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病原体致病知识3细菌如何致病?

(2014-11-02 01:25:40)
标签:

健康

人体

疾病

学习病原体致病知识3细菌如何致病?

 

我们已知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对人的危害性最大。他们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两种力量:侵袭力和毒力。但进一步认识又各有具体的特点,以下谈谈细菌是如何致病的。

 

1 必须明白的基础知识

1.1 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分成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1.2 细菌毒力

病原性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细菌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其致病性就越强。细菌引起疾病,除需有一定的毒力外,尚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毒力愈强,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力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

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条件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能力,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类。其物质基础是细菌的菌体结构和代谢产物。前者包括菌体表面的黏附结构,比如纤毛,外膜,水解酶,毒性代谢产物等;后者包括脂多糖,蛋白质之类的,等等。

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还有一些细菌释放的蛋白和酶也有类似毒素的作用。

1.3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门户(途径)以及机体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常见感染途径有:①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感染;③皮肤黏膜创伤感染;④接触感染;⑤虫媒感染等。

 

2 细菌致病的机理

2.1 细菌附着在黏膜表面  细菌的致病过程,从细菌与机体发生关系就开始了,接触就是第一步。有些疾病在细菌与机体接触附着时就引起了疾病,例如霍乱。霍乱弧菌的黏附素使细菌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表面,并分泌毒素接近、黏附细胞表面的毒素受体,毒素便通过受体进入细胞,引起小肠上皮细胞的大量分泌而腹泻。造成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丧失。

2.2 侵袭过程  细菌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为侵袭过程。侵袭过程是在黏附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细菌附着在人类上皮细胞表面的时候,细胞内就会发生细胞骨架的重组,其附着部分的细胞膜凹陷,细菌逐渐从凹陷深入细胞内,最终被细胞膜所包围,形成被细胞膜包裹的囊泡。细菌可离开囊泡而真正进入细胞内,并发挥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导致细胞功能失常甚至细胞的坏死,如细菌性痢疾;有的也可穿过上皮细胞,入机体更深层组织,而引起全身性的感染,如伤寒沙门菌、耶尔森菌等。

2.3 细菌在机体内增殖  一些细菌进入人体之后,就开始了增殖过程。细菌的增殖本身就是一种致病过程。增殖需要营养,细菌夺取了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细菌的生长产生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可以打乱机体的生理平衡;细菌增殖的体积增大也是致病的因素,细胞组织肿胀可使器官受压,干扰和破坏细胞的功能,因此,在一些疾病仅细菌的增殖就造成致命的后果。

  细菌的增殖还是细菌其他致病机制的条件。如细菌的增殖就造成了所有的有害成分数量也增加了。

 2.4 干扰机体的防卫机制  细菌进入机体后,便会遭遇机体的防御机制的攻击。早期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卫机制,主要是吞噬细胞和补体的作用;随后,就将遇到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抗体对细菌的杀伤。只有能够对抗这种机制,细菌才有可能在机体的内环境中持续存在,并引起全身性的疾病过程。

  细菌对抗机体吞噬细胞杀伤的形式是:在吞噬细胞内产生代谢改变,并能在吞噬细胞中存活;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干扰吞噬细胞功能,甚至损伤、破坏或杀死吞噬细胞,从吞噬细胞中逃逸;在细菌的表面产生抗吞噬物质,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入。

  细菌对抗补体的形式是:表面产生抗补体物,阻止补体的杀菌作用,消耗大量补体。

  细菌对抗特异性免疫的形式有:发生抗原转化,逃避抗体的作用;消耗补体,以至抗体产生后不能结合补体产生杀菌作用。

 2.5 毒素  细菌产生、能造成机体损伤或功能破坏的物质,称为细菌的毒素。主要包括三类物质:

  1) 外毒素,通常是蛋白质,在细菌的生活过程中不断释放,对机体造成特异性的伤害。霍乱毒素、炭疽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等,都是典型的外毒素。

  2) 内毒素,主要指细菌表面的脂多糖结构。内毒素是细菌细胞的固有结构,在细菌生活的条件下并不释放,只有在细菌死亡崩解时才大量释放出来。内毒素是引起细菌性疾病发热的主要原因,称为“热原质”。大量的细菌内毒素集中释放,可以造成内毒素休克,使用抗生素大量杀死细菌是触发内毒素休克的重要原因。

  3) 细菌毒性膜蛋白,既不是外毒素也不是内毒素。毒性膜蛋白作为一种蛋白质,并不释放到细菌以外,单独产生致病作用;也不需要等到细菌死亡崩解才释放。毒性膜蛋白需要活的细菌支持其作用,通过细菌与机体细胞的直接接触,将这类蛋白质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作用,或直接递送进入宿主细胞,产生杀伤或破坏机体细胞功能的作用。鼠疫菌的鼠毒素和耶尔森菌外膜蛋白,都是这类毒素。

2.6 免疫损伤  微生物感染能够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可以是机体的防卫机制,保护机体摆脱感染;也可能成为致病机制,对机体产生杀伤和破坏作用。细菌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损伤,主要有以下形式:

  细菌与机体的细胞具有共同的抗原性,导致免疫反应对机体自身细胞的杀伤作用。目前认为链球菌引起的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属于这种致病形式。

细菌侵袭机体的细胞,寄生于细胞之内或在细胞表面留下了“异体”物质,导致免疫细胞的杀伤。这类免疫损伤在结核病、布氏菌病等疾病中是重要的致病机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