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关注的三种层面
(2025-11-06 10:53:08)
在许多前任班主任都束手无策的时候,袁老师接手了这个班。通过观察发现,班上的刺儿头肖波在同学当中有极大的影响和号召力,而此人较为顽皮。以前,老师们按常规的做法进行批评、谩骂、讽刺,其结果适得其反。袁老师却悄悄将他《考评手册》上的缺点隐去换成优点,让他发现自身的价值,逐渐唤醒其心灵深处的自尊和上进,重塑了一个崭新的肖波……可谓“擒贼先擒王”,这个班的班风、学风慢慢脱胎换骨,月月被评为先进班级。
这简直是一个教育界的奇迹,使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学生违反纪律了,他不批评,反而掏出几粒糖奖励那些问题学生中微不足道的优点,并一步一步使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受到感化。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从“育”字出发,演绎着睿智的教育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二字,“育”字甚为重要。教,是外显的,侧重于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传授;育,是从思想上、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按照良性的轨迹发展下去,成为让社会所接受的,甚至是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育人方面,有许多理论、模式可以参照,但最重要的是践行,是根据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充满个性的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教育。这是为师者应关注的宏观层面,即育人层面。
在此高谈“育人”,并非就贬低“教”的层面。作为教师,除了育人,还应关注用何种策略,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教学艺术的层面,我们自然会想起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全国名师。同一篇课文,同一个班级,由不同的老师去执教,教学效果往往会大相庭径。因为与课堂息息相关的元素很多,包括教学理念、资源的整合、教学法、预设与生成,包括教师个人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等等。综观名师的课堂,他们往往把各种教学元素整合、揉捏得恰到好处。
无缘近距离接触名师,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也不少。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生病住院了,由此校校长临时代这个班的语文课。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们希望自己老师继续住院,那么校长就可以继续给他们上课了。在啼笑皆非中,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些问题。为此,我特意研究了这位校长的课堂。他的语音特别和蔼,他对教材的解读深入、独特,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偶尔还会跟孩子们拉拉家常。他的课堂在亲切之中多了一份精彩和深度,难怪孩子们会迷恋这样的课堂,迷恋这样的老师。亲其师,自然就信其道了。
说教学艺术吧,我却又想起了《人民教育》上介绍的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李晓风。他主要用传统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这可能会使人联想到私塾先生。严格地说,他的课谈不上高深的教学艺术。然而,他讲课的时候,讲台上总是堆满了录音笔,教室里挤满了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为什么传统式讲学却吸引了这么多人呢?因为他是个饱学之士,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哲学、经济学无不精通。对历史事件,他信手拈来,讲解起来纵横捭阖,穿梭于各种学科间游刃有余。佩服啊!这是典型的学者型教师,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只有厚积方可薄发。这是为师者应关注的另一层面——学识、底蕴层面。
前一篇:中国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