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
标签:
杂谈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
项目名称 |
名师视频观看 |
项目负责人 |
庄小丽 |
|
|
活动时间 |
2011.4.1 |
活动地点 |
四(1)教室 |
|
|
活动主题 |
吉春亚教学设计艺术 |
主 讲人 |
庄小丽 |
|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观看特级教师吉春亚课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2、参与教师畅谈观后感。 3、围绕分歧点展开讨论。 部分听课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听课反思 庄 小 丽 今天下午,我非常有幸能听特级老师吉春亚老师执教的一节精彩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真是受益匪浅,同时对吉老师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及深入解读、钻研教材与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赞叹不已,深感佩服。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 节选自《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本文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这篇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吉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引着学生急于分析人物的形象,而是在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点的训练,注重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文的听、说、读、写巧妙地运用到学习文章中去了,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切实做到一课一得,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吉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深受学生的喜欢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处: 一、纠正字音:监、挑
二、理解词语: 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以后,吉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怎样理解的,学生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联系课外阅读纷纷发言,没有让学生照着字典及词典照本宣科,而是凭着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更能深刻地读懂课文的内容。 三、读文章、读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及体会人物的形象: 在整节课中,吉老师让学生多次练习朗读课文及人物说话的句子,旨在希望学生能从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体会人物的形象及特点。例如:吉老师既指名请学生读读各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又亲自示范感情朗读各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抓好人物的神情及动作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老师的范读及有效指导下,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朗读水平也迅速提高,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说话及想象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有效的训练及提高。 在整节课中,吉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并启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严监生艰难地举起两个手指头,不断气,此时此刻的严监生心里想着什么,他到底想对家里人说些什么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老师还适时地出示严监生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们想象丰富,想象到的内容非常有趣,不时得到同学及老师的掌声。 五、读写结合,写作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提高,并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吉老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把严监生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在小组里与同学进行交流,并练习修改自己的想象。最后,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次练习朗读文中各位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并和学生合作练习朗读文中各位亲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对严监生举起两个指头纷纷猜测的句子,正因为吉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从而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最后,老师再次运用猜猜猜的游戏,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说起《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自己也教过,但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紧紧抓住文中的知识点,以严监生举起的两个指头为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朗读、理解、想象以及动笔写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贯穿其中,回想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像吉老师那样深入研读教材、品读教材及挖掘教材内在的知识点,没有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想象不丰富,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还迫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听了这节课,我深感惭愧,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像吉老师学习,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品读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点,落实知识点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紧紧落实“双基”的训练,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贯穿在语文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听《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反思
