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涡阳嵇康墓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嵇康墓,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石弓镇东之嵇山南麓,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死后安葬处。其墓石山戴土,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极难发现。现为涡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曹魏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领军式的人物。嵇康先人姓奚,因避怨而移居距离涡阳县石弓山一箭之遥的嵇山,并依嵇山为姓,故名嵇康。嵇康风度才学具佳,素来崇尚老庄,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深受时人倾慕。得太子睿欣赏,封他为浔阳长,后升任中散大夫,娶曹丕异母弟穆王曹林之女为妻。司马氏掌权后,嵇康拒绝为官,不阿权贵,在打铁炉旁专心打铁。嵇康重养生,曾流露栖身岩穴的意向,但因嵇康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为当世所不容,终为司马昭所杀,临行前,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音律如常,神色不变,慷慨就义。
众多典籍方志对嵇康及嵇康墓均有明确的记载。《石弓镇志》说:“嵇康墓在石弓镇东北三公里嵇山。嵇山,石山戴土,为独立山丘,海拔五十四点三米,是西晋曹魏人嵇康出生地,死后尸骨安葬地。”《涡阳县志》曰:“晋嵇康墓在石弓山东北六华里的嵇山。据说他的先人为了躲避仇害,全家迁居谯郡铚县。”同时还补充记载:“谯是现今的亳州。铚是原宿州临涣,今有一部分属涡阳。”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墓,载在州乘。”《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涣县有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于銍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这些记载与《晋书·嵇康传》相符合,故涡阳嵇康墓洵属信而有征,无可置疑的。
此墓已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村人取石炸山时发现。目前仅存有一侧空墓室,呈长方体形状。宽高各约2.5米,深约3米,内壁琢刻得非常规则、平整。经过1700多年的岁月变迁和风雨剥蚀,作为嵇康墓唯一的墓穴,虽然早已失去它应有的标识,但是唯一的凭据还离不开这些生于斯,长于斯,代代生长不息的嵇山脚下的村民代代相传的记忆。
据嵇康家乡郭黄楼村耄耋老人郭成武介绍,老一辈都讲嵇康就是他们村人,死后安在距离村子不远的嵇山之上。他小时候,很崇拜嵇康,常来山顶和伙伴玩耍,一起去嵇山寻古迹。当时那里有座庙,庙旁有块嵇康碑,后被破坏,不知流落何处。上辈人还说那里有很多宝物,他和伙伴多次去寻找,除光秃秃山顶上的血色石土外,什么也没有寻到。上学后从书本中得知嵇康就是曹操孙女婿、伟大的竹林七贤领袖式的人物,别说心中自豪。后来从一同学手中得到一本关于嵇康的画册,小心放到床头,时常翻阅。还有一次年关过年,用积攒的零花钱买来一张“竹林七贤”的画像贴在自己睡觉的床前,每天读书都看上几眼,借以勉励自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开始开山凿石。有一次,郭成武和其他村民在嵇山上打炮眼时,突然感觉钻头走空,凭多年的开山经验,他们知道这山内有空穴。几个胆大的就将洞口凿大,钻了进去。当时那个墓穴洞口是朝北的,比现存的洞穴要大得多,刚打开时看到里面有一排陶罐,还有金器、玉石等很多东西,后来被当地的文物所得知,便由文物部门收藏。
