的激励,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奖励的及时性,对于认真倾听的学生,教师可及时用奖章等物品奖励;二是要奖惩结合,对于思想不集中或影响同学倾听的行为可及时扣除学生获得的倾听奖章,利用负强化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评价形式多样:除了老师的评价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向他人学习,从而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7.成为“听”的模范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不仅能起到模范的作用,而且能更好地调控、驾驭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从各方面对学生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激励。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高谈阔论还是低声细语,教师都要专注倾听,不能不耐烦,更不可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及时的评价。
《地球的形状》教研案例
湖岭小学
一、案例背景
1.主题背景
本课是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 6 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事实。结合我校倾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积极要求发言,但却容不得别人发言,对别人的发言毫不关心。一节课上下来,老师总感觉特别累,觉得在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纪律特别差,嗓门要提得特别高,教学效果也不好。
其实,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一笔“财富”。如果回答对了,对自己是一个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一些精彩的回答,既可以弥补学生思考上的不足,还可以生成自我思考的灵感。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情背景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形状已比较了解,但大部分孩子认为是圆形。要揭示圆形和球形,平面与立体的区别。本课中教师在教学前铺垫古人受观察工具的受限,只能在地球上去观察地球,去思考古人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地球的形状,重演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载体,很多时候,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学生对实验材料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兴趣特别大,这些材料和活动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学生倾听的自觉性不够,导致了学生玩弄材料,不顾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3.现实背景
新课程实施了多年,我们关注了很多东西,从对探究模式的探索到对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很重视,可恰恰忽视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结果学生不会倾听老师、同学的发言,更不可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整理和思考。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2)老师无法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老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直接叫那些能准确回答的好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老师总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老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没有做到对错误答案的否定或引导,对正确答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对发言感到乏味,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3)学生不会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小学生多有争强好胜、喜好表现的一面,在吵吵闹闹的背后实际都在表现自我。而在需要倾听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高涨的情绪,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说到底,学生在科学课上还是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或研究问题的深层意义,导致浅尝辄止,不思深入探究。
1.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的明线是根据现象---推测地球的形状---思辨证据是否充分,学生的思维不断冲击。暗线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是一个不断探究、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学生做完实验开始汇报时,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注意力还集中在实验材料上,这时马上进行汇报,学生的倾听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实验结束时“叫停”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控手段。叫停的形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直接叫停,也可以在活动前就说好等音乐响起或音乐停止时就停止讨论交流,停止实验,并把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到实验桌的中间,等每一位学生安静了,再组织交流汇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