宋桥湖岭小学 周五下午,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观看了吉春亚老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录像,使我颇有感触。 上课伊始,吉老师就以与学生兴趣相关的经典人物激起学习兴趣。吉老师用语言描述让学生猜猜人物,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林黛玉、王熙凤都是名著中人物个性、形象十分鲜明的角色。这一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更关键的是,老师在无意之中传递了一个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信息即人物的描写。 对于语文学习,生字新词是基础,是根本,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在这节五年级的课堂上,吉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直接质疑学生“监”在文中应该读什么?为什么?然后出示读音不同时“监”字的不同含义,让学生自己选择在课题中应该怎么读。同样,在初步检查学生朗读后,又对文中易读错的字词进行指导。如“挑掉一茎”中 “挑”是多音字,吉老师也是告诉学生每一种读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后,学生自己就明白了并选出了正确的读音。 吉老师的语文课是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的。在引领和组织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剖析、玩味和模仿,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本堂课留给人印象最深课的是老师和学生的朗读。随着吉老师的动情朗读,听课的老师都沉醉其中,课文里的人物形象就像放电影般一个个在我们的眼前滑过,尤其是读到赵氏时因剧情需要吉老师竟也带起了哭腔读,这着实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吉老师何以能将人物形象朗读得栩栩如生,那是吉老师深刻地揣摩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并且注意了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吉老师还传授了学生朗读地方法,即描写的细节,才使得学生朗读时也精彩连连。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层面上领悟语言表达形式,更重要的吉老师巧妙的以品词、赏句、补白激活汉语言固有的形像感,从而催化语言与内容的相融,使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儿”。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语句,补白严监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语言的运用与内容的理解丰富、灵动起来。在吉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主体。学生朗读,学生试着复述课文,更是留出将近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着教学理念。 在结课时,吉老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了板书的内容,为他们勾画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然而老师并没到此为止,而是设置悬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引向原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会为生病的大老婆花钱看病吗?会为大老婆的丧礼隆重操办吗?会为犯事的兄弟疏通关系吗?“不会!”“大家都猜错了——事实正好相反。像这样矛盾的人物、不可思议的情节尽在《儒林外史》中”。至此,学生的阅读欲望再次被激起,如此多面性格的人物怎能不去一睹为快呢! 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我受益匪浅。
《临死前的严监生》观后感 马玉珊
我是主张语文是言语、阅读教学的定位是言语活动的。言语活动定位意味着,阅读教学要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凭借、载体和线索,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种定位,与时下通常的阅读教学就课文教课文,以内容理解为目标,导致课堂浮华、言语与基本功的虚脱,是大相径庭的。吉老师的课,没有很多令人眩目的招术,没有什么所谓有震撼力的或使人荡气回肠的情节,透过其“现象”,我们不难窥视其“本质”,就是朴实言语定位,落实的言语活动。就看她的教学目标设置: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对阅读《儒林外史》感兴趣。 4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地设定,以课文为“例子”“做几件言语活动的事儿”!没有虚的,没有浮的,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语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几件事儿”,在教学展开中,都得到了兑现和落实,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精彩也正好在此。 5 阅读课堂定位准确、清晰了,怎样做才能“实”呢?我认为,可以在“二面八维”上下功夫。这“二面八维”是:“言语面”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技能面”之听、说、读、写、思等训练。或者“七件事”中选择性地做好“几件事”,这“七件事”是:一设法读精彩,二词句理解与运用,三说话(口语交际)训练,四写的感悟与读写结合,五学习(阅读)方法的训练,六思维训练,七积累词句。面对一个文本材料,适合做哪“几件事”,该怎样组合巧妙地做好这“几件事”,这里面的选择、组合、统筹、应变等,就显现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了,而最终要达到的功效,就一个字:“实”。吉老师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无疑是做好“几件事”的成功范例。细细品味这堂课,吉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读的落实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面次性的: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吉老师这堂课正是体现这样的水准。为达成这样的目标,她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我请一位平时朗读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课文,我们边听他的正音情况”;其次,“我现在请你们班里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紧接着,“我也想试一试”,教师范读(老师读后,获得掌声),“你们也像我这样读一读”,“学生绘声绘色地模仿”;再下来,教师告诉学生要真正读好,不能简单在形式上模仿,得“读进去”,理解到位,于是师生对话互动,进行一系列的“深入品读”活动,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由表及里推测人物的复杂内心,参照《儒林外史》原文,进行拓展性理解等;品悟词句后,进入美读,采用相互竞赛的方式,“女生语感真好,请男生朗读,争取超越女孩子”,“男生朗读也不错”;通过写再度深入人物内心后,“下面就让我们拿起书,读一读这篇文章,现在的朗读水平肯定跟刚才不一样。觉得自己一定有进步的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样层层推进,读好的预期得到充分的实现。 二、词句理解的落实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做实词句,也是考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吉老师在这堂课中,首先就将这一点设置为目标,在教学进程中,她是这样来将这一目标予以兑现的:一是让学生阅读注释来理解,如“监生”;二是提供背景性资料,参读理解;三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如多音字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四抓关键词“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指得越发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特别是这第四点,品悟十分到位,看起来并不一定是什 课就一个字:实么好词佳句,却是作者文笔传神之处,理解到位,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三 说的训练落实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而且,阅读课堂的“说”还不能只限于、只停留于阅读对话交流,要注重的是“说的训练”乃至“口语交际训练”,这里就要求教师在阅读对话中,有口语训练的意识并体现出操作的具体方式。吉老师在这一课的做法就值得学习:一是训练概括说,“这位同学概括能力非常好,为我们大家点亮智慧的灯,请同学们向他学习,根据板书自由练一练,把话说明白,说简洁。”
吉老师的这一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广博的人文资源背景,将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课外,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佳课共赏,观课受益。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观看名师视频能够激起教师们的思考与讨论,能够引发教师积极审视名师的教学艺术,能够从中加深对语文课程理念的理解,今后还要选取经典的名师视频进行观看学习。 |
|||
|
过程确认 |
|
|||
http://s12/middle/7eeb9886ga285d69a3dab&690
http://s7/middle/7eeb9886g76a6fd22c266&690
http://s16/middle/7eeb9886ga285e3f2cebf&690
http://s16/middle/7eeb9886ga285e489649f&690
http://s15/middle/7eeb9886ga285e8debabe&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