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病原体致病知识3细菌如何致病?
(2014-11-02 01:25:40)
标签:
健康人体疾病 |
学习病原体致病知识3细菌如何致病?
我们已知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对人的危害性最大。他们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两种力量:侵袭力和毒力。但进一步认识又各有具体的特点,以下谈谈细菌是如何致病的。
1 必须明白的基础知识
1.1 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分成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1.2 细菌毒力
病原性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细菌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其致病性就越强。细菌引起疾病,除需有一定的毒力外,尚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毒力愈强,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力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其物质基础是细菌的菌体结构和代谢产物。前者包括菌体表面的黏附结构,比如纤毛,外膜,水解酶,毒性代谢产物等;后者包括脂多糖,蛋白质之类的,等等。
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还有一些细菌释放的蛋白和酶也有类似毒素的作用。
1.3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门户(途径)以及机体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常见感染途径有:①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感染;③皮肤黏膜创伤感染;④接触感染;⑤虫媒感染等。
2 细菌致病的机理
2.1 细菌附着在黏膜表面
2.2 侵袭过程
2.3 细菌在机体内增殖
细菌的增殖还是细菌其他致病机制的条件。如细菌的增殖就造成了所有的有害成分数量也增加了。
细菌对抗机体吞噬细胞杀伤的形式是:在吞噬细胞内产生代谢改变,并能在吞噬细胞中存活;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干扰吞噬细胞功能,甚至损伤、破坏或杀死吞噬细胞,从吞噬细胞中逃逸;在细菌的表面产生抗吞噬物质,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入。
细菌对抗补体的形式是:表面产生抗补体物,阻止补体的杀菌作用,消耗大量补体。
细菌对抗特异性免疫的形式有:发生抗原转化,逃避抗体的作用;消耗补体,以至抗体产生后不能结合补体产生杀菌作用。
1) 外毒素,通常是蛋白质,在细菌的生活过程中不断释放,对机体造成特异性的伤害。霍乱毒素、炭疽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等,都是典型的外毒素。
2) 内毒素,主要指细菌表面的脂多糖结构。内毒素是细菌细胞的固有结构,在细菌生活的条件下并不释放,只有在细菌死亡崩解时才大量释放出来。内毒素是引起细菌性疾病发热的主要原因,称为“热原质”。大量的细菌内毒素集中释放,可以造成内毒素休克,使用抗生素大量杀死细菌是触发内毒素休克的重要原因。
3) 细菌毒性膜蛋白,既不是外毒素也不是内毒素。毒性膜蛋白作为一种蛋白质,并不释放到细菌以外,单独产生致病作用;也不需要等到细菌死亡崩解才释放。毒性膜蛋白需要活的细菌支持其作用,通过细菌与机体细胞的直接接触,将这类蛋白质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作用,或直接递送进入宿主细胞,产生杀伤或破坏机体细胞功能的作用。鼠疫菌的鼠毒素和耶尔森菌外膜蛋白,都是这类毒素。
2.6 免疫损伤
细菌与机体的细胞具有共同的抗原性,导致免疫反应对机体自身细胞的杀伤作用。目前认为链球菌引起的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属于这种致病形式。
细菌侵袭机体的细胞,寄生于细胞之内或在细胞表面留下了“异体”物质,导致免疫细胞的杀伤。这类免疫损伤在结核病、布氏菌病等疾病中是重要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