现年58岁的村委主任黄明贤,当时也在发掘现场。因他父亲时为村干部,挖掘嵇康墓全过程他都知道。他说,那时他刚高中毕业,在家赋闲无事可做,随村人学制炮炸山。不料一天嵇山被炸半边,竟出现一个大洞口,能钻入很多人。接连下去就见两三个胆大的村民跳了下去,然后上来说:洞内还有洞!又有人也跟着钻了进去。他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有人跳进,自己也跟着纵身跳洞内。只见中间洞口有破碎的石门,石门碎掉,清晰可视石壁上黏附着鲜亮的丝绸,阵阵风吹过,丝绸若彩蝶飞落,空空洞内,一无所获。东西两洞原来是储藏室,有很多藏品。大量陶碗和瓦罐已破碎,像被人偷盗过。由于是急于开山无意中发现,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差,不晓得珍惜,就开始哄抢。有的被砸碎,有的被丢弃,还有的被附近村民拿走。其中有个玉杯因被两位村民哄抢时差点掰碎成两半,后因文物部门及时赶到,阻止了哄抢行为,玉杯才得以保护。
当时除被省市博物馆带走的大大小小几十物件外,事后光清理破碎的碗片碗碴就足有三大邮包。现在他家还收有一块嵇山庙的残碑。据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嵇山庙时所树石碑。因残碎字字迹模糊不清,是不是纪念嵇康的文字,也无可考究了。最后,他还告诉我们说,被省市文物局带走的文物,还有一件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玉石老人。那玉石老人胡须飘然,扁平身形,头戴平顶帽,很像文质彬彬、学识渊博,传道授业的老子,又像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沉静思索的孔子,但文物清理部门的专家说这玉人应该比孔子时代还早得多。
关于石弓镇嵇山嵇康墓出土的玉杯玉人等文物,阜阳市博物馆《文物资料》与《涡阳揽胜》一书中都有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的记载:“1975年3月嵇山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有四件:第一件为贵重的男士肖像玉人。玉人质地较纯,青色,为扁平身形,头戴平顶帽,面部留有胡须,身高5.6厘米,宽2厘米,身高0.8厘米。第二件为白色羊脂玉鎏金底座玉杯。质地为白色羊脂玉,细腻透明,杯高4厘米,口径4.9厘米,壁厚0.15厘米。杯下镶嵌有青铜鎏金底座,座呈喇叭型,面有云形纹饰,座高4.5厘米,底径4.2厘米。第三件为青铜鎏金香熏炉。形状为扁圆球状,底座呈喇叭型,圈足,三条透雕盘龙装饰上盖,通高10.5厘米,口径9.5厘米,座高4.5厘米。第四件为青铜鎏金铜卮。卮面刻有云形花纹装饰,圆筒形状,上有盖,环形纽稍残,环形单耳,平底,底部有三只兽蹄形足,足高1.5厘米,通高10.7厘米,口径7.3厘米。”据悉,这四间宝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来由阜阳市历史文物博物馆馆长亲自送到国家历史文物博物馆保存。
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涡阳县隶属阜阳市,所以省市两级专家都因为嵇康墓文物的出土而亲临现场。
省市专家考证勘探嵇康墓时,涡阳县老子文化顾问、原县文化局副局长胡智也全程陪同。他的回忆也印证了嵇康故里的这两位村民真实的记忆。胡局长说,当看到文物因哄抢而狼藉一地,很是心疼。他们就立即派人监管,进行文物保护的宣传,这样制止了破坏或哄抢文物的行为,使村民意识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的重要性。就这样在省市文物部门领导的共同努力,出土的文物得以挖掘和保护,涡阳嵇康墓很被认定就是众多典籍方志所记载的西晋嵇康墓。遂于1981年,被收录到新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一书。
转眼三十三年过去了,此墓作为涡阳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依然吸引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海外人士来此研究嵇康,考察嵇康墓,并给予极大赞赏支持和肯定。每次当他们流连忘返在嵇康墓所在的嵇山山巅,都会发现在嵇山山顶,在嵇康唯一遗存的空空墓穴的上空,有偌大奇异的七彩光圈环绕。这七彩美丽的光圈以嵇山嵇康墓为圆心,向四周逐渐层层辐射成若干奇异而美丽的光环。那美丽的光环折射出的光波辐射到涡阳县城方圆上百里的村庄,甚是奇特,蔚然壮观。
但是近日,发现有村民常来此挖山土运石子,每每目睹,无比担忧。所以笔者认为,这唯一能标识着千年的嵇康墓在涡阳的,与中国道家文化圈所遗留下来千古历史文化遗存相关的宝贵遗产,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石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