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生活区探索与研究
(2014-05-30 11:24:03)
标签:
股票 |
分类: 生活区域建构价值与策略 |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
中班生活区探索与研究
作
地
邮
邮
电
中班生活区探索与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指南》的新理念以及教学实践需要等方面,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在生活区区域活动探索与研究进行了阐述,并联系实际,指出了幼儿园存在盲目的自由选择、操作、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幼儿园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从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设计,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区域材料的投放,孩子的主动积极参与性以及教师对中班幼儿在生活区区域活动观察记录探索与研究的反思情况,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幼儿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生活区区域游戏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
关键词:区域活动
一、中班生活区区域活动现状
目前,在中班生活区域活动中,我结合《纲要》理念以及在工作中实践的理解,创设具有独立特色的、多个空间较大的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自主选择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自主游戏。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几人合作或多人合作,满足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盲目追风。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发挥出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因此,对生活区区域活动概念的深层理解是组织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师组织形式早已存在。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可分为“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等。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生活区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二、生活区区域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教学指导的盲目性。一是目标与投放材料不匹配。二是幼儿在选择区域时受材料本身影响。三是缺少为幼儿提供独立探索的空间。四是活动区的布置过于花俏。
(二)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幼儿对区域活动适应较慢。二是幼儿对投放材料本身感兴趣。三是幼儿对有的区域似乎兴趣并不大。
(三)环境创设不足。在生活区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缺少彼此之间互不干扰,独立思考的环境。
三、开展生活区区域活动的主要措施
(一)生活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1、发挥教师在生活区区域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玩中学——“乐学”提高生活能力首先要从习得生活技能开始。经调查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特差,因为他们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到幼儿园后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强,吃饭要老师喂,午睡时要等着老师来脱衣裤、鞋袜,大小便也不会自理。有趣的生活区游戏吸引着小朋友,在玩中学得了穿衣、吃饭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在“玩中学”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因此他们的小手变了,变得勤劳、能干;人也变了,变得聪明又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了他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比中学——“趣学”从调查中发现,幼儿在学习洗碗、洗袜子、帮大人擦桌、拣菜等劳动上表现情况较差。原因之一是父母不给孩子学习机会,在学习洗东西时怕水弄湿衣裤、弄潮地,洗不干净等;原因之二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学这些……目前,家长在育儿观念上都比较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聪明,生活上的事不会做或做得差一点,不会影响他的成长。这样怎样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呢?因此,我们在生活区做了大胆的尝试,把一些劳动技能融入到比赛型游戏中,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这给生活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朋友。试中学——“真学”为了给幼儿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在幼儿园内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公共的生活区——“生活小主人室”,里面有全套的厨房设备,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配制的,可爱的小餐具、小餐桌人见人爱,在“生活小主人室”里小朋友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可大胆地尝试烧饭、煮菜、制作各种点心等,戴着厨师帽、围着白围兜、煞有其事地忙碌着,在教室的生活区里只能用橡皮泥制作饺子、点心等,可在这里可用面粉制作真的饺子、包子、团圆,亲手煮出香喷喷的白米饭。他们常兴奋地喊着:“老师,快来尝尝我做的”。他们在品尝自己做的东西时别提有多高兴了,会自豪地竖起大拇指说:“我真棒!”。这个特别的生活区常常使幼儿留恋往返,在这里他们可大胆尝试在家中从未干过的厨房劳动。从中他们不仅学习到了家用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学到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办法,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懂得了应尊重别人的劳动。在“生活小主人室”里只要没有危险都让幼儿尝试,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体验他们要自己干的、自己能干的事情。慢慢地“霸道与娇气”已在他们身上不复存在,在幼儿园里他们成了老师的好助手、在家成了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生活区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在观察指导的时候,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并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2、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生活区区域活动。一是制定合理的区域活动目标。使教师能根据预定的要求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保证幼儿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以“全人教育”为原则,满足幼儿认识、语言、情绪与兴趣的需求。二是建立必要的规则。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或带着玩具到处走动,或大声讲话,女孩子们则喜欢将多种玩具混在一起玩……,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行为和责任感。三是在生活区区域活动是教师和幼儿互动的平台。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地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二)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一是根据主题划分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作用。 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主题发展需要设立的。通过对各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操作,来达到主题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就必须先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作用。
二是有目的性地收集材料。在投放区域材料之前,我们已经划分好了各个区域,对每个区域的功能、作用已经很明确了。区域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投放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材料就投放什么材料。为此,我们要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根据区域的功能、作用,收集相应的材料。
三是筛选材料。我们要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我们要明确材料的功能、作用,预设材料的玩法。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即使是同种材料,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材料的功能作用,预设材料的玩法及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对材料进行筛选。
四是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生活区,是根据提高幼儿生活能力为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小朋友们在生活区中尽情地玩着、比着、试着,不仅掌握了一些生活、劳动的技能,而且获得了共同合作、共同分享、互帮互助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并逐步养成了热爱劳动、乐意服务、努力克服困难等的优良品质,促进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初步形成。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如果投放的区域材料不合理,幼儿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不可能通过操作区域活动材料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合理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呢?在实践中,我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 投放具有主题情境性的区域材料。
四、家园配合对生活区域活动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教师认识到,在充分发挥生活区域活动材料的作用的同时,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动家长的配合功能,把活动材料的收集运用延伸到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去。通过家长会、橱窗、家庭讲座、观摩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本课题的前提后,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需要的玩具:例如:“用纸箱子做的小沙发、冰箱、厨房操作台等等,家长都知道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主动帮助收集物品,既增强了家园联系,又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去探索、发现、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大胆应用、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由于是自己熟悉的物品,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活动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选择、探索、表达的欲望更加自主、自由、强烈。
总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教师能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部活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是幼儿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有序的生活形式。幼儿园生活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都是为幼儿创设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是对幼儿最为适宜的生活。对幼儿来说:其生活可从幼儿园家庭出发,向社会、向国家、向世界、向人类所能及的空间不断得延伸,但真正适合并能引发幼儿兴趣的还是最贴近的、最现实的、最感性的生活。另外对中班的幼儿来说,生活空间、生活内容应有所不同,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幼儿所处的特定生活背景出发,对生活内容、生活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控、使之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实行)解读,江苏出版社2002
2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上册,林佩芳,宁波出版社,2004
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下册,林佩芳,宁波出版社,2004
4区域活动现场教学设计《学前教育》
5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车版社2004
生活区建构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