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疗法:三、认识情绪ABC理论
(2013-04-08 09:27:31)学习心理疗法:三、认识情绪ABC理论
认识情绪ABC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无论是对于个体的人生征途的顺利进行,还是对于平时生活过程的幸福欢度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1 情绪ABC理论和合理情绪疗法是本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ABC理论。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我们通常的认为是,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的原因。即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这些对一类事物的想法和看法,就是信念。这就是情绪ABC理论的核心。
所以我还要重复,对一个事件人们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即结果C,而是由个体的信念B所导致的。那么合理的信念就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举一最简单例子:公共汽车上脚被踩了,很痛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打人、骂人、指责,当然也有沉默的,甚而当事人道歉时还表示“没什么”的等等,那是为什么呢?就是你被踩脚后的信念,即想法、看法不同有关。我们就可试想想什么样的想法、看法,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吧。我们大概已明白信念B的作用了啊。
还值得提出的是,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再如: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主管经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这两个同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也还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呢。”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经理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 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2 我对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
1)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其想法、看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意见的存在是正常的。
2)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的。
4)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是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的根源。认知的提升是矫正不合理信念的基础。
5)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6)正因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其信念、想法、看法是不同的,所以意见不完全一致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对问题的的讨论应不是去争输赢,而是对事物认知的提升,表达方式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为主。
3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4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明白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很重要。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在某件事上能否成功,其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变化。因此,绝对化要求是极易让人陷入情绪困扰之中的。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艾利斯说,这就好像只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我的理解是,它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其典型特征就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或现状。如稍有些失败,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最后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用这种评价模式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更是不可取的。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如,“没考上大学,一切完了”,“没能提升,没前途了。”这些都是非理性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也没有一件已发生的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我们必须有更坏的心理准备,以致不会陷入更差的情绪体验中,而一蹶不振。
这些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