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实———回归课堂本真

(2023-09-12 09:07:30)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简单”的含义。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一、朴实教风,灵动光彩。

   语文是最具人性美,最具创造性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更是教师尽显风采,尽展才华的舞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于是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之风渐失朴实,趋于浮化和热闹:范读有录音,板书有电脑,讲解有画面……学生的学习也表现得浮躁与浅薄,课堂上学生说个不停,议个不休,凡课必综合,是问题必合作、探究……结果学生在叽叽喳喳声中,在资料的展示中,在前后转悠的身影中,在靓丽莫测的动画中,“蜻蜓说语”,“浅尝则止”;教师也就渐渐丢弃了应有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底,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放下了主导地位,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伴读者”。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显露自己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之风。这种教学之风不追时尚,不求热闹,不失主导,不忘根本;这种教学之风,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要在该读处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在该书处写下一行行规范工整的板书,在该讲时给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教师范读、范讲的朴实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灵动诗意,感受到语文迷人的光彩和诱人的滋味。

   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概括段意。

   师:请结合各段落写一句抒情的话。写的好的给你“出版”。

   师:(根据第一段的意思示范)第一段是写地球的美和小的,那我就说:好美丽的一叶扁舟哟!

   生:冥思、埋头写起来。

(师穿梭于学生中,搜寻佳句。)

   生:(每段都有两个学生的诗句被“出版”——在黑板上。)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破坏了,人类就像被抛弃的婴儿无家可归。”

   “大家都来保护美丽的地球吧,让它比蒙那丽莎的笑更永恒。”

   “衣服破了可以补,桌子坏了可以修,地球妈妈生病了,就无药可救了。”“有多少资源可以重来?”

   …………

   当每段的段意都上去后,只见支老师在黑板上勾勾画画,添添加加让学生按他的顺序再连起来读一读,我们讶然发现,各个孩子的话已经很好的融合,并且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朴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朴实的教风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最经久耐看的风景,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旋律。

   二、真实教学,体验成功。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走向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架设起师生心灵、情感交融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宽松、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只有让课堂充盈着醉人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师生是平等的、友好的、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的引领,无拘无束地与老师进行情感的真切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赞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引领与主导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它不是板起面孔的训斥、无情的挖苦、嘲笑,也不是“你真棒”、“你真行”、“向你学习,啪!啪!啪!”的矫情做作。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教师要充分尊重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把握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感情基调,进而引导学生以真情走进文本,以真情与作者对话,以真情与作品交融,以文本的真情打动学生的真情,以学生的真情丰富文本的真情,进行真实的解读,真切的感悟,真情的碰撞。《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文字朴实自然,但是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每一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随意却很幽默的激励的语言无疑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注入了催化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自豪感。老师问学生:“读了课文,你心里什么想法?”这问题看似简单,却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结合读书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把读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而教师又抓时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逐渐读出神,读出味。真实的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充盈于师生心灵的空间,充满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氛围。

   三、扎实训练、巧妙生成。

   许多语文教师一味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忘记语文的工具性或羞谈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过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听、说、读、写、书”是机械重复,“字、词、句、篇、章”是老调重谈,训练放下了,基础也就薄弱了。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扎实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牢靠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基本技能。新课标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也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扎实的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过程。当然,这种训练不是虚浮的,机械的,僵化的,不是字词的简单抄写,不是句、段、篇、章的条分缕析,也不是动辄延伸的不着边际,而是依据文本,遵循儿童身心与学科特点,找准切入口,进行灵活、切实有效的训练。这种训练是严格要求与激发兴趣相结合的训练,是基本素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训练,是精心预设与巧妙生成相结合的训练,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训练。

   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扎实、朴实。”让语文回